收储能改变超级猪周期吗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全国猪粮比价已进入过度下跌二级预警区间,将指导各地开展猪肉储备收储工作。连日来,多地已打响虎年稳定猪肉价格“第一枪”,四川省启动万吨猪肉收储,湖北省新一轮省级猪肉收储预计2月中下旬完成。

猪价低迷且短期走势不被看好,是当前国家和省级层面出台收储举措的主要背景。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全国平均猪粮比价连续三周处于5∶1至6∶1之间。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月10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每公斤均价21.15元,较2021年同期下跌53%。由于去年价格大幅下跌,养猪上市公司近日开启“比惨”模式,猪肉概念股年报大面积预亏。

在猪价下行的同时,养殖成本处于历史高位,受制于猪价下跌与成本上升的双重挤压,养殖效益缩窄至常态水平。尽管从全国来看,按出栏量加权平均计算,2021年全年出栏生猪每头利润564元,远高于正常年份约200元的盈利水平。但是,自繁自养和外购仔猪两大类养殖场户分化明显,冷暖不均。同时,月度差异巨大,年内有5个月行业整体亏损。进入2022年,全行业亏损再次出现,如不干预,亏损还会扩大。猪价过低的时间越长,生猪去产能的幅度越大。一旦过度去产能,未来供应就会短缺,猪价就可能上涨。

尽管本轮超级猪周期尚未结束,但依然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叠加非洲猪瘟疫情和不当限养禁养因素影响,前期产能降幅之大前所未有;猪肉价格最高时达30多元一斤,价格涨幅之高前所未有;突破了一些困扰行业多年的堵点,政策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产能恢复之快前所未有,提前半年恢复到常年产能;产能恢复后价格下跌之快前所未有,生猪价格快速跌至5元一斤;转型升级势头前所未有,规模养殖水平和粪污利用水平快速提升。六个“前所未有”的背后是行业大开大合,既有含泪离场也有带着希望入场。

过去有观点认为要熨平猪周期,现在看来这既不现实也没必要。猪周期与生猪生产、动物疫情的周期性有关,也受经济环境、产业政策等外部因素影响。在现阶段,猪周期是市场规律的客观表现,不能避免。但可用好用足手段,尽力压扁猪周期,避免大起大落。生猪产能恢复正常后,如何构建稳产保供的长效机制,既巩固产能恢复成果,又促进产业健康发展,还要保持价格处于合理区间,需要持续发力。

启动猪肉收储只是稳定猪价的手段之一。毕竟,从以往年度收储来看,收储总量占猪肉消费量的比例很小。年度收储量大多不超过20万吨,相比5000万吨以上的猪肉需求量相差悬殊。因此,收储本身对供需影响较小,但对市场情绪和养殖信心是有效提振,同时也是一种政策托底和预期管理,目的是避免生猪产能过度淘汰。收储任务大多通过委托企业的方式实施,也利于有关屠宰企业、加工企业抓住猪价低位运行的时机,加大补仓力度,畅通产业循环。

从长远看,生猪保供稳价还要从生产端入手,建设现代生猪产业。与粮食产能要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类似,要将猪肉产能稳定在5500万吨左右。一方面,稳产能要稳大县,稳定产业政策。继续开展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真正落实用地、环评政策。支持优势屠宰产能向养殖集中区域转移,实现与养殖布局相匹配。另一方面,稳产能要稳大场,稳定行业信心。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大对规模养猪场的信贷支持。推动绿色养殖、智慧养殖、立体养殖趁势而起。(乔金亮)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