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快播:2023年,回归买房?

NO. 1|壹

2022年,处处都在作难、人人都在煎熬。

各方新年献词,都在相互打气,都在讲:疫情即将过去,理智正在回归,城市重新复苏,经济柳暗花明。树立信心很重要,因为没有信心,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经济。没有经济,就没有未来。我们都希望,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越过冬天之后,就是杨柳绿。


(资料图片)

2023年,强调“发展第一要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其中,房地产再次被寄予厚望,时隔20年后再提“支柱产业”,特别是住房消费。

12月28日,央行公布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未来3个月增加购房支出的储户占16.0%,创近年来最低点。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61.8%,提升10个百分点,创阶段性新高。同时,截止到10月,居民定期存款增速已经达到18.6%,创2012年11月以来的新高。同时,11月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连续第2个月陷入负增长,且跌幅从上月的-0.5%显著增至-5.9%。

不买房,不消费,专注于储蓄。有专家认为,“国人不爱消费、爱储蓄”,这是我国内需不振的主因。但真的如此吗?优惠政策释放,消费就能起来吗?我们必须要把这个问题搞清楚。

NO. 2|贰

今天,就和大家谈谈,我国的老百姓,到底爱不爱消费?

岳父曾告诉我,他大学刚毕业参加工作,不能穿打补丁的衣服了,花了50元买了条裤子,差不多相当于2个月工资,新来的同事基本都这样,都要花1-2个月工资买衣服。60-70年代,涤纶进入我国生产的的确良风靡各大城市,尽管一件要二十元,但仍挡不住抢购的热潮。

恩格尔系数高达70%的情况下,服装消费上,一点儿也不含糊!

进入80年代,电视开始普及,各省都在上生产线,打造本省的电视品牌,产能上来了就的去化,于是大力度刺激电视消费。那会儿笔者生活在农村,印象很深刻,老百姓买电视可真是拼命,明明没啥钱,非得借钱买。商家也推出了分期付款,部分款项可以等来年卖粮、卖羊偿付。

电视就是这样飞入寻常百姓家的!

进入90年代,电话开始普及,当时初装费要大几千元,一般家庭装不起。等到1995年,初装费才降下来,但也要1-2千元。姐姐家住在城里,拿几个月的积蓄装了一部。当时打电话要梯度收费,超过一定时间就要跳上另外一个收费档次。打一次电话收几十元是很正常的。

可那会儿的工资才千把元,你说百姓爱不爱消费!

90末和00年初,我在读大学和研究生,那会儿手机非常贵,动辄就要1000多元,那会儿城市工资也就2000元。手机商家在校园做活动,广告语就是“别让信息闭塞,妨碍你的大好前程”。于是,不能耽误小孩找工作,对外联系很重要,家里都会拿钱给学生买一部手机。

NO. 3|叁

进入2000年以后,汽车开始逐渐普及,但很贵,一部车至少要十几万。2007年笔者刚参加工作,同事们都在买车,成了一种潮流,但大家都没有太多储蓄。2008年金融危机后,为扩大内需,小排量购置税全免。我赶在政策利好最后一天去,现车全卖完了,只好把体验车买走了。

汽车,就是这么普及起来的!

2010年以后,房地产热起来了,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对于老百姓如何拼命买房也很清楚。我就讲讲外地打工人买房的事情。他们进场大约是在2017年“棚改”后,那会儿房价已经上了几个台阶,制造业困难,电商冲击下小生意难做,外来人群的收入明显缩水了。

但是,棚改、去库存、放开落户、开发外围、鼓励农民进城买房、大力推进“返乡置业”等,已经在全社会形成了刺激农民、农民工、外来人口买房的强大的政策氛围。这与当年刺激大家买电视、买车是一个道理。所以,凡是凑上首付的,即便贷款月供很重,都上车了。

就这样,我们把最广泛的人群,卷入到了商品房市场。

总结来看,对于大宗商品的消费,不管是城里人或乡下人、富人或穷人,国人从来都很有热情,而且总是在自己支付能力并不够,需要努力踮起脚,才能探着的情况下实现消费的;总是非常顺应政策、听政策的话,不惜借巨额债务也要去消费,你说百姓爱不爱消费吗?

另外,对于广大农村居民、打工人来说,他们要消费大宗商品,往往是在“量产”以后,价格下一两个台阶以后,才能大规模普及。很简单,价格大幅下降以后,才能匹配上底层居民的支付能力。问题是,当下的房价还高高在上,而褪去杠杆的需求,却已不是那个需求了。

近期,一个做滴滴出租的亲戚咨询我,房贷延迟怎么办理?我问他,你每月要还多少房贷要还,他说1700元。我告诉他,延迟还贷要提前向银行提出申请,12月马上就要结束了,要不先在网上提出申请,这个月再凑一凑。他把滴滴里的1000元取出来,又让儿子凑了700元,终于还上了。

我沉默了,居然还有为一千多元房贷烦恼的人,生活总是有着相似的喜悦和千差万别的愁苦。

NO. 4|肆

为了刺激内需,从2003年第一次确立房地产“支柱产业”定位,我们就开始鼓励大家买房了,到现在已经20年了,鼓励买房的策略一直贯穿其间。包括2008到2009年应对金融危机,2012年应对前期刺激政策退出后经济下行,2014-2017年棚改和去库存,2020年疫情后等等。

我们为应对各种冲击,为了刺激内需,对房地产做过至少3-4次的妥协,百姓做出了多大的贡献。

现在,考虑到疫情后的疤痕效应,民众对于风险容忍和承受能力下降;考虑到传统中产行业(地产、金融、互联网)正在衰落,公务人员趋势性减薪;考虑到经济告别高速增长和老龄化到来;考虑到地产、基建高潮已过,农民工收入也在下降。传统楼市的需求很难刺激起来。

简单来讲,房子还是原来的房子,但人不再是原来的人了!

近期,各地还在不遗余力地刺激楼市,措施还是原来的配方。比如,放宽落户、契税减免、降首付、解除限购等。这些政策更多的是鼓励,希望投出一个桃子,能换来一片李树,想拿辣条换跑车。我个人认为,需求还在,比如3-4亿新市民,如果有以下政策,需求就有希望。

一是,直接发现金,全国居民每人1000元,连续发一年。不要抠抠搜搜的,搞那种满减的消费券,满200抵20。消费起来了,经济活跃了,预期改善了,买房信心也会增加;

二是,降低存量房贷利率。2017-2021年商品房超高位运行,那时的按揭利率在5%左右。把这部分房贷的利率降下来,才能减少月供支出,才能激活生活消费和内需,并带动换房需求;

三是,地方政府开始真正大搞特稿“保租房”,不再搞存量纳管的数字游戏。并且保租房能真正做到“低租金、小户型、配套好、体面性”,让新市民扎根下来,后续的住房需求也就有了希望。

关键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