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播种玉米,秋播种谷子”,这是河北阜平县农民多年来的农作习惯,日落日出,一年两季,雷打不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潮,正在动摇这个“土规则”。
市场导向,培育了经营主体结构调整的自觉性。“这里玉米产量低,每亩净收入就是200元左右,不调整不行啊!”阜平县兴农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温丽杰有自己的“小算盘”。合作社入社土地107亩,再加上流转的土地,总共有450亩,把种玉米改成种土豆,单产提高,效益翻了番。
今年以来,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沿着“九条线”深入推进,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一是以玉米为重点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二是以生猪和草食畜牧业为重点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三是以保护资源和减量增收为重点推进渔业结构调整,四是以扶持农民工和大学生返乡创业为重点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五是以推进标准化和可追溯为重点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六是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重点推进经营方式转变,七是以节本增效为重点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八是以发展电子商务为重点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九是以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为重点推进农业资源环境保护。
年底盘点,粮食生产今年继续保持稳定。粮食产量1.23万亿斤,农民收入有望突破1.3万元。前三季度,农民收入达到9778元,实际增长7.45%。预计今年农民收入增幅再次高于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同样的增产增收,不一样的内涵。
粮食丰收不一样。产量稳定增长的同时向质量稳步提高转变,粮食产能连续5年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2016年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47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7公斤,比2012年提高11公斤。稻谷、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自给率均超过了98%。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粮安天下”,依靠国内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
农民增收不一样。在种养业收入、打工收入、工资收入、财产收入、转移支付收入之外,农民又多了从事新型经营主体和创业创新收入。目前各类返乡下乡创业人员已超过700万人,其中80%从事农村产业融合项目,54%使用互联网技术获取信息和销售产品,“引凤回巢”成为新趋势,创业创新成为新潮流。
绿色发展提升农业
提前3年实现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
“因为测土配方施肥施药,今年种的水稻不仅丰收了,而且节肥节药,降低了成本,水稻也是健康绿色的品种,售价比往年高出一头。”浙江省诸暨市王家井镇沿江新村种粮大户陈沿耿说。他今年流转了500亩水田种单季稻,单产达到近600公斤。
今年我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为37.8%,比2015年提高2.6个百分点,农药利用率为38.8%,比2015年提高2.2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农药使用量已连续3年负增长,化肥使用量已实现零增长,提前3年实现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
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介绍,今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84%,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近1亿亩。同时,加快推广了一批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全国绿色防控面积超过5.5亿亩,覆盖率达到27.2%。
同时,以坚决打赢农业面源污染攻坚战为重点,大力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东北地区秸秆处理、农膜回收、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五大行动。农业的绿色发展亮点纷呈,多点突破。
农业资源过高的利用强度得到缓解。农业、国土资源部门今年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落实保护面积15.50亿亩,在1200万亩耕地推行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水利部门坚持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统筹推进工程节水、品种节水、农艺节水等,农业用水总量稳定在3800亿立方米左右。
农业面源污染加剧趋势扭转。今年以来,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存栏调减已超过1600万头,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逐年提高,利用率已接近60%;全国秸秆还田面积达7亿亩,牛羊粗饲料70%左右来源于秸秆,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2%。
农业生态系统正在逐步修复。逐步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坚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努力建立农业生产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生态农业新格局。推行基本草原保护、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今年实施的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加快推进了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目前,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4.6%。
乡村振兴再造农村
让农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一头猪代养费用55元,共养了1500头猪,一年收入8.25万元。种植方面主要靠水稻,流转了360亩地,每年净收入都在20万元以上。”上海市松江区李春风家庭农场的主人李春风说,“乡村振兴,没有好产业绝对不行。”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在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撑上精准供给。
目前,产业兴旺形势喜人。今年,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认定了300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引领一村一品多点开花,培育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专业村镇。目前,全国各类专业村达6万个,涌现出了以发展休闲旅游为主的四川郫县农科村、以发展民俗产业为主的河北宁晋县褚家庄村、以发展特色产业为主的重庆梁平县合兴镇、以发展农村电商为主的山西应县龙泉村等。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韩长赋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拓宽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渠道。必须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现农业农村优先的原则。必须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乡村特色风貌。
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严格落实耕地、水、大气保护等国家计划,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退湿还湖、草原治理等重大工程,全面推行河长制,打响蓝天保卫战,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稳健起步,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村正在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和城市居民旅游度假的新去处。
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更加完善。十八大以来,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全国30%的村庄开展了规划建设试点,加强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地区“通公路、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覆盖面不断扩大,涌现出一大批路畅灯明、水清塘净、村容整洁的新农村。据统计,目前农村地区99.7%的家庭所在自然村已通公路、通电、通电话,95%的行政村已通宽带。
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地区的医疗、低保、养老三项制度不断完善,教育、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全面建立。
农村社会管理扎实推进。全国建制村基本建设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大多数村还建设了体育广场。修订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98%的村制定或修订了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农村文明向上、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初步形成。
韩长赋表示,保持农业农村发展好势头,通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让农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最近更新
- 高台县新坝镇中心卫生院红崖子分院多措并举积极推动医共体建设工作2022-01-16
- 福田人:先核酸再买药!这39类药品需到定点药房购买2022-01-16
- 马术运动拓开乡镇农牧民致富路2022-01-16
- 城东湖街道向先进社区“看齐”2022-01-16
- 在巍巍长城间守望(青春日记)2022-01-16
- 注意!福州市中心这条路出行有变2022-01-16
- 市政协委员建议推动出台《重庆市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高质量集聚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2-01-15
- 喷洒消毒剂2.9吨!鹤壁鹤山区对城区公共场所集中消杀2022-01-15
- 大庆两会看检察 | 漫看大庆检察“高光”时刻(一)2022-01-15
- @所有焦作人 坐火车不用再带身份证了2022-01-15
- 从警前VS从警后,一同追忆那段“芳华”!2022-01-15
- 速看!福州这个路段出行有变2022-01-15
- 【长三角日报】绍兴原市委书记马卫光,任杭州市政协党组书记2022-01-15
- 西安市新城区发布关于在外人员返乡有关事项的通告2022-01-15
- 大幅提速!长春中院首次适用二审民事案件独任制审判2022-01-15
- 天津津南检察:“既要抓好防疫,也要办好案件”2022-01-15
- 豫警文苑丨黑夜卡口,藏着最深的爱和最亮的光2022-01-15
- 全省法院实现诉讼费缴退费“线上办” 传统线下缴退费功能为何仍保留?2022-01-15
- 受疫情影响西安部分区县蔬菜滞销,亟需各方助力解决2022-01-15
- 恩施州6个重大交通运输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32亿元2022-01-15
- 【15号用】3岗招聘若干人!45岁以下可报!五险一金+包食宿!2022-01-15
- 国际科技合作助推湖南优势领域提升国际竞争力2022-01-15
- 延安城区新增车位3100个 有效破解停车难2022-01-15
- 鸿星尔克入选2021年“诚信之星”!2022-01-15
- 菏泽农商行新兴支行开展包片行政村信贷产品推介活动2022-01-15
- 巩义市:党员“双报到”进社区 为民服务“不打烊”2022-01-15
- 广东珠海1月15日新报告1例本土确诊病例2022-01-15
- 大降价!阜阳即将启动2022-01-15
- 北京专报丨国家卫健委:天津疫情仍在持续发展,西安疫情进入收尾阶段2022-01-15
- 陕西对符合解除隔离条件人员 落实后续7天居家健康监测措施202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