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谈“病毒”色变,但有一些病毒,因为会激起人体免疫系统的反击,或者间接影响其他病毒的致病性,反而阴差阳错地助攻人类战胜某些疾病。
与癌症的斗争,人类不再孤军奋战。只不过这一次,“友军”是病毒。
美国著名的麻省总医院肿瘤免疫中心的科学家们,最近发现了帮助人类抗衡癌症的“神队友”。在近期发表于顶尖学术期刊《自然》的一篇文章中,他们表示,发现一些低风险的人乳头瘤病毒(HPV)在间接保护人们免受皮肤癌的侵害。研究者介绍:“这是首次在实验模型和人体中发现,常见病毒可能对健康有益,并且这种益处与癌症防护有关。”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中,病毒与人一样,都是地球的主人。长期以来,人们谈“病毒”色变,然而,有一些病毒,因为激起免疫系统的反击,或者间接影响其他病毒的致病性,反而阴差阳错地助攻人类战胜某些疾病。不过,受制于技术和认知的局限,人类对这些熟悉而陌生的客人,认识还是不够深入。
80%的女性会感染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癌一直是困扰女性健康的巨大难题,有数据显示,99.7%的宫颈癌都是因感染HPV造成的。
“人乳头瘤病毒,顾名思义,就是一类会引起皮肤和黏膜发生增生性病变的病毒,病灶往往形似乳头状突起。”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副主任、副教授严沁介绍。迄今为止,HPV已经分离出200多种亚型,不同的亚型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临床上根据HPV致癌性的不同,将其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
其中,高危型HPV有HPV-16、18、31、33、39、52、58等,多与宫颈癌、肛门癌、口腔癌等恶性肿瘤相关。在宫颈癌组织中,检测出的HPV-16约占50%—60%,HPV-18约占20%。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往往与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发生高度相关,HPV引发细胞癌变的主要机制是将病毒DNA整合入宿主染色体,病毒致癌蛋白E6及E7在肿瘤发生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严沁表示,低危型HPV感染往往引发皮肤疣。例如HPV-1、2、3、4感染会产生跖疣和扁平疣,HPV-6、11会引起生殖器疣,例如尖锐湿疣。
HPV的传播途径很多。江苏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主任委员程文俊介绍,HPV多通过性传播、医源性感染、间接接触等途径传播,“80%的女性都会或多或少感染HPV病毒,但不是感染HPV就会致病,低危型的HPV就像流感病毒一样,对于免疫力强的人,这些病毒都是一过性的,就像打了你一下就跑了,但如果机体免疫力下降,这些病毒会整合到基因里,重新产生细胞致病。例如体内有肾病等基础代谢病,就有可能被‘攻陷’。”程文俊说。
皮肤癌并非全是病毒的“错”
目前,也有一些可能会致癌但还没有证实的HPV亚型。有研究指出,人群中广泛存在的β亚型HPV感染或许和一些恶性皮肤癌的风险有关联。然而,在《自然》杂志刊发的这篇文章中,研究者们得到的实验结果,却与过去的猜想相反。他们利用小鼠模型进行的实验表明,免疫系统完整、对HPV能产生天然免疫的小鼠,以及那些因输注T细胞而获得免疫的小鼠,在暴露于紫外线辐射,或是接触已知会导致皮肤癌的化学物质时,都能够抵抗皮肤癌。
“HPV病毒进入小鼠体内后,HPV的肽类分子——也就是病毒蛋白,会像一个外来入侵者,诱导T细胞产生免疫应答。在这次研究中,皮肤癌细胞中的病毒活性反而比正常细胞低,这意味着被激活的T细胞可以有效攻击早期皮肤癌细胞,而这与研究者们此前的设想并不相同,反而是意外收获。”严沁解释。
仅仅是动物实验还不足以构成说服力,研究者还检测了人类的皮肤癌样本,他们分析了25种低风险HPV的活性后发现,皮肤癌细胞中的病毒活性和病毒载量,显著低于相邻的正常皮肤,这意味着机体对病毒阳性的肿瘤细胞有很强的免疫选择。研究人员解释,那些免疫系统受抑制的患者,之所以患皮肤癌的风险大大增加,是因为免疫力的丧失,而不是HPV的致癌作用。
基于这些发现,研究人员提出,“以针对共生HPV的T细胞为基础开发疫苗,或许可以提供一种创新方法,增强皮肤的抗病毒免疫力,有助于高危人群预防疣和皮肤癌。”
人类能与很多病毒和谐相处
此次研究的低危型HPV病毒,帮人类打开了了解如何与病毒和谐相处的一扇窗。
其实,同为病毒,有些病毒可以通过影响机体免疫系统,间接影响其他病毒的致病性,这种“负负得正”的关系链,反而会让部分人群受益。
严沁称,有研究表明,当合并感染庚型肝炎病毒(HGV)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进程减缓,患者的存活期会相对延长。
而上月底,中国科学家在《自然·免疫学》刊文称,率先发现了肠道内的共生病毒,可以抑制肠道组织损伤和炎症发生。
肠道免疫系统主要由肠道上皮内淋巴细胞(IEL)、固有层淋巴细胞和派氏结组成。“我们吃东西的时候,会吃进很多抗原和细菌,而IEL存在于肠道上皮细胞内,所以对于抵抗肠道感染起着重要作用。缺乏IEL,机体的免疫和屏障功能会减弱,患肠道感染等疾病的风险会更高。”研究者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和医学学部教授周荣斌介绍,他们向小鼠体内输入抗病毒药物后,小鼠肠道的IEL减少。这意味着,减少共生病毒,会导致IEL显著减少。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肠道内的巨噬细胞一旦识别共生病毒产生的核糖核酸(RNA),便可以诱导抗原呈递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15,从而维持肠道上皮内淋巴细胞存活和增殖。“如果肠道共生病毒失衡,还可能引发肠炎、肠癌等疾病。”周荣斌说。
让身体储备与病毒打仗的“军队”
不过,因为检测技术和认知水平的局限,人类对共生病毒的了解仍是“雾里看花”。周荣斌介绍,人体肠道、肺部、皮肤等组织存在大量的共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等。这些共生微生物已经成为人体的一部分,在许多正常生理功能和几乎所有疾病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过去几乎所有的研究集中于共生细菌,而对于共生病毒的病理、生理功能研究还非常缺乏。
“以肠道共生病毒为例,目前可以鉴定的共生病毒还很少,对其功能、特性及在健康维持和疾病中的作用,人类都了解甚微。”不过,周荣斌认为,未来5—10年,共生病毒的研究可能会迎来快速发展。
既然知道共生病毒的存在,短期内却又对其无可奈何,人类该如何与共生病毒相处?
“病毒会看人下菜,针对不同个体、不同的免疫状态,会有不同的结果。只要平时注意提升自己的免疫力,让身体随时储备一支能与病毒打仗的‘军队’,就可以与病毒处于自然的平衡状态,甚至可能利用这些微生物为人类健康服务。”严沁说。
程文俊认为,与病毒的相处,防大于治。“如果酗酒、吸烟、熬夜、焦虑、压力大,免疫能力就差,这时,体内和平相处的病毒就会‘变脸’,而如果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心态,病毒就无机可乘。”(金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最近更新
- 全省法院实现诉讼费缴退费“线上办” 传统线下缴退费功能为何仍保留?2022-01-15
- 受疫情影响西安部分区县蔬菜滞销,亟需各方助力解决2022-01-15
- 恩施州6个重大交通运输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32亿元2022-01-15
- 【15号用】3岗招聘若干人!45岁以下可报!五险一金+包食宿!2022-01-15
- 国际科技合作助推湖南优势领域提升国际竞争力2022-01-15
- 延安城区新增车位3100个 有效破解停车难2022-01-15
- 鸿星尔克入选2021年“诚信之星”!2022-01-15
- 菏泽农商行新兴支行开展包片行政村信贷产品推介活动2022-01-15
- 巩义市:党员“双报到”进社区 为民服务“不打烊”2022-01-15
- 广东珠海1月15日新报告1例本土确诊病例2022-01-15
- 大降价!阜阳即将启动2022-01-15
- 北京专报丨国家卫健委:天津疫情仍在持续发展,西安疫情进入收尾阶段2022-01-15
- 陕西对符合解除隔离条件人员 落实后续7天居家健康监测措施2022-01-15
- 信阳消防联合多部门 开展应急实战演练2022-01-15
- 城西区:“红色存折”让社区志愿服务更有温度2022-01-15
- 乘动车忘带身份证 可开电子证明2022-01-15
- 陕西组建2400人的省级医疗团队 支援本土确诊病例救治工作2022-01-15
- “德尔塔”与“奥密克戎”,救治有何不同?2022-01-15
- 手拉手共成长 长沙清水塘北辰小学孩子“牵手”湘西娃2022-01-15
- 抓整改 提标准 县住建局全力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2022-01-15
- 破防了!这家山东科技企业的暖心行动2022-01-15
- 临潼区:多措并举助力农业复工复产2022-01-15
- “这个嘉宾思路厉害”,市消保委委员张兆安做客《海波热线》特别节目2022-01-15
- 福州市副市长、公安局长王锡章带队到莆田市公安局考察调研疫情防控工作2022-01-15
- 合肥这家知名书店,新年再出发2022-01-15
- 崔同富到武定县开展春节走访慰问2022-01-15
- 北京:迎接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长安街开始布置花坛2022-01-15
- 洋码头首家文旅免税直购店落地重庆十八梯景区2022-01-15
- 每户将分到70斤!更多物资送达……直击杭州西溪雅苑封控现场2022-01-15
- 本土确诊+104,其中河南+52,天津+39,珠海新增感染者均系奥密克戎202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