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高校资源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强、科技强,才能带动产业强、经济强。那么,如何解决企业创新人才“不够用”“不会用”“不适用”?如何破解农村“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难题?记者在南京都市圈采访中发现,高校科教资源、科研成果,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借力高校资源,企业着力提高科技“硬”实力,激发企业创新潜能,农村突破小农模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借智:来安县请来“科技副总”

既是高校教师教书育人、带队科研,又担任企业“科技副总”,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在滁州学院,李刚、邵玉田等9位教师拥有双重身份。

滁州来安县拥有精细化工、轨道交通装备、文具等产业集群,企业面临着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的需求。去年8月,来安县创新工作模式,与滁州学院签订《滁州学院科技成果转化来安中心合作共建协议书》,建立“科技副总”模式,由高校教师挂职企业副总经理或副总工程师。滁州学院科技成果转化来安中心的驻点教师每周对园区企业走访调研,收集筛选企业需求后上报学院,学院据此匹配专业技术对口的教师,帮助企业突破技术瓶颈。

“目前已有9家企业与滁州学院9名教师签订挂职协议,3家企业正在洽谈中。”来安县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通过摸底企业对人才的真实需求,政府采取“订单式”向企业推荐人才。

“科技副总”来了,加快促进企业创新发展。滁州经纬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承接中国电科38所开发“球面扫描架实验系统”项目,历时两年,因技术难度过高而未能进行关键控制系统开发。得知此信息后,滁州学院选派副教授、博士李刚担任企业“科技副总”,仅用4个月便成功解决技术难题,顺利通过38所验收。

在安徽华欣药用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挂职“科技副总”的博士邵玉田,是滁州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教师。挂职期间,他带队研发的“药用玻璃包装瓶内壁硅化”产品,得到兆科药业等大中型药企的认可,仅此一项产品订单额达800万元,为企业创造了150万元利润。

通信与信息系统博士计成超入职安徽扬子安防股份有限公司,协助企业技术人员完成产品软硬件技术升级;土木工程博士李建操入职滁州现代建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企业联合开展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培训;生物学博士董艳入职安徽省碧绿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对接B淀粉产品深加工和开发合作事宜……“科技副总”帮助企业解决技术攻关“肠梗阻”,成效显著。

同时,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也促进了校园科技成果转化、丰富了教学实践和探索。据了解,校地合作开展一年来,促成滁州学院与6家高新技术企业签订成果转化协议,合同转化金额275万元。

“联姻”:把科技送到田间地头

四台联合收割机械开足马力争相角逐,无人植保飞机、智能旋耕施肥播种机、犁耕深翻等现代化农机设备轮番上场,展示“机械换人”的便捷和高效率。日,句容市“三秋”机械化生产现场推进会在宝华镇仓头村稻米种植基地举行。

在推进会现场,一群身着南农大标志的年轻人围着一台红色机械进行研究。“这个是我们研发的‘稻茬小麦格栅式精控播种机’。”站在一旁指导的南京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姜东告诉记者,句容属丘陵岗坡地貌,地块“小星散”,有些土质粘烂,机械类型需求多样化,机械广适要求高,针对这些难题,他们特研发出了这款“播种神器”。

姜东长期致力于小麦调优栽培理论与技术、小麦耐逆稳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多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018年,南京农业大学与宝华镇仓头村共建“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姜东课题组积极推动研究成果的落地转化,为仓头村引进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水稻微喷灌旱育秧技术、搁田技术、水稻叶龄模式等一系列技术,建立从种子到农药的农资服务、从整地到植保的技术服务、从机械化收割到稻米品牌规划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

2019年,仓头村和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镇江市农机推广服务站等多方合作共建,大力开展人才、规划、扶贫等乡村振兴知识交流培训。一批批南农大农科教授学子到田间地头调研,撰写高质量调研报告,开展高水兴农讲堂,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相关培训。

“仓头村过去小农经济为主,各家独立耕种,生产方式单一。南京农业大学试验基地入驻仓头村后,基地全新的理念让村民们大开眼界,提高了种植水,也让他们对农业科技有了全新的认识。”仓头村党总支书记赵贤财说,与南农大等单位多方联动共建,加快了仓头村智能化农机装备应用,拥有植保无人机、无人高速插秧机、高地隙喷杆喷雾机、烘干机等生产耕、种、防、收完整的机构设备,智慧农业初见雏形。

“未来,我们村将下大力气争取更多的南京农业大学资源,把南京农业大学资源引进来、用起来、长出来。”赵贤财信心满怀地说。

兴农:从一粒“芯片”种子开始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作为华东地区最大的“菜篮子”,和县育种产业发展喜人,制种产业风生水起。上周五,记者走进位于和县台湾农民创业园的皖江蔬菜产业技术研究院,探寻一粒种子的科技兴农之旅。

“在这里,我们对乌菜、小白菜、辣椒、酥瓜、萝卜等蔬菜种子进行基因分离、抗病测试,通过人工对它们进行光照周期调整和温度调整,从而提高种子品质,缩短育种周期。”在蔬菜育种实验室,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袁凌云正带着研究生,进行研发并熟化蔬菜小包子育种技术实验。“通过快速纯合育种材料,可以有效缩短育种年限。原来需要五六年才能育出的新品种,现在只需要两三年。”她说。

进入种质资源库,三个巨大的冰箱赫然呈现在记者眼前。“这里储存的是我们最宝贝的种质资源,有2000多份。”育种“大咖”、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研究员汪承刚告诉记者,收集整理保护种子、研究种质资源、创制新的种质资源,是皖江蔬菜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三大使命。“我们收集了全国各地900多份乌菜种子入库,堪称全国之最。”

收集种子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创制新的种质资源。汪承刚说,皖江蔬菜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与安徽农业大学蔬菜育种团队合作,建成蔬菜育种研发中心,每年投入研发经费100万元,针对和县种业以常规育种方法为主、效率低、周期长、育种手段滞后等问题,推行育、繁、推一体化工作,重点开展分子育种、单倍体育种、基因编辑育种等技术攻关,建立了高效育种技术11套,开展乌菜、小白菜、辣椒、酥瓜、萝卜以及和县当地其他特色蔬菜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鉴定等工作,现累计培育乌菜、小白菜新品种30余个。

距离研究院几公里的和县蔬菜科技示范园是汪承刚心目中另一个最宝贝的地方。示范园内,40余种乌菜、矮脚黄形态各异,一派生机。“实验室繁育出新品种后,要拿到这里试种,并进行成果展示。”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侯金锋说,每一个品种都有不同的特,或产量高,或耐寒,或耐热。“过一段时间这些蔬菜移到大棚里生长,春节一过,就要给它们人工授粉。”侯金锋说,等收了种子,种子企业再各取所需采购种子,拿回去大规模制种销售。

据了解,和县十字花科蔬菜种子占据全国市场的三分之一份额,其中白菜、萝卜种子占据全国市场的60%以上,是华东最大的蔬菜制种基地。“我们要立足自身优势,将研发中心打造成安徽一流、全国知名的蔬菜育种研发高地。”汪承刚说。(许见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