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完成492件民生实事项目 群众幸福感和安全感大幅跃升

智能充电桩进社区、进单位,消除“飞线”充电安全隐患;立体式生态停车场拔地而起,停车更便捷;荒地“变身”街头公园,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健身好去处……随着一件件操心事、烦心事得到解决,六合居民收获更多“小确幸”。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六合区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与“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有机融合、一体推进,把为民服务落实到点点滴滴,排查梳理形成“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492件。截至目前,492件“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已悉数完成,群众幸福感和安全感大幅跃升。

坚持问需于民,“问题清单”变“责任清单”

“家门口有了停车场,回家再晚也不用为停车烦心了。”去年9月,随着文昌街立体式生态停车场投入使用,东方苑、凤凰南苑等小区居民难掩喜悦。

东方苑、凤凰南苑均建设于2000年前后,停车资源有限,加之周边道路狭窄,无法划设停车位,不少居民为停车不便烦恼,有时不得不求助于“12345”政府服务热线。“有一个月,我们收到33条‘12345’工单,其中19条反映停车难。”六合区城管局停车办主任褚国晶介绍。

民之所望,履职所向。六合区城管局走访时发现,紧邻东方苑小区的原六合建筑公司及职工宿舍,因年久失修成为危楼被拆除,地块闲置。盘活闲置资源,规划资源、城管等部门纷纷行动起来,打造停车场的计划被提上日程。

褚国晶告诉记者,按照原定计划,拟建设两座立体车库。然而,在征求周边小区居民意见时,部分居民表达了对立体车库太高影响房屋采光的担忧。最终,停车场采用封闭式立体机械车库和生态车位相结合的建设方式。经过紧锣密鼓地施工,一座占地面积达3742.2平方米的立体生态式停车场正式对外开放,提供车位115个,极大缓解了周边居民停车难题。

把察民情访民意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先手棋”,六合区民生部门通过亲身办理业务“走流程”,开展体验式调研;机关党员干部走进800多个村(社区)网格支部,与群众面对面,倾听群众所思所想,并通过12345政务热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提案等渠道,梳理百姓和企业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把“问题清单”变成党员干部“责任清单”。

聚力办好实事,“加码”民生幸福

仲冬时节,午后暖阳,漫步于六合区广益小学西侧的“口袋公园”,只见蜿蜒曲折的健身步道上,居民三三两两悠闲散步。“以前这个地方一直空着,附近居民办起了‘开心农场’。现在建成小公园,种上了花花草草,还铺设了健身步道,我过条马路就可以来锻炼身体。”正在散步的王娟高兴地说。

出门见绿、移步见景,已成为六合市民生活新常态。六合区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城市建设拿出“绣花功夫”,让街角靓起来。2021年,六合区新增绿地约80公顷,龙津桥东南广场等2个“口袋公园”建成开放,建成绿道4条,实现增绿与添景同步,全区绿地率和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分别达39.42%和84%。

生活更舒心,办事更便利。昨日下午1点,虽是午休时间,但在六合市民中心一楼一体化登记窗口,朱先生顺利完成了网签、过户,直呼窗口办事人员服务好、效率高。六合区行政审批局监督考核科科长朱小梅介绍,针对商品房交易登记、存量交易登记等高频办理事项,六合区房产、规划资源、税务部门联合推出“午间不打烊、一体化登记受理延时服务”,即在12:30—14:00这一时间段,服务窗口照常开放,让群众来了就能办,有效破解群众“上班时间没空办事、下班时间没处办事”难题。

紧扣教育、医疗、养老、交通、住房等群众关心的问题,六合区坚持区领导带头领办、一线走访现场交办、面上问题联合会办、纪检部门重点督办,推进300户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新增1050个学位……切实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赢得了群众点赞。

建立体制机制,确保常态长效

“有事就找‘服务联系卡’,一个电话全搞掂。”横梁街道三友湖村卢家洼村民童华林深有感触地说。

事情还要从去年5月14日说起。当日,正值水稻育秧时节,突降暴雨,童华林一家有事外出,田里无人照应。“大水泡一夜,半亩田的秧苗恐怕全部要淹死。”急得团团转的童华林,突然想到了三友湖村发放的“我为群众办实事”服务联系卡。按照卡片上的联系方式,童华林找到了村委会副主任潘臣。随后,潘臣不顾暴雨倾盆,拿着铁锹来到田边,开出一道水沟,让雨水流了出去。

“村民一张卡片在手,社区为民服务24小时在线。”三友湖村主要负责人介绍,村里发放的“我为群众办实事”服务联系卡上,劳保计生、家庭医生、民政帮扶等13类服务的负责人姓名和手机号码赫然在列,只要群众有需求,随叫随到。

“为群众办实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六合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纳入2021年度改革任务,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体制机制,推动为群众办实事各项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如今,六合区创新打造的“一网五联”工作机制,依托创新社会治理网格化“一张大网”,采取上下联动、多方联合、上门联系、智能联勤、责任联考“五联”举措,到群众身边去解决问题,实现矛盾早发现、风险早研判、问题早处置;着力构建的“1+3+6”(1间“梦想小屋”、3项结对机制、6个关爱项目)关爱服务体系,已为46户事实困境儿童建成“梦想小屋”。(孙敬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