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垃圾分得越细 “重生”可能就越大

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减碳效益显著

源头垃圾分得越细 “重生”可能就越大


(资料图)

本报讯(记者 陈玺撼)上海市绿化市容局日前公布的一项同济大学的研究数据显示,上海坚持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产生了显著的减碳效益。

源头分类环保效益明显

“垃圾分类减少了处置环节在预处理上的投入,产生了相当可观的经济、环境和减碳效益。”同济大学教授何品晶表示,2018年以前,运至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末端处理厂的湿垃圾杂物含量高达20%—35%,其中含有大量塑料袋,导致处理厂需要投入大量不同类型的预处理设备,预处理工序复杂,而分离出来的大量杂物需要运走焚烧或填埋。此外,由于预处理设备的分离效率有限,仍有不少杂物进入后续生物转化单元,影响设备和生产线的稳定运行,这些不分类造成的“麻烦”都在大量增碳。

市政院五院副总工程师邹锦林表示,通过垃圾分类,厨余垃圾处置项目投料口的干扰物含量显著减少,从40%—50%下降到3%—10%,含水率从60%—75%增至75%—80%,有害物质的含量也断崖式减少。据计算,湿垃圾中挤压固相有机质干式厌氧消化模式的碳减排量为82.5千克/吨,较传统焚烧8.1千克/吨的碳减排量提高9倍多。

何品晶还研究了上海的“破袋投放”。“我们比较了湿垃圾‘破袋投放’和‘袋装化投放’区域的多处厨余垃圾厌氧消化厂的处理产物。”何品晶表示,湿垃圾“袋装化投放”地区家庭厨余垃圾厌氧消化液中的碎、微塑料丰度达3298±548个/千克,而“破袋投放”地区仅为415±44个/千克,相差一个数量级。同样的情况在厌氧发酵沼渣中也出现了,“袋装化投放”地区的微塑料丰度显著高于“破袋投放”地区。“也就是说,在源头做好垃圾分类投放,可以带来更大的环保效益。”

今年底回收利用率可达42%

分得越细,垃圾“重生”的可能性越大。

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生活垃圾管理处处长齐玉梅表示,今年以来,全市可回收物分出量6912吨/日,有害垃圾分出量2.07吨/日,湿垃圾分出量9328吨/日,相比2019年上半年,分别增长1.6倍、14.5倍、70.8%,而干垃圾清运量下降24.1%,为15552吨/日,“三增一减”成效显著。目前,上海湿垃圾分出量基本稳定在干湿垃圾总量的35%以上,可回收物分出量基本稳定在日均近7000吨左右,有害垃圾分出量日均2吨以上,垃圾分类实效始终保持稳定。

上海将进一步提升生活垃圾处置能力。目前,全市生活垃圾处置能力达3.4万吨/日(生活垃圾焚烧能力2.6万吨/日,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8200吨/日),相较于2018年增长1.5倍。随着后续焚烧厂和湿垃圾厂陆续建成,全市生活垃圾处置能力将达到约3.7万吨/日,持续保持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相比干湿垃圾,可回收物将来的减碳潜力更大。”齐玉梅表示,目前上海已建成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1.5万余个、中转站198个、集散场15个,各区(街镇)通过招标、比选等方式,确定了一批可回收物回收主体企业。上海还将继续推进固体废物资源化再利用园区建设。到今年底,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预计可达42%。

关键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