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改为突破口 浙江象山走出教育困境

面对城乡、区域差异,如何解决资源配置不均衡?这是许多地方在教育深化改革时遇到的难题。对此,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的回答是以课改为突破口,通过“一校一教改”和“一校一课改”持续推进,帮助象山教育走出困境,朝物质现代化、制度现代化和理念现代化发展。

局长蹲点,校长考核与课改成效挂钩

2011年前后,象山县学校硬件设施已经基本均衡,但城乡、区域之间的矛盾还很突出,特别是一些学校的课堂教学方式还很落后。

课堂教学如何转型?象山县教育局副局长奚际曹介绍,从2012年开始,象山县从区域层面推行“一校一教改”,倡导把办学的自主权还给学校,把教学的创新权还给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当时的课改可谓轰轰烈烈,力度猛、决心大。”象山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胡海峥介绍,县教育局8位领导班子成员分成8个小组,亲自带领由局科室负责人、教研员以及名优教师和名优校长组成的团队,到8个薄弱乡镇蹲点指导。

与此同时,落实财政安排,义务教育阶段全县每年安排配套资金50万元,普高每年配套100万元专项资金,保障课改的推进。

为了保障课改有效实施,象山县推出强有力举措——校长评价、校长考核与学校考核、学校课改项目成效挂钩。

“校长评价有压力,也有动力,对于用心办学的校长来说,更多的是动力。”象山县丹城二中校长张爱萍说。

丹城二中于2011年提出课改,把目光聚焦到课堂,提出小班化教学。2013年,该校提炼了小班化“235”智慧课堂,组建学习共同体,开展分层教学,改变评价方式,突出学生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体现过程性评价。

“智慧课堂让每个孩子都受到关注。”张爱萍告诉记者,课改以来,该校教育质量上升,招生人数不断增加,新生从每年200人左右增加到360人。

借智引智,中小学与大学结对全覆盖

经过3年改革,到2014年,课改遇到瓶颈。前3年都是关起门来自己改,缺少专业支撑。而象山县高校及科研院所资源匮乏,怎么办?“走出去,主动寻求帮助,实行借智引智。”胡海峥说。

2015年,象山县与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签订了“象山县基础教育创新工程”合作协议,大学专家团队与学校进行结对指导。

基础教育创新工程随即启动,全县学校课改热情空前高涨,6所普高、46所义务段学校全部主动申报了课改项目,有的学校还一连申报了好几个项目。

象山县教育局将这些课改项目分为课程设计与实施、阅读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德育等九大组。每组由三方人员组成,采用“双导师模式”,杭师大教育学院导师提供前沿信息与理论支撑,县教科研中心做好信息联络与实践指导,学校校长和课改骨干带头实施。

此时的课改,也从“一校一教改”正式转向“一校一课改”。

“小学与大学合作,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象山县丹城五小校长孙忠心说,该校有“至正德育微课程”和“小学绿色评价”两个课题与杭师大合作,每学期的初、中、末,专家都会对课题进展情况进行会诊、把脉,指明下一步的方向。

胡海峥说:“高端智力的引进,可以说及时抓住了改革关键期,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

持续推进,区域文化特色鲜明

“有意思,有意义。”这是记者在象山采访时经常听到的话。坚持每三年做好一件有意义的事,成了不少学校的内在要求。

象山县爵溪学校是一所以随迁子女为主的学校,整体生源综合素质与其他学校相比有很大差距,学生违纪事件时有发生。

该校原校长翁宗元介绍,学校从2011年开始推进课改,开展“学查展评”课堂,变教师教为主到学生学为主,变班级管理为主到小组管理为主,变智育为主到德育为主。

“通过课改平台,短短几年时间,学校的德育工作不断提升,学生变得阳光了,违纪事件发生率下降为零。同时,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也不断赶超,从原先的全县倒数到去年跻身全县前十名。”翁宗元说。

“课改为基层学校打造品牌创造了条件和契机。”奚际曹说,课改实施后,农村、民工子弟学校上来了,没有特色的学校变得有特色了,区域文化特性更加明显。

与其他地区统一课改模式不同,象山县的课改项目由学校根据自己的发展需求自主确定,不少学校与地方原有的特色文化相结合,涌现出一批特色课程,如延昌小学的“海洋文化课程”,鹤浦小学的“手球精品课程”,象山港书院的“‘日省日新’课程”,象山丹城四小的“课程超市”等,呈现出多样性。

“现在,无论是城区、山区,还是海岛学校,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胡海峥说,原先各所学校就像一颗颗散落在沙滩上的珍珠,通过课改,把这些珍珠穿了起来,变成了一串闪耀夺目的项链。
关键词: 象山 突破口 浙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