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科技创新助力垃圾分类 垃圾填埋场变身城市‘矿山’

垃圾桶装上“智能桶盖”,能自动识别投放情况;地埋式的垃圾收集点不仅可以少占地方,还可以避免厨余垃圾的异味影响居民生活;被焚烧或填埋的废塑料可加工分解成裂解油再生成为食品级的塑料制品……1月12日,科技创新助力垃圾分类——南京市、区公众委员观摩探讨会上,围绕垃圾分类进行的各式技术分享,真可谓脑洞大开,让人眼前一亮。

“智能桶盖”,让普通垃圾桶“技能满满”

栖霞区胜利一村小区是典型的空间狭窄的老旧小区,无法建成标准的垃圾房。尽管硬件配套不够“硬”,但垃圾分类的成效一点没打折,这得益于“聪明”的垃圾桶盖。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作人员扫码打开垃圾桶后,桶盖上有好几个“眼睛”。摄像头会在居民投放后拍照上传,系统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判别投放的垃圾是否符合要求;超声波传感器能检测桶内满溢状况;烟雾传感器能进行火灾警报;红外传感器用于用户在投递垃圾时防止夹手,为居民带来良好的投放体验。

栖霞区城管局垃分办负责人张峰介绍,目前该小区共产生垃圾图片数据2万余条,累计拍到违规次数500余次,并对违规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引导,大大提高了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垃圾分类质量不断提高。使用智能桶盖后,厨余的分拣量明显上升,每个收集点每天分出的厨余垃圾超过2桶。

记者了解到,我市已有十多个小区通过桶盖的智能改装,破解了因垃圾亭房无法落地而无法更好推动垃圾分类的难题。

没场地、有异味?让收集点“自动升降”

围绕垃圾分类进行的各种科技探索近年来正不断让垃圾分类变得越来越简单,但老旧小区垃圾亭房无法落地、一到夏天厨余垃圾产生异味等还是垃圾分类面临的“现实困境”。在研讨会上,一家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针对这一困境拿出了解决方案。该公司负责人建议,在垃圾亭房难以落地的小区可以采用地埋式垃圾收集点,“其犹如停车出入口的升降墩,可以灵活升降,既可以整体下沉到地下,也可以局部下沉。”该负责人介绍,使用者扫码并按钮,投放器便会自动打开,投入垃圾离开,投放器自动关闭。超声波探测器可以检测垃圾容量,发出警报,通知管理人员清运,防止满溢。同时,还设置了自动灭火装置。

使用这一收集装置,废气和废水如何处理?上述负责人介绍,地下可以建立气体收集处理,系统解决空气中的垃圾臭味。同时设置污水收集坑,进行相应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不过他也坦言,这种地埋式垃圾收集装置建设成本要比地上亭房高。目前,这一新型收集装置在上海徐汇区已经开始应用。

2吨废塑料就可以产生1吨裂解油

“垃圾填埋场其实也是城市的‘矿山’。”研讨会上,科茂环保工程(杭州)股份有限公司CEO金峻丞的这句话引起了众多公众委员的关注。他介绍,过去多年,因垃圾分类尚未起步,城市处理垃圾要么填埋要么焚烧。垃圾填埋场中,多年未能进行降解的,超过两成是塑料垃圾。眼下,全国很多城市在进行塑料回收,但实际上只是回收了高价值的塑料废弃物,很多低价值的塑料废弃物没有得到充分的回收利用,“无论是填埋场中未降解的塑料,还是未能实现回收利用的废弃塑料袋,都是‘宝’。根据公司现有技术,2吨废塑料就可以产生1吨裂解油,裂解油再循环利用成食品级的塑料制品,在这一循环利用中,真正实现了塑料的‘衰减’。”金峻丞表示。(顾小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