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液晶面板出货量今年有望达到1.44亿平方米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志军在日前于安徽合肥市举办的2021世界显示产业大会上强调,国家正在制定出台“十四五”显示产业规划政策,以通过政策引导强化资源要素的集聚和整合,同时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进。这一顶层设计的政策方向表述,既指出了我国显示行业的资源要素存量优势,更明确了未来行业必须补齐关键短板的基本要求。

如今,显示屏已经成为伴随我们身边最频的繁物品之一,而且人们使用的频率越高,对其提出的要求也越高。另外,像触控、指纹识别、面部识别、摄像头等都集成到显示器件上,人们因此希望显示屏能够作出更快捷和更精准的反应。不仅如此,包括柔性屏、透明屏、瀑布屏以及环绕屏等在内的新型显示屏还能给我们带来别样的体验。看得出,显示行业是一个关于公众日常出行以及百姓生活满足感与愉悦度的重要民生产业。

显示行业的产业链比较长,因此对经济的贡献度也很高,其中上游有芯片、玻璃基板、偏光片和光学膜等数十种材料,中游有曝光机、蒸镀机、激光剥离等加工制造以及检测封装设备和面板生产制造企业,下游有终端应用以及用户拓展等。数据显示,去年全球LCD(“液晶显示”,液晶本身不发光,须借助LED即发光二极管背光源)市场销售额达851亿美元,今年有望增长到1030亿美元,同时OLED(“有机电激光显示”,不需背光源)的销售额去年也达到了302亿美元,今年极有可能突破360亿美元。更为重要的是,除了传统的电视、电脑以及手机等终端搭载工具外,车载显示、智能显示以及虚拟显示等许多新的应用场景异军突起,并且策应这些场景需求的大尺寸、超高清、柔性化与低成本的显示产品日新月异,显示产业已经跃升为国际竞争的激烈赛道之一。

全球范围内的显示业历来有“三国四地”的说法,即LCD显示技术产业化始于日本,OLED显示技术产业化始于韩国,中国大陆作为学习者与追赶者从日韩引进技术与展开产品制造合作,同时中国台湾也投资布局了一定规模的显示技术研发与产品生产线。只是这种生产集中度的传统格局至今并没有改变,但在结构阵容上却发生的重大移位。日本夏普公司被中国台湾地区的鸿海集团收购,JDI也出售了手机液晶面板产线,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对生产链的冲击也倒逼三星、LG等韩国企业加快了推出液晶面板的步伐,而我国台湾地区的面板投资后劲不足,近十年来仅新增一条高世代(世代代表面板切割能力,代数越高意味着可切割出的显示器面积越大)液晶产线,没有任何新建LCD和OLED规模生产线,因此,全球最主要的LCD和OLED产品主要由中国大陆提供,并且在这两种最主流显示屏生产制造上,中国大陆已经甩掉了追赶角色实现完美超越,如今上升到了引领的位置。

论产能供给力,借助于迄今为止面板产线领域高达1.24万亿元尤其是“十三五”期间的8000亿元的投资,中国大陆已建成六代以上面板生产线35条,产能达到2.22亿平方米。除了多条全球最高世代显示器生产线满产满销,8K超高清、窄边框、全面屏、折叠屏、透明屏等多款创新产品也实现全球首发,同时全柔性AM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面板生产线也批量出货。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大陆面板出货量达到1.32亿平方米,产业直接营收4460亿元,全球占比达40.3%,产业规模位居全球第一。2021年,中国大陆液晶面板出货量有望达到1.44亿平方米,全球占比有望超过63%。

论行业集中度,伴随着以京东方等为主的龙头企业在产业内展开纵向收购以及对LG等海外企业业务的横向并购,除了获得了彩色光刻胶、靶材等设备制造能力外,行业规模化与集约化程度因此大幅提升,同时产线高代化趋势显著。另外,大陆近一年包括玻璃基板、偏光片生产线在内的拟建和在建上游配套生产项目近20个,显示装备从非核心领域向核心领域不断扩展,成膜设备、张网机、薄膜封装设备等核心装备实现零的突破,显示产业关键材料本地化配套率达到54%,产业链自控程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论区域产业协同,中国大陆已形成四大显示产业集聚区,即以北京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聚集出的高端面板、超高清显示等为主导的产学研基地;以合肥、上海、南京和昆山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聚集出的靶材、偏光片、掩膜板、湿化学品、光刻胶等上游原材料生产基地;以深圳、广州、厦门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聚集出的模组产线(液晶面板、集成电路、线路板、背光源等装配在一起的显示组件)基地,以重庆、成都、武汉为代表的中西部地区聚集出的新型显示生产基地,四大产业区不仅集群效应明显,而且彼此错位互补发展,共振协同性强。

显然,无论是产能基础,还是供应链配套能力,抑或是产业持续优化强度,中国大陆显示行业都展示出了具有自我优势的国际竞争力,即便如此,我们的技术还未达到最高水准。当前全球显示技术迭代升级加快,MiniLED(小间距LED)、MicroLED(微米LED)被视为“下一代显示屏技术”的新型显示技术正在取得加速突破与产业化应用,与LCD和OLED相比,这些技术不仅将芯片尺寸压缩到75微米甚至到50微米,而且在亮度、分辨率、对比度、能耗、使用寿命、响应速度和热稳定性等方面更具有LCD和OLED无法比拟的优势,迟早会形成强大的替代与覆盖能力。目前,日本、韩国与中国台湾地区的企业正不约而同地将研发火力集中到了MiniLED与MicroLED这些更高端显示技术上,相比之下,由于前期基础积累不够,技术突破能力不强,中国大陆显示产业的基础研发速度似乎难以匹配全球产业发展速度,新显示基础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前景也带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中国大陆显示产业的关键核心材料对外依存度仍居高不下,如彩色光刻胶国产化率不足10%,光掩膜版低于15%,驱动芯片则仅为3%,关键核心材料总体国产化率低于5%;同时高端核心设备如曝光机、刻蚀设备、蒸镀机、激光剥离设备等,以及上游关键零部件均被国际巨头垄断,即便在本土化率已相对较高的领域,高端产品如快速液晶、合金靶材等仍无法实现充分自给,市场占有率依然很低。关键材料和设备受制于人的状况会导致随时面临“卡脖子”风险。

综上,立足于中国大陆产能充沛、产业体系完整的资源要素优势,本着构建产业均衡性、安全性与自控性的原则导向,做强做优国内显示产业,首先有必要构建产业联动机制,发挥骨干面板企业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合创新,引导面板企业和配套企业建立深入合作机制,支持面板企业以入股、兼并等方式向上游价值链高端延伸,建设全产业链集群发展体系。其次,要提升关键设备的自给与配套水平,加强针对关键高端配套的重点突破以及系统性攻关,连同上游关键材料和零部件协同推进,促进产业链均衡发展。另外,要建立从前瞻研究到产业落地的多层次创新体系,突破产业链供应链难点,包括畅通产学研互通渠道,推进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鼓励骨干企业及上下游企业联合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同时由协会、联盟、咨询机构等第三方牵头组织国内企业建立共享专利池,搭建知识产权体系框架,提升我国新型显示产业整体创新实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