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南京江北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5.3亿元 同比增长14.4%

时序更替,华章日新,告别奋发有为的牛年,迎来充满希望的虎年。2月6日,高标准建设江北新区和自贸试验区动员会议召开,作为江北新区的新春第一会,为过去的一年收官总结,为全新的征程领航定向。

2021年,在江北“新主城”的全面建设中,新区的经济发展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答卷——

一年来,江北新区迎难而上、加压奋进,主要经济指标持续领跑。2021年,新区直管区GDP达2561.7亿元,同比增长超14%,增速领跑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5.3亿元,同比增长14.4%;规上工业总产值4013亿元,同比增长20.7%……

一年来,江北新区勇于探索、积极创新,营商环境向优向好。2021年,新区发布《南京江北新区(南京自贸片区)优化营商环境政策30条(2021年)》,全方位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包括在全省率先推行“一业一证”审批模式;建设全国首个法治园区等,多措并举打造“管理效率最高、服务水平最优、运营成本最低”的国家级新区和自贸片区。

经济发展加速跑,“增长极”激发新活力

经济发展是区域发展的基石。2021年,江北新区经济发展工作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聚力聚焦“两城一中心”主导产业,经济发展跑出加速度,区域“增长极”作用凸显。

稳中求进

春节刚过,国药控股江苏有限公司总部及省级物流中心项目工地上一派繁忙景象,这座占地6万平方米的自动化立体仓库,将在3月份正式投用,一期项目产值预计达120亿元。

去年11月,世和基因乔迁新大楼,作为南京市重大产业项目,新大楼将以世和基因总部和研发生产基地的身份,承载世和基因15万例检测量的年生产规模及样本检测量。

还有南京药石创新药物研发及中试生产基地、先进制造龙头项目苏美达智能机器人、国际健康城科技创新中心等,这些重大项目的竣工投产,将给新区带来产值、税收、就业的三重效益。

一个重大项目就是一个经济增长点,2021年,江北新区牢牢牵住重大项目这个“牛鼻子”,签约亿元以上项目超400个,投资总额超2600亿元,其中百亿元以上项目3个。新引进星思半导体、雅创医药等一批领军企业;落地中寰卫星、航天科工等一批总部企业。

创新驱动

创新,是江北新区与生俱来的基因。在新区的经济发展工作中,创新无处不在。

2021年,新区招商工作创新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各方协作,高效运作的高质量招商体系。

通过优化招商机制,突出目标导向,明确各平台、街道主导产业招商方向及产业目录,提高产业标识度和招商吸引力,避免出现招商同质化竞争;通过丰富招商形式,充分发挥本地骨干企业、外来投资企业的资源和积极性,以商招商,用实例现身说法,吸引外来企业入驻新区。

2021年,新区商务工作谋创新寻突破,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引资效能持续攀升,探索《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开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暂行办法》,会同新区财政局推进大钲资本QFLP项目落地,成为南京市首批设立的QFLP基金之一;深化改革创新,打造服贸高地,“打造知识产权交易融资服务运营平台”服务贸易创新案例,入选国务院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

此外,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一期投入使用,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江北创新中心、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创新中心等平台揭牌;创新成果持续落地,累计备案市级新研机构87家,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占全市近1/5,芯驰半导体、世和基因、药捷安康入选2021全球独角兽榜单,数量占全市1/3;创新人才加速聚集,4位新研机构领军人新增入选两院院士榜单……这些创新要素的集聚,为新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强链补链

承担着国家级新区的使命,江北新区不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围绕“两城一中心”主导产业的强链补链,在2021年取得突破性进展。

去年11月,南京基因与细胞实验室在江北新区正式投用,该实验室是集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开放成果转化中心、顶尖人才集聚高地为一体的开放式科技平台。以基因与细胞实验室为支撑,一个产业生态圈正在江北新区加速形成。

目前,新区生命健康产业聚焦基因测序、精准医疗、创新药物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等方向,集聚企业超1000家,2021年全产业链收入超1300亿元,同比增长30%,“基因之城”集聚壮大。中科麒麟刀首台超精放射治疗设备成功下线,药捷安康、药石科技等一批优质企业获得重大技术突破,生物医药领域汇聚上市企业7家、中国医药百强企业5家。

集成电路产业聚焦IC设计、EDA等核心领域,集聚上下游企业超600家,形成涵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终端制造等完整产业链,2021年全产业链收入超750亿元,同比增长55%,“芯片之城”动力强劲。集中力量实现EDA工具国产化,引进芯华章、芯行纪、华大九天等EDA行业龙头企业;江苏鲲鹏&欧拉生态创新中心正式揭牌,南京昇腾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正式投运。

由于集成电路、生命健康都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江北新区还聚力打造长三角“新金融中心”,目前已集聚各类金融机构近1100家,认缴规模近5000亿元。

营商环境节节高,“新主城”释放强引力

经济发展的加速跑,离不开一流营商环境的“保驾护航”。一直以来,江北新区以打造“管理效率最高、服务水平最优、运营成本最低”的国家级新区和自贸区为目标,对标国际一流、坚持创新突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引进孵化创新型企业数和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均突破1000家;引进诺奖获得者3名、中外院士78名,科技顶尖专家、创新型企业家、高层次人才数量均位居全市前列……企业和人才的加速集聚,印证了江北新区营商环境的“吸引力”。

服务企业

去年2月,南京牙博士医院工作人员拿到了全国首张民营医院《行业综合执业证》。过去,企业开办深受多头审批、多重申报、多次核查等问题的困扰,“一业一证”改革通过业务整合、流程再造、信息共享等手段,大幅提升企业开办速度及便利度。

去年10月,“华泰—江北扬子1期知识产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在深交所挂牌敲钟,155项授权专利“打包上市”,可为江北新区19家科技型企业融资1亿元。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方式,真正解决了企业融资的痛点和堵点。

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要聚企业、聚人心。

去年,《江北新区(南京自贸片区)优化营商环境政策30条(2021年)》正式发布,包括深化政务服务改革、构建精准监管体系、提升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扩大市场开放透明度、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国际化法律服务等六个部分,覆盖了营商环境优化的方方面面,政务服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法治服务等都不乏创新亮点。

其中,既有“证照分离”在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方面的持续推进,也有医药研发试剂与样本通关便利化试点等投资贸易便利化举措。此外,新区不断强化法治营商环境建设,建设全国首个法治园区,成立江苏首个自贸试验区国际商事调解中心,服务保障新区高质量发展。

一系列高能的政策和创新的服务,体现了江北新区的速度和力度,彰显了江北新区的温度。随着《营商环境政策30条》的落地,“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江北新区营商“软环境”的优化,也将变现为更多的发展“硬实力”。

服务人才

春江水暖鸭先知。一个地方营商环境好不好,最直观的体现,是看人才和项目愿不愿意来。在金宁汇科技有限公司CEO石宁眼中,江北新区正是理想中的创业热土。

“当初,有不少地方都曾邀请我们去落户,但我们最后选择了江北新区。”石宁介绍,公司刚落户时,团队只有5个人,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江北新区给予了大力扶持,助推企业走上正轨,目前团队已有近200人。

如今,在新区发展的很多企业家,都有着和石宁一样的感触,“在新区就业创业,不仅扶上马,还会送一程。”

2021年,江北新区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人才的政策和服务再度升级。一方面,构建更加精准、更具新区特色的“稳就业”“促创业”政策体系,出台《紫金山英才?江北计划十策》《高层次人才奖补实施办法》;另一方面,打通青年人才发展通道,成功举办江北新区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创业学生提供免费办公场地或给予每年最高3万元的场地租金补贴。

引育海外人才和项目,江北新区更加不遗余力。成立“国际人才服务中心”,实现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居留许可一站式办理,建设以“基因、芯片、新金融”为重点产业方向的全球科技人才数据库,构建高效便捷的国际人才服务新模式;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打破国界分割和创新资源流动障碍,引进大量高端人才、创新资源、产业项目和金融资源。

今年1月,在“质领长江创见未来”2022江北新区城市发展高峰论坛上,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总结了新区发展的潜力和引力——江北新区创新生态“高端富集、充分涌动”,是成就梦想的“好地方”;主导产业“大幅跃升、实现跨越”,是落子布局的“好地方”;营商环境“对标国际、服务最优”,是创业创富的“好地方”;城建突出“产城融合、环境秀美”,是宜居宜业的“好地方”。罗群用“四个好地方”向海内外的人才发出诚挚邀请,参与并见证“新主城新未来”的建设。(丁娜 尹晗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