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售资金监管背后的楼市困局

01.

2月11日,预售资金松绑的传闻,刺激了地产股集体爆发。其实,高估了政策的作用力。因为,预售资金总体趋势是“监管趋严”。很简单,过去监管得太松了。从暴雷的企业案例看,没有不挪用或套取预售资金的。如果再从“保交楼”的楼市新任务来看,也应该严格监管。

另外,这几年烂尾楼太多了,住建部门疲于奔命,这是在为过去行业快消式的“高周转”在买单。未来一段时间,房地产要发展新模式,过去高速增长时期,5个盖子盖10个锅的风险还会暴露,还要为此买单。要痛苦少一点,就必须强化监管。当然,强化监管不是一棍子打死。

而是,规范和一以贯之。

过去,各地都有预售资金监管办法,但效果不好。因为,地方政府、开发商、施工单位、银行是同盟关系。挪用预售资金,去扩大地产投资,相当于违规“加杠杆”,对扩大卖地买房、提高地价房价、增加贷款收益,都有好处,地方怎么会强监管呢?银行怎么会截留呢?施工和监理单位也会配合开发商套取预售资金,一方面,他们很弱势,另一方面能扩大业务量。

未来,预售资金监管的原则是规范和透明、“既管好、又不管死”。管好,就是严格专用账户,专款专用,资金闭环运营,不能挪用、套取,严格按节点使用,确保交付、房屋质量,这是本源。“不管死”,就是到提取节点、超额的、有银行保函的、信用优质的,都能提。

预售资金监管,本质上还是回归“预售”的本源!

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搞商品房预售制度,而不是现售,目的是“降低房屋成本、增加住房供应”。但是,这是从开发商利益考虑的,怎么保障小业主的利益呢?那就“专用账户,专款专用”。既不能因噎废食,取消预售制度;也不能不好好监管,而是两个方面要结合起来。

02.

疑惑都是,为啥盯着预售资金监管?

近期,地产债务风险爆发,司法纠纷、保护债权等,都来查封预售资金账户,导致资金被冻结、暴力“抽走”,影响工程进度和交付。为此,前段时间最高人民法院等三部门发了一个文,大意是司法保全债权,不能影响项目建设相关费用的正常支付,不能超额查封和划扣。

这就扯出一个问题:

开发商项目普遍“超融”。拿预售资金做担保的,有土地前融、有开发贷、有私募、有其他担保等。也就是,预售款根本盖不住债务。当房价上涨,5个盖子能盖住10个锅。当房子卖不动了,盖不住了,一下子冒出来很多不知名的债务人,所有债权人都慌了,都来申请查封和保全。

这时候,金融部门要“防风险”,银行要确保贷款质量,也来查封;同时,“三保”(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成了楼市的新任务,各地的住建部门担心资金被抽走,难以保交付,也对预售资金强化了监管。这里,有几个怪现象,银行抽走正常的贷款、超额查封和监管。

说到底,市场对于如下问题,心里没底:

银行贷款有多少,债券有多少,私募有多少?

表内负债有多少,表外负债有多少?

企业到底有多少可售货值?

企业的盈利能力究竟如何?

信息极其不透明,就连“三道红线”达标的企业,也暴雷。到最后,所有人都关心一个问题,“到底欠了多少钱?我的钱能否拿回来?”当债权人一个接一个浮出来,雷一个接一个爆发,市场销售下行,情绪越来越恐慌。不赶快行动,马上查封,借出去的钱,就打水漂了。

当每个债权人都这么想,就会导致“个体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的结果。于是,就出现了多方查封、超额查封,甚至随意抽走账上资金、未到期被抽贷等现象。对住建部门来讲,也要超额监管,确保交楼。因为,有的销售资金根本未进账户,已被拿走;随时都有可能爆出来,某一笔材料款、农民工工资,开发商说支付了,但其实并未支付;随时都有维权的人堵门口。

没办法,只能多监管一些资金,以防后患。

03.

去年10月份,监管部门提出,开发商合理融资需求要满足;去年12月又提出,鼓励国企央企、稳健民企“收并购”出险企业项目,且这类贷款和债券不计入“三道红线”。但是,1月份的数据显示,房地产债券净融资为-154亿,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持续负增长的态势。

简单来讲,到底欠了多少钱,货值是否货真价实,风险到底有多大,这些都没有搞清楚的情况下,对非头部、非国有房企,银行的态度仍然相当谨慎。这也就不奇怪,为何被称为“第一单”的招商蛇口30亿并购票据,未去“救民企”,而是去并购国企上海城投旗下的城更项目。

即便是有洽谈的项目,“杀价”也很厉害。已经卖掉的项目,比如世茂、融创、雅居乐等,要么是资产清晰的物业管理项目,要么就是产生正现金流的项目。反正,都是优质资产,而且还得“割肉”。说来也唏嘘,正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政府绝不“拉郎配”,也不担心部分企业暴雷、倒闭。因为,“坏的市场经济出清”,这是防风险的长效机制。想想上世纪90年代,没有大批僵尸国企倒闭,哪来今天的“中国制造”。何况,不夸张地说,部分民企作奸犯科,盈利进了老板腰包,风险给了农民工、小业主和金融机构。

有人问我,难道不担心地产下行,冲击经济、投资、就业吗?想多了,风物长宜放眼量,结构调整早已开展,国企、央企、城投、稳健民企,已经成为行业的生力军。土地供应和城市更新,基本向他们倾斜。别再较劲“国进民退”了,现在要纠偏坏的市场化,回归地产的公共属性。

未来,上述企业既要推进地产项目,也要承担社会责任,比如大量基建开发、城市更新、老旧改造。地产盈利弥补基建上的亏损和现金流缺口,已经成为新模式了。国家“十四五”规划,在构建国内消费大循环中,有这么一句话:促进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协调发展。

上面讲的地产新模式(之一),就是地产和实体经济的无缝对接。现在,新老基建、公共设施补短板,已经成为经济稳定的引擎,背后则是地产的强大支撑。同时,金融资源的调整,已经开始了。2月8日,央行发文,保障性租赁住房贷款不纳入银行房地产贷款集中度考核。

04.

回过头,再看预售资金新政,就更能理解其正本清源的本色了:该严格监管的,一毫也不差,确保竣工交付,确保农民工和小业主的利益;该提取的,绝对让你提取。但根本上讲,预售资金监管的重点,就在“保民生”、“保稳定”。在这种情况下,能救企业的,只有企业自己。

绝不是,不负责任的所谓专家说的“房企有望获更多流动性”,“放松对预售资金账户的监管”。

记住,靠货币放水、房价上涨,让问题自动消解,把风险、内卷再推高一个层级、留给明后年,这不可能。未来,只有两条路,一是卖房子,二是卖资产。供给端冲击(民企债务风险)继续存在,促销卖房和割肉卖项目,还会是普遍现象。由此,市场情绪就不会太高,资金不会大规模流入地产。

1月份政策如此友好,但居民长期贷款明显下降,同比减少了4270亿元。供给端冲击继续存在,风险未出清,大家还是观望的好。即便今年二季度楼市回升,至多也是不好不坏的“温吞水”行情。

近期,郁亮讲了,“行业进入缩表出清阶段”,缩表出清就是去金融化,这是个必然的趋势,也是痛苦的过程。今年背水一战,要么死、要么活,没有中间状态。能解决过去累积下来的包袱就有开始新征程的机会,包袱甩不掉就活不下去。不要再心存幻想,必须要快速、坚决出清。

关键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