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转变观念多方配合 做好“双减”时代的加减法

“双减”实施一学期以来,孩子们校内课业负担少了,期末评价方式变了,寒假生活更丰富多彩了,但在此过程中,家长们的“分数焦虑”却没有减少,还有老师感到力不从心。专家认为,如何做好“双减”时代的加减法,让教育回归初心、“双减”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观念的转变,多方的配合。

老师参与课后服务,一天工作10小时以上

来自教育部门的统计显示,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我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大幅压减,课后服务全面展开。截至目前,我市先后实现“营转非”、预收费监管、课后服务“三个100%”。如今,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达95.7%,现有41家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部实现“营转非”。

课后服务是“双减”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我市积极落实“5+2”课后服务要求。去年秋季全市小学、初中学校百分之百提供课后服务,参与学生超过65万,参与学生比例超过95%。全市小学和初中学生不仅参加第一时段,第二时段的各类社团、兴趣小组活动参与率也达到76%以上。全市参与义务课后服务教师比例达到93.1%,将近4.8万名老师参加了这项工作。

“早上7:40进校,吃完早餐后进班带半小时早自习,9点多带班参加阳光大课间活动,中午12点到下午1:30需要在班上值班,两点多再带班参加阳光大课间,下午课程结束后要参加A时段的课后服务,5点多回到办公室备会儿课,近6点才能离开学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小学三年级班主任介绍。

“除了这些工作,我每天至少要上两节语文课,要抽空批改学生作业,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工作。我还要参加培训,而如果前一天调课参加教研活动,后一天就得把前一天的课补起来。”这位班主任感慨,“每天忙忙碌碌十多个小时。”

相关调查显示,“双减”下,我市多数老师每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

分数和“双减”博弈,升学压力下家长焦虑继续

随着2021年秋季学期小学一二年级不再进行纸笔考试,在期末,各类趣味性十足的无纸化测试让学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快乐考试”。而义务教育各年段期末评价采用等级呈现的方式,在给孩子增添信心的同时,也为家庭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金女士是“二孩”妈妈,儿子即将面临小升初,女儿上四年级。“双减”推行至今,金女士在欣慰孩子们课业“减重”的同时,也萌生了“分数焦虑”。

“作业负担的减轻,让孩子们有空余时间去锻炼身体或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了。”金女士坦言,在这点上她很感谢“双减”。但另一方面,她也为孩子们的学业担心。“女儿学得开开心心,期末评价就是一个等级,我觉得并不清楚她真正的学业情况,感觉我完全使不上劲。特别是随着儿子即将升入中学,我也开始担心3年后的中考。中学的科目增加、学习压力变大,能否让经历‘双减’的孩子迅速适应并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和好成绩?”

有金女士这样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在不少家长看来,虽然“双减”减少了课业上的重负,但也降低了学习要求。“太过宽松的学习环境会不会让孩子降低要求,从而对后续的学习产生阻力?”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教授姚继军说,“双减”实施一学期,他们对全省不少城市的学校、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小学生的负担总体有所减轻,但是初中生的学业压力依然不小,原因之一就是在校外培训机构不断“倒下”的同时,不少家长因为焦虑,由明转暗,依然坚持给孩子报名各种辅导班。

不能只是“减”,专家建议学校管理做“加法”

老师、家长面临的问题,正是“双减”在进一步推进中要解决的问题。

省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李向东说,“双减”既是“减”,也是“加”。“对学生来说意味着学业压力减小,对学校和老师来说则需要对培养计划和课程设计投入更多资源以提质增效。”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姚继军说,“双减”的最终落点,在于实现教育减负不减质,通过减少课业负担,留出更多“余地”让学生去体验和尝试,达到全面育人的目标。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首先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强化责任意识,一方面做好‘双减’的检查督导,另一方面通过提供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满足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姚继军说,“对学校来说,需要做的更多是‘加法’。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精准分析学情,优化作业管理。同时,学校也要加强线下和线上家长学校建设,加大家庭教育科学理念、方法和教育学及心理学知识的普及。”

专家认为,中小学校课后服务工作中城乡学校之间的资源供给不均衡,老师工作时间延长、负担加重等,都是后期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预计短期‘双减’不会完全消除全社会对教育的焦虑,包括学生对成绩的焦虑、家长对升学的焦虑和教育界对成才的焦虑。”李向东说,“大学、中学和小学是命运共同体。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可组建一批大中小学区域联盟,鼓励大学定期培训中小学教师,邀请大学学者走进中小学开设讲座,大中小学教师共同设计学生课外活动,让更多中小学生走进大学校园参观、访问,让更多学生在中学阶段有机会接触到一流科研,也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