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公车不应成为没法下乡的“托词”

据媒体报道,江西鄱阳县凰岗镇辖内有一座危桥,村民称会随时坍塌。4月21日,记者与该县水利局联系并反映情况时,遭多部门推诿,其中一名建设管理股程股长竟称没有公车没办法下乡。被曝光后,当地水利局局长清晨带领多人赶赴危桥现场勘察,并开始对危桥进行临时性加固、维修。(5月1日搜狐网)

自公车改革以来,“围着轮子转,隔着玻璃看”式走马观花的下乡走访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地开展政府购买服务或集中调配车辆的形式,提高了公车的利用率。但是,随之也出现了“没公车不愿下乡”“补贴不到尽量少下乡”的情况,俨然已经是一种“给车、给钱我才下乡;不给车,补贴没到位我就不干”的功利型怪象。

在此不得不问,干部下基层非得有公车才行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没有公车没办法下乡,凸现的是官僚作风,甚至是对车改的一种抵触情绪,这样的心态与党的群众路线、“两学一做”、“三严三实”等要求相距甚远。

必须承认,对公车管理实施制度性改革,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这是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强力推行改革的根本原因。可诡异的是,在一些地方少数干部那里,因为财政支付的“车补”反正会到位的,他们居然打起了“小算盘”,把职责范围内的要经常下乡去看看,当成了个人钱包里的一种算计。没公车安排,就找各种借口不下乡、少下基层,这显然有违改革初衷,使改革成效大打折扣。

当然,在批驳否定的同时,也应当承认,在公车改革语境下,之所以会出现“没公车不愿下乡”现象,实际上也与目前一些地方公车改革的相关配套措施、制度仍不够健全完善密切相关。“没公车没办法下乡”是一种借口,本质问题是“懒政”。官员手里拿着车补嘴上却找借口,这是一种典型的不作为。

对此,笔者认为,没有公车不应成为没法下乡的“托词”,要想有效避免“没公车不愿下乡”现象,一方面,要严格落实并完善相关的车改配套措施和制度,进一步细化厘清“车补”的补贴保障范围、搞好“车补”与“差旅费”的衔接配套。另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实地调查,探究所谓的“没公车不下乡”是否属实,如果所下的乡与官员的实际办公地确实相隔遥远,且山路崎岖,没车确不方便,那就应该协调派车;如果查实相关官员纯粹找借口,那就应该依法依规处理,毫不留情。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随着改革的深入,没有公车不下乡等一系列问题都可以逐步解决,但这些问题背后反映出的一些干部主观心态和理想信念方面的问题,却值得好好重视。毕竟,下不下乡不是问题,干不干事才真是问题。(文/陈宇航)

 

关键词: 托词 公车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