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亚运故事”征文 | 从“人人为亚运”到“亚运为人人”


(相关资料图)

郝洪山

作为一个老体育工作者,我曾经很荣幸地参加了1990年北京亚运会和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尽管已过去那么多年了,这两届亚运会给我带来的不同的感受、同样的精彩却依然让我记忆犹新。

1990年,作者在参加北京第11届亚运会时的留影。

1984年,北京成功获得第11届亚运会的举办权后,群情振奋,举国同庆。无论男女老少,为亚运捐款积极踊跃;不管东南西北,参与亚运热情高涨。人人关心亚运,人人参与亚运在全国上下蔚然成风。尤其是开幕式上歌手韦唯的那一曲《亚洲雄风》更是响彻云霄、深入人心。在北京亚运会比赛期间,可谓是万人空巷看亚运,人人争当东道主。不过当时我们所有人的聚焦点,大都还是盯在了比赛本身和比赛胜负上。北京亚运会,当中国代表团最终以183金107银51铜获得奖牌榜第一名时,我们每个人无不为祖国感到骄傲与自豪。

2010年广州亚运会工作证。

2010年,我又有幸作为解放军工作团的成员参加了广州亚运会。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虽然这一届亚运会有着与以往任何一届亚运会同样的精彩纷呈,但这其中的悄然变化却是不言而喻的。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人们在观念、认识与态度上的变化。从关注比赛胜负和奖牌多少到更关注体育精神和人文关怀;从为获奖者拍手叫好到为所有参赛者点赞加油。

记得在广州亚运会摔跤比赛中,我国运动员高峰在艰难战胜对手获得胜利下场时,发现对手受伤倒地不能起立,他立即返回场上双手将对手抱了起来,一直送至客队的队员席上,这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都送出更为热烈的掌声。再比如,在男子铁人三项赛中,在46分29秒之后,也就是在比赛颁奖仪式和赛后采访都结束的时候,最后一名蒙古国选手才跑回到了主会场。此时,正要离开的观众们见状又都纷纷停下脚步留在了观众席上,为他加油鼓掌直至其冲过了终点……

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门票。

记得当时同在广州观摩亚运会的著名排球女将、时任原总政宣传部副部长的陈招娣向我们有感而发道:“在比赛场上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不只是赢得了什么样的好成绩,而是一种体育的力量与精神。”我个人以为,恰恰是这种从“人人为亚运”到“亚运为人人”的变化本身,才或许是亚运会和体育运动带给人们的可喜变化和精神上质的飞跃。(作者系原新疆军区体工队队长、资深篮球评论员)

关键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