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聚看点】清镇市治愈山体“旧伤疤”让矿山披绿装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金秋时

近年来,清镇市把生态保护和地质安全放在首要位置,科学谋划,精准施策,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积极推动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治愈矿山山体“旧伤疤”,擘画“矿在园中,人在绿中”的绿色矿山发展新图景。

通过三年的整治,清镇市共完成62个有证矿山不再开发利用区域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97个因非法开采造成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了全面治理,治理面积达2.3万亩,矿山恢复治理严重滞后的问题得到及时整改,矿区生态环境全面改善。


【资料图】

科学治理矿山复绿

走进位于清镇市滨湖街道办事处黄柿村与站街镇荣和村交界处的长冲河铝土矿段,远处层层叠叠的山坡上满眼绿色,草地上栽满了旱柳、白皮松、海岸松等造林树种;边坡上,附着网格生长的油麻藤四季常青。

这里曾是清镇市最早开采的铝土矿区之一。矿区于1971年建成投产,总面积6.856平方公里。

近年来,该矿区露天开采进入尾声,遂把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放在首位,先后对两个区域实施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修复总面积3028.02亩,植树约24.6万株,撒草约48.56吨,铺爬藤网32万平方米,累计投入2500万元进行恢复治理。

记者在现场看到,长冲河矿区恢复治理中,除了植树撒草苗外,还针对边坡积水处,修砌了数十公里长的排水沟、沉砂池等设施。矿区工人定期对沉砂池的砂石进行清理,确保排水顺畅。

当大雨从山坡往下流淌时,带入的砂石杂质在经过一个个沉砂池时被留住,进一步提高地表径流的水质。

62岁的黄继方是矿区附近的居民,她说,这几年,随着长冲河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推进,居住环境已有明显改善。过去光秃秃的矿山重见绿色,来回拉矿的泥土扬尘污染也大大减少。

长冲河铝土矿段的生态环境变化,折射了清镇市铝土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显著成果。如今,在清镇市,越来越多的矿山积极落实“边开采、边治理”的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任务,不再开发利用区域或达到修复条件的矿山正在重新回归绿色。

矿山上的“林长制”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不只是为矿山简单披上一件“绿衣裳”,更是在于制度监管,为矿山生态长期稳定提供保障。

在清镇市卫城镇坛罐窑铝矿鄢家坡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区域,一块矿区“林长制”的公示牌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中国铝业贵州分公司副总经理赵坤作为该矿区省级林长,每个季度都会到鄢家坡进行现场走访和检查,监督矿区复绿维护情况。

“哪里有树苗活不了,要立即采取补植措施,针对草种存活困难的情况,可以尝试挖沟种植等方法,确保治理区域青山常绿。”赵坤边看边说。

卫城镇坛罐窑铝矿总面积1.847平方公里,从2016年投产以来,一直坚持生产和治理两手抓,严格遵守“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通过平整土地、覆土、修建台阶、植草、植树等多种手段,累计完成修复矿山416亩。

中国铝业贵州分公司矿业公司党支部书记彭强说,企业探索建立矿区环境恢复治理管理“林长制”,把责任落实到贵州分公司、矿业公司、矿区、班组的每一级,通过季度、月、周、日的检查,对每一个修复区进行台账管理,确保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效果长久稳定。

通过层层压实责任,明确治理资金、实施主体、治理责任、治理任务等,清镇市采矿权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意识进一步增强,并积极探索创新机制体制,治理成效得到巩固。

三维模式长效监管

“看!这是我们9月拍摄建立的矿山实景三维模型,通过建模,可以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区域进行及时高效、直观清晰的长效监管。”12月1日,清镇市自然资源局自然资源开发与就地转化中心办公室里,工作人员正在查看清镇市各矿区三维模式监管治理实景情况。

通过一个3D建模实景,清镇市麦格乡大青树铝土矿青岗林采场积水坑的大小、边坡坡度数据等各种地理和高程数据信息一目了然,清晰可见。

清镇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李珺告诉记者:“实景三维数字建模,是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计算机数据处理形成的实时、可编辑的数字模型。我们可以更直观、形象地判读和掌握区域的平面坐标、高程、面积及地物地貌特征,实现矿山地质体和地质环境中相关对象如水塘、边坡等对象的3D表达和再现。”

清镇市矿产资源丰富,开采矿种多,仅铝土矿储量就达4.47亿吨。近年来,随着氧化铝等铝工业的发展,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加强保护矿区生态环境,打击非法开采行为,通过定期更新3D实景模型,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进行全方位、多时段、多维度、精准持续的监督管理,加快推动矿山管理科学化、精准化。

关键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