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深处 振兴花开

8月23日新华网刊发报道

太行深处 振兴花开

——山西灵丘乡村走访见闻


【资料图】

航拍灵丘县城。 新华网发(灵丘县委宣传部供图)

初秋,太行山深处草木葱茏。行走在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的乡野田间,处处透着生机和希望。

大棚中,绿意盎然,山村土味特产畅销全国;工厂里,农民变身产业工人,忙碌地完成着订单;民宿旁,绿树成荫、河水潺潺,吸引各地游客来这里亲近自然,乐享暑期……昔日一个个藏在深山人不知的小村庄,如今焕发新活力。

新征程上,这座依山傍水的“宝藏县”持续深耕有机特色农业,同时积极培育乡村新业态,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让乡村振兴之花在山野间绽放。

有机农业托起乡亲致富梦

黄瓜清甜可口、虹鳟鱼肉质鲜嫩、羊肚菌营养丰富,在日前举行的第十届中国·大同车河国际有机农业论坛上,不少参会人员品尝到了当地正宗的“有机餐”。

位于灵丘县南部山区地带的红石塄乡车河社区,由上车河村和下车河村合并组成。“光秃秃的山上破烂的房,穷苦的人儿走外乡;沟里的鸡子山上的羊,滩里的有机蔬菜响当当。”当地人的一句顺口溜,道出了这里从前的贫瘠,也描述了如今的喜人变化。

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2013年,灵丘县把有机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以车河社区为试点,探索特色农业发展新路。

针对有机农业前期投入大、技术要求高的特点,灵丘县出台了“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奖补办法”等政策,同时创新“村社一体”产权制度和有机生产、有机社会、有机社区“三位一体”利益激励机制,从农机具购买、技术指导等方面提供奖补资金,助推产业发展。

走进车河社区,一片绿油油的示范田映入眼帘,长势十分喜人。“这批农产品即将进入丰收季,提前订购的电话一个接一个。”有机农产品展销中心销售员李海霞说。

下车河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春透露,种出好粮、好蔬菜的秘诀很简单:有好的水源和土壤,并且全程避免使用农药和化肥。“越是按照有机标准来,味道越好。”王春说。

2013年,王春成立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将全村1000余亩土地的经营权流转到合作社,合作社再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合作企业。合作社以土地为资产与公司按照3:7的比例进行入股,村民作为股东参与项目运营,即可产生“土地流转、劳务就业、旅游服务、公司分红”四项收入。

有机农业的发展壮大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给当地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

村民郭巧环记得,刚嫁到车河的时候,这里还是个贫困村,“村里撂荒地多,年轻人少。”那时她和丈夫在县城里打零工,年收入不到2万元。

“现在村里活多,咱都能干。”郭巧环说,加入合作社以后,她去田里种菜,到餐厅做服务员,丈夫在山上放羊,再加上土地流转租金和收益分红,两人年收入近6万元。

2013年到2022年,车河农业生产总值由30万元升至500万元,人均收入由2300元增加到21500元。

王春表示,目前车河已基本形成了“产储加销”的特色农业一体化产业链,村里人实现了靠“链”就业、“链”上增收。

截至目前,灵丘县已建成有机食品生产基地3万亩,其中有机认证基地13个,认证面积1万亩、认证品种108个,有机农业总产值达5亿元。

同时,全县11个乡镇正在实施千亩有机种植和千头有机养殖基地建设,让广袤沃野进一步迈向“绿富美”。

“抱团联动”发展乡村新业态

红石塄乡“90后”驻村大学生陈依回村工作已近一年。最近,不少同学趁着假期来到灵丘,请她帮忙设计行程。

“觉山寺内领略北魏遗风、唐河大峡谷中畅享激情漂流、苹果园里体验采摘乐趣……傍晚时分,躺进依山而建的民宿,枕着流水声入梦。”陈依口中的这条游玩路线,是灵丘县运用区域协同联动新思维,发展乡村新业态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灵丘县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提升+资源抱团”的发展模式,以产业同质联营、异业联动等方式,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为破解沿河各村存在同质竞争的问题,紧邻唐河的红石塄乡以党建联建为抓手,发挥沿河开发协调作用,统筹上沿河、下沿河两村联合打造“十里沿河”乡村旅游项目。

下沿河村党支部书记马现礼说:“我们与上沿河村抱团,通过引进资金和人才,为村子找到了发展新路。”

“水上漂流就是规划的项目之一。开业后,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来1600多人。”项目负责人聂金龙介绍说,按照规划,他们还新上了乡村露营项目,节假日得提前预订。

人气旺了,村里的农副产品销路也不愁了。“蓝莓、苦荞凉粉、食用菌……每天都有十来户在漂流园旁边摆摊,在家门口卖出了好价钱。”马现礼说。

出了下沿河村,往东南方向走,行驶在唐河边的公路上,抬眼望去,一棵棵果树整齐排列。

“这就是红石塄村月亮湾有机苹果产业园,这边是苹果采摘区,那边是蟠桃采摘区……”陈依当起了导游,“这里规划的主要是苹果、梨、桃。”

红石塄村附近种苹果的村子并不少,原先是单打独斗,产业发展“小、散、弱”。据园区技术负责人李建军介绍,现在乡里对种植品类、设备采购、技能培训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帮扶机制,鼓励周边的种植户加强交流学习,共同发展。

“通过现代化栽培和市场化运营,月亮湾逐步成为红石塄乡苹果种植示范园区,将有效带动产业品种、技术更新,让种植更高产高效。”李建军说。

“抱团联动”的发展理念打破了不同村庄之间的产业发展壁垒,“一村一策”“串珠成链”让各村的特色更“特”、长处更“长”。

2022年,红石塄乡7个行政村集体收入全都达到30万元以上,全县186个村集体收入全部超过10万元,共同走上了连片发展、抱团振兴的“快车道”。

乡村“归雁”变身振兴“领头雁”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返乡7年后,段卫国让小米成为家乡的一张闪亮名片。

2016年,正值有机农业蓬勃发展之时,在县里招商团队的邀请下,在天津做生意的段卫国回到老家灵丘县东河南镇清泥涧村。

返乡之初,家人并不理解,但段卫国对有机农业信心十足。“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更加注重食品安全,有机农产品前景广阔。”逐渐掌握有机种植技术后,他种出来的小米成功进入京津冀等地的市场,最高卖到68元/斤。

能人回乡,产业兴旺。2019年,段卫国成立了“田脊梁”有机种养合作社,带领村民流转1000多亩土地种植有机农作物,2021年底,社员增至43人,人均年收入约34000元。

乡村振兴,离不开见识广、理念新的返乡“归雁”。乡村的悄然蝶变中,各类人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中有号召力强的“带头人”,有懂技术的“田秀才”,也有善经营的“乡创客”……

连日来,在赵北乡龙王池村的水田养殖基地内,河鲜餐厅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再过一个月,螃蟹差不多就上市了,个个膏肥黄满,河鲜餐厅也能开门迎客啦。”山西鑫彭康农生态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彭银忠充满信心地说。

彭银忠是从村里走出去的企业家,2021年,他返乡打造集农业、休闲、旅游、康养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农业综合体。

“预计中秋节前,基地可产蟹2万多斤,产值预计达到120多万元。”彭银忠说,等到水田种植养殖康旅基地项目全部建成后,将为当地村民提供约150个就业岗位。

激活乡村人才振兴的“一池春水”,不仅要吸引外部力量作为增量资源,还要挖掘盘活存量资源,充分发挥农村本土人才的引领作用。

46岁的卢永清如今成了村里的“红人”。2010年,他在赵北乡赵北村创办了汇鑫养殖有限公司,与村合作社展开土鸡养殖合作,创立了“松针鸡”“爱圪蛋”等特色品牌。

卢永清说,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以土地流转、养殖场务工、合作社分红等方式,带动周边村民增加收入,“仅村民日常务工一项,2022年公司就支出40多万元。”

据灵丘县人社局统计,依托资源禀赋,特色农业、水产养殖、乡村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是返乡创业者们普遍选择的领域。

5月,灵丘县成立人才发展协会,160多位灵丘县籍在外人才登记在册。未来,协会将组织社会调查研究、主题论坛、互助服务、招商引资等活动,其中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引雁归乡”,助力乡村振兴。

“农村的环境和条件正不断改善和提高,对于‘新农人’来说同样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段卫国说。

关键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