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 确保经济工作稳中求进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总结了2020年经济工作,深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对2021年经济工作作出重大部署,为我们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为促进全省贯彻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实现发展新突破,开创发展新局面,本报特约专家学者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行阐释解读,以供学习贯彻。

推进改革创新确保经济工作稳中求进

孙绍勇

改革创新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成功密码,也是解决深层次问题矛盾的重要方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创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只有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活力动力,才能缓解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冲击和影响,防范化解各类经济社会风险。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的同时,要确保经济工作稳中求进,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深刻认识改革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改革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远发展的关键,在于改革创新。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风险挑战和竞争压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创新,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非凡的远见卓识和坚定的决心毅力,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使得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需要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改革促进全面创新,以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改革创新的着力点,把握经济工作的总基调

一是增强改革创新的系统性,积极应对世界经济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冲击,国际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在世界经济萧条衰退的严峻形势下,我国经济也面临着巨大压力。只有统筹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以系统思维推进改革创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需求侧改革,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科技创新,增强改革创新的协同效应和集成效应,才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保持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提升国民经济体系的整体效能。

二是突出改革创新的针对性,破解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改革创新必须立足于针对性的现实问题。只有有的放矢、切中要害,在根本性、关键性问题上取得进展和突破,才能牢牢把握改革创新的正确方向,解决好经济运行发展的动力问题、结构问题、机制问题,以及民众普遍关注的就业问题、住房问题等。尤其是围绕产业薄弱环节和“卡脖子”问题,只有主动应变,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才能不断提升我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

三是提高改革创新的实效性,推动经济迈向新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经济发展要行稳致远,必须增强改革创新的实效,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精准施策,狠抓落实。在注重效率和实现短期目标的同时,更要处理好经济发展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等长远问题。不仅要把经济领域的改革创新向纵深推进,更要以改革创新引领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在向顽瘴痼疾开刀的过程中育先机、开新局。

把改革创新驱动转化为高质量经济持续增长

一是强化改革创新的思想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充分显示了思想引领的强大力量。思想观念的转变、思路方法的创新,是推进改革创新的先导,是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牵引。只有强化改革创新的意识、践行改革创新的精神,才能推动形成锐意进取、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激发全社会的经济创造力和市场主体的活力。破除僵硬呆板、裹足不前等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观念障碍,用勇于探索、敢为人先、大胆创新的思维方式,推动经济实践发展变革。为推进改革创新,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二是加快改革创新的前进步伐。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着眼新常态下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只有加快改革创新的步伐,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才能在识变、应变、求变中占据主动,赢得先机。改革创新是摆脱经济增长乏力、促进动能转换,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关键。从广度和深度上快速推进结构性改革、市场化改革,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才能更大程度挖掘经济发展的潜力,不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极。随着中国经济稳定性的增强和成熟度的提高,更要坚守改革的初心,牢记发展的使命,推动改革创新再出发,在蹄疾步稳中谋求创新发展。以更快的速度、更强的效度提高改革创新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为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深度发力。

三是突破改革创新的关键节点。随着知识经济、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经济发展迎来了转型和变局的关键时期。有效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新挑战,解决好经济发展新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必须在改革创新的关键节点上有所突破。在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尤其在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上,不仅要“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更要建立完善合理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以及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约束机制,有效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时,通过建立改革创新的容错、试错、纠错机制,推动大胆改革和自主创新,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提高创新能力提供支撑和保障。在改革创新的推进和驱动下,为经济发展蓄势赋能,实现经济高水平发展和高含金量增长。

着力构建陕西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薛晴 李耀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十四五”时期,陕西应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把对外开放作为加快追赶超越的关键一招,创新开放理念、丰富开放内涵、拓展开放领域,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陆空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要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重点,持续优化外资外贸企业营商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是陕西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的重要举措。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和修订后的《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法律法规,大力推行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开放,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合法权益保护,保障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省领导联系跨国公司直通车和省重大项目专项指挥部等工作机制,设立重点企业联络专员,逐一跟进重大外资项目,争取更多的领事机构或签证中心、更多跨国企业区域总部落户陕西。聚集市场主体难点、痛点、堵点,为其提供精准化、全覆盖的优质服务,让企业少跑腿、得实惠,让国际贸易更便捷、更经济。同时,必须注意越开放越要重视安全,越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着力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

要以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为突破,倒逼构建开放型制度体系。建设好中国(陕西)自贸试验区对于构建陕西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牢牢把握制度创新这个核心,加强统筹谋划和改革创新,持续提升自贸区发展水平,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切实增强国际通用规则意识,加强规则研究,探索构建国际商事法律服务体系。支持自贸区各个片区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在贸易、投资、跨境资金流动、人员进出、运输往来自由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等方面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监管模式和管理体制。加快建设西安咸阳临空经济示范区,进一步强化西安国际航空枢纽功能,整合放大“临空+自贸+保税”优势,构建陕西通达世界的“空中丝绸之路”,打造吸纳全球要素资源的开放门户。

要以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为抓手,加快构筑国际贸易大通道。长安号中欧班列开行量、重箱率、货运量等核心指标稳居全国前列,开行线路覆盖“一带一路”沿线45个国家和地区,成功入围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提升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为国家稳外贸和国际供应链、产业链稳定畅通提供可靠保障。进一步完善与沿线国家联络机制,在信息互换、监管互信、执法互助等方面探索建立畅通合作,提升通关效率。探索“班列+园区”模式,将长安号物流运输服务与产业链、价值链合作紧密结合,认真研究长安号货运量、货运结构与园区产业的内在关系,超前谋划一批适合本地发展实际、依托向西开放大通道的高附加值产业。对接国家开放战略,主动参与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建设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城市、港口合作,推动形成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

要以培育外贸特色产业为载体,打造陕西外贸竞争新优势。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全面提升陕西走出去的“吸引力”和引进来的“竞争力”,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产业链重构进程。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特色农业等优势产业为重点,整合各类生产要素资源,扶持发展外贸龙头企业,支持建设一批优势明显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基地。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科技、管理、创新等要素,鼓励外资更多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实施一批文化旅游、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牵动力强的项目,加快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充分发挥陕西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优势,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鼓励延长、陕鼓等本土企业“走出去”,抓住沿线关键国家、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积极推动参与境外资源型投资项目,促进成熟技术装备对外转移,在国际上打响陕西品牌。

要以落实好纾困惠企各项政策为核心,增强外贸经济发展韧性。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国际市场需求增长乏力,全球范围内保护性措施呈现增加趋势,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不确定性明显增多。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就应采取实施企业纾困解忧的外贸政策“组合拳”,全力以赴保市场、保份额、保订单,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推动外贸稳定高质量发展。梳理大型骨干外贸企业及其核心配套企业需求,“一企一策”助力大型骨干外贸企业破解难题。加强贸易救济法律服务,采取网上培训、在线答疑等方式,为外贸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咨询服务。拓展对外贸易线上渠道,发挥好贸促会、驻外机构等作用,支持有能力、有意愿的重点行业和企业举办参与线上展会,变“面对面”为“线连线”。注重多元化开拓市场,深化中俄、中哈、中韩、中欧等国际合作,大力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新兴市场,提升陕西产业链韧性与抗风险能力。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张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综合分析了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对2021年经济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其中要求“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要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应用牵引、整机带动,强化共性技术供给,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切实把握好经济发展主动权。

一、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好发展和安全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解决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复杂。这就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国际生产分工体系发生变化,我国发展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进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同时经济全球化逆流涌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阴霾不散,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受到的冲击,威胁到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和安全。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大,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需要主动谋划、重点防控可能产生的各类衍生风险。基于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这是贯彻坚持系统观念的原则,打好主动仗,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需要。

二、筑牢新发展格局基础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发展的核心要义,这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是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对于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相比较而言,我国原有的国际大循环发展方式是在国内缺乏资金和外汇的背景下,采用“两头在外,大出大进”的外向型发展战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们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积极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当时正值发达国家放松国家间的管制,将产值利润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将研发留在发达国家。此时,我国因产业结构相对完整,基础设施比较齐全,金融市场相对稳定等有利条件,成为世界产业转移的主要受体。基于此,我国国际大循环的格局形成。这一格局对于我国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功不可没,使我国发展成为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大国。

随着不断变化,原有的国际大循环格局,发达国家从事高创新率、高附加值的核心部件生产,发展中国家从事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生产等,已不适应我国的高质量发展要求。若不改变策略,我国就会面临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低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链供应链不稳、不强、不安全的风险。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通过科技创新,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筑牢新发展格局的基础,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三、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链供应链是现代经济分工合作发展的本质特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能够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要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打牢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基础。这就是说,要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要通过精耕细作,创造出更多具有独门绝技的新领域。一方面,在产业优势领域,通过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筑牢我国产业竞争优势。立足我国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优势领域先发优势,如机械、电子信息、轻工家电、纺织服装等领域,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另一方面,针对产业薄弱环节,通过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重塑我国产业竞争新优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确保在关键时刻产业链供应链的自我循环。尤其是在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条件下,既要抢抓机遇,依托世界大市场、设施大联通、要素大流动,为我国经济发展开辟新空间,也要处理好产业向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和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之间的关系,确保我国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

2021年是“十四五”起步开局之年,坚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深远谋划、主动调整,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加快调整优化能源产业结构

王胜利 刘蕊婷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确定为明年八个重点任务之一,阶段目标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可以预见,“十四五”期间,我国化石能源(煤、油、气)占比将显著减少,非化石能源消费量会持续增大,基本构建起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

一、以高质量项目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项目,高质量项目不仅能够补强产业链,还能够催生并延长产业链,加速产业聚集,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化石能源综合利用项目和油田伴生气资源循环利用项目,是实现资源清洁高效转化与能化产业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利用油田伴生气资源就近进行深加工,可以实现天然气分级分质利用,开发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能化产业附加值。通过原料就地转化,孵化新的产业集群,释放产业集聚效应,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既要推动能源化工产业向精细化、高端化持续迈进,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纵向合作和相关企业之间的横向互动,又要提升我国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国际竞争力,构建更加自主、完整、安全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筑牢国家能源供需安全和环境经济安全防线。

高质量项目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带来优质生态环境。位于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榆林市的神华榆林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项目,依托煤炭深加工产业体系,有效解决了塑料制品的白色污染难题。延长中煤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利用先进水处理技术,实现污水重复利用,最终达到污水零排放。龙头企业率先实现绿色转型,带动上下游企业加快绿色发展步伐,进而推动整个产业链绿色协同发展。

二、以技术创新助力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

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只有秉持科学精神、把握科学规律、大力推动自主创新,才能够把国家发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为可靠的基础之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因此,必须加快构建能源化工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支持新能源、节能环保、能源清洁转化利用等科技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开展化石能源清洁转化与高效利用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推出一批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及产业化项目。对煤炭行业来说,面对持续低迷的市场行情,必须创新煤化工技术,推行煤炭分质利用,形成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占据煤化工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摆脱煤炭价格依赖。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在项目设计和建设中,对标世界一流煤化工园区,吸引具有先进技术和工艺的产业聚集。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制度,落实好攻关任务“揭榜挂帅”机制,提升科技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建立大学毕业生选择能源生产企业就业的激励机制,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和人才。改进科技评价体系,建立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快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充分发挥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作用。能源领域国有企业资本雄厚、人才技术储备较多,能够承担更大的技术研发。国有企业要主动服务国家重大科技战略,在生态环境、能源资源、材料装备等国家战略性产业领域提前部署、超前谋划,不断增强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

三、优化营商环境,完善生态保护体制机制

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政府管理服务水平。落实地方党委政府及主管部门责任,加强履职监督检查,以减税、减负为重点,构建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打造社会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建共享平台,既能充分发挥政策、法律、管理手段的约束规范作用,又能充分释放人才、技术、市场因素的支撑调节作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布局数字经济、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未来产业,培育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与能源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生态链深度融合,形成技术研发、中试试验、产业化发展为一体的洁净能源创新发展格局。

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商品流通自主有序、资源配置高效公平。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获得法律保护。加快金融体制和资本市场改革,增强服务能源企业的能力。

大力推行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污染物总量控制等制度,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扩大生态补偿覆盖面,统一生态补偿受益主体标准、生态补偿方式标准、生态补偿资金核算标准,完善生态补偿标准。完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开发保护制度,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削减化石能源消费量,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实行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

健全支持绿色生产消费的政策导向和法律制度,倡导低碳生产和消费方式,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内容的生态经济体系,建立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核心的政府绩效考核制度,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进一步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关键词: 格局 新格局 发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