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米间淬炼匠心

在微米间淬炼匠心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员工陈世杰

本报记者武健

陈世杰在车间检查设备运转情况。 (本报记者 武健摄)

在工友们眼中,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线切车间主任陈世杰是出了名的“精细”。作为一名线切工,他每天都要和细如发丝的钢线打交道。有时为了能多切出一两片硅片,他甚至还要一微米一微米地尝试着减小钢线的直径。正是基于这种勇于创新和不懈努力的精神,陈世杰先后获得国家专利22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并荣获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在不断创新中超越自我

陈世杰每天的工作就是和硅棒打交道。“现在,硅片的市场售价越来越便宜,要想盈利,就必须在成本管控上下功夫。”陈世杰说,这就意味着,在硅棒总长度不增加的情况下,只有切出更多的硅片才能获得更高利润。

当时的技术还是用砂浆法切割多晶硅棒。和使用表面镀有金刚石的金刚砂线切割不同,砂浆切片所使用的钢线上面没有金刚石,只是在切割的过程中往钢线上不停地喷洒含有碳化硅的悬浮液,碳化硅附着在钢线上,通过摩擦达到切割效果。因此,要想多切出几片硅片,就得让钢线的直径变细。可是,多晶因含杂质比较多,如果用细线切容易发生断线的情况,导致硅锭毁损。因此,有人劝陈世杰,钢线的直径减小1微米简直比登天还难,还是不要尝试了。

然而陈世杰却不为所动,就在众人的一片质疑声中,他卷起袖子,说干就干。

在生产中经过多次对比实验,他决定降低工作台的下降速度。从0.5毫米/分钟降低到0.4毫米/分钟,这样,每公斤硅棒可以多切出4片。陈世杰的这项创新,不但改变了业界无法使用细线切割多晶的认识,填补了国内空白,每年还能为公司增加经济效益340余万元。

此外,陈世杰还研发了“HCT开方机跳槽保护器”技术,年创造效益60万元;研发“开方机切割线工艺革新”技术,年创造经济效益280万元;研发“国产毛刷机实现平磨功能”技术,年创造效益105万元……在多年来公司的创新评审中,陈世杰主导参与的11项技术创新获得技术改革一等奖、10项获得技术改革二等奖。他先后获得国家专利22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先后通过科技创新与技改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近亿元。

牵头成立工作室抱团创新

在实际工作中,陈世杰发现,有些技术工人还在埋头攻关的技术难题,别人早已解决。

“一些技术难题仅靠单一工种攻关已经很难解决,需要大家集思广益‘联合会诊’,但是又缺少合作交流的平台。”2008年,在陈世杰的建议带动下,经集团批准,他和王辉、吴利涛、朱琛浩等8名工友一起成立了创新工作室,从而实现“抱团创新”。

朱琛浩是陈世杰的工友之一。“切割硅棒,我们用的钢线是最细的!”朱琛浩的话语里透着自豪。

当时,公司引进了切割大尺寸硅片的金刚线机床。“那个时候,全国但凡切割182规格硅片的企业用的都是直径45微米的金刚砂线,可是陈世杰却让我们用直径36微米的线。”朱琛浩回忆说。10微米的差异看似微不足道,但是却能切出更多的硅片,从而进一步降低成本。

那段时间,大家开始铆足劲儿做实验,虽然只是差了短短的10微米,他们却整整调试了一个多月。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陈世杰牵头的工作室,大家只要有创新想法,就可以提交给工作室,由工作室组织团队成员进行攻坚、完善;给职工提供场地、材料、设备等,支持并协助大家一起搞发明创新。截至目前,工作室已有10项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应用,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达1205万元。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