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在降温趋稳中步入2019年。据媒体报道,2018年各地调控438次,成为楼市调控最频繁的一年。网民称,须坚定“房住不炒”底线,加快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
近期,个别城市开始对房地产调控措施进行微调。在网民看来,这些都是地方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作出调整的自主行为,没有触及“房住不炒”的底线,符合“因城施策、分类指导”的思路。
网民“潘璠”表示,“房住不炒”定位是中央多次明确和强调的,旨在让市场供求关系真正发挥作用,终止“暴涨—调控—调控放松—再涨—再调控”恶性循环,应长期坚持。各地因城施策调整相关政策和措施,也都应以“房住不炒”作为衡量和评判的标准。各地在因城施策过程中,要全面评估、审慎出台相关措施及影响。无论是正视当下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和不确定性因素,还是考虑地方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都要尽快摆脱对房地产和土地财政的依赖,切实推进结构调整、动能转换,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地方给出的松绑理由可以有千万个,但保持楼市稳定是前提,实现不了必然要严厉问责。”网民“李宇嘉”说。
更迫切的是,楼市调控政策须加快转向长期制度。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继续将“构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作为重点任务。网民认为,前期楼市调控主要包括限购、限价、限贷、限售、限商等措施,从长期来看,需要从以行政措施为主向综合施策转变,财税、土地、金融和行为规制等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长期制度要发挥更大作用。
“在不断的政策实践中,长效机制虽然还没有整体发布,但已经在很多层面变得越来越具体。”网民“陶凤”认为,长效机制最终的模样,一定是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双向“长效”。从调控政策本身看,因城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还是主基调。严格执行现有的限购、限价等政策之外,热点城市房贷调控力度依然不会手软。传统限制性调控将成为长效机制形成前的“短期投放”,而更长的政策储备将会是土地、金融、税收等方面的综合调整,土地改革、资本利得税和房产税等具体的改革,将关系到租赁市场的破局,关系到金融杠杆导向实体经济的虚与实,关系到地方摆脱土地财政依赖的全方位补给。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最近更新
- 【长三角日报】绍兴原市委书记马卫光,任杭州市政协党组书记2022-01-15
- 西安市新城区发布关于在外人员返乡有关事项的通告2022-01-15
- 大幅提速!长春中院首次适用二审民事案件独任制审判2022-01-15
- 天津津南检察:“既要抓好防疫,也要办好案件”2022-01-15
- 豫警文苑丨黑夜卡口,藏着最深的爱和最亮的光2022-01-15
- 全省法院实现诉讼费缴退费“线上办” 传统线下缴退费功能为何仍保留?2022-01-15
- 受疫情影响西安部分区县蔬菜滞销,亟需各方助力解决2022-01-15
- 恩施州6个重大交通运输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32亿元2022-01-15
- 【15号用】3岗招聘若干人!45岁以下可报!五险一金+包食宿!2022-01-15
- 国际科技合作助推湖南优势领域提升国际竞争力2022-01-15
- 延安城区新增车位3100个 有效破解停车难2022-01-15
- 鸿星尔克入选2021年“诚信之星”!2022-01-15
- 菏泽农商行新兴支行开展包片行政村信贷产品推介活动2022-01-15
- 巩义市:党员“双报到”进社区 为民服务“不打烊”2022-01-15
- 广东珠海1月15日新报告1例本土确诊病例2022-01-15
- 大降价!阜阳即将启动2022-01-15
- 北京专报丨国家卫健委:天津疫情仍在持续发展,西安疫情进入收尾阶段2022-01-15
- 陕西对符合解除隔离条件人员 落实后续7天居家健康监测措施2022-01-15
- 信阳消防联合多部门 开展应急实战演练2022-01-15
- 城西区:“红色存折”让社区志愿服务更有温度2022-01-15
- 乘动车忘带身份证 可开电子证明2022-01-15
- 陕西组建2400人的省级医疗团队 支援本土确诊病例救治工作2022-01-15
- “德尔塔”与“奥密克戎”,救治有何不同?2022-01-15
- 手拉手共成长 长沙清水塘北辰小学孩子“牵手”湘西娃2022-01-15
- 抓整改 提标准 县住建局全力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2022-01-15
- 破防了!这家山东科技企业的暖心行动2022-01-15
- 临潼区:多措并举助力农业复工复产2022-01-15
- “这个嘉宾思路厉害”,市消保委委员张兆安做客《海波热线》特别节目2022-01-15
- 福州市副市长、公安局长王锡章带队到莆田市公安局考察调研疫情防控工作2022-01-15
- 合肥这家知名书店,新年再出发202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