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共识

今日,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在北京召开,北京银行副行长喻剑萍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喻剑萍表示,适应发展新形势,加快数字化转型,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共识。

喻剑萍认为,与大型银行相比,中小银行在资金投入、技术实力、人才建设方面存在不足;与大型金融科技公司相比,中小银行在数据沉淀、服务场景、客户需求挖掘方面存在短板,不得不经历数字化转型的“阵痛”。但是,数字化转型没有退路,中小银行只有迎难而上,围绕客户需求加快科技能力建设,才能塑造和保持差异化竞争力。

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参加此次年会。作为内地与亚洲,以及与世界各国金融界沟通交流的窗口,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认真倾听各方良策、共同汇集全球智慧,已经发展成为政府机构、金融企业、实体企业和专家学者思想交流碰撞的重要平台。下面,围绕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结合中小银行发展实践,谈三点认识:

一、数字化转型是中小银行应对发展新趋势的客观需要

在疫情冲击下,大批传统行业受到严重影响,但也催生了大量“非接触式”新产业新业态。适应发展新形势,加快数字化转型,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共识。

一是服务数字经济、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数字化浪潮深刻影响全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定不移建设数字中国,加快数字化发展。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5.8万亿元,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潜力所在。数字金融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业加快推进自身转型,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是应有之义。在2020金融街论坛上,银保监会郭树清主席指出,“所有金融机构都要抓紧数字化转型”,更是强化了数字化转型的监管政策导向和趋势引领。

二是践行企业责任担当,实现金融可持续的重要途径。“以客户为中心”是银行经营的永恒话题,面对中小微客户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中小银行推进数字化转型,通过多维度大数据缓解信息不对称,利用AI算法建立模型识别风险,可以解决过度依赖抵质押物等问题,有效拓宽金融服务覆盖面。在当前“稳企业保就业”形势下,中小银行更需要加快技术应用创新,将社会责任担当与金融可持续有机结合,为拓宽普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三是重塑差异化竞争优势、加快转型发展的主动选择。商业银行竞争优势,更多地体现在如何将最新科技与银行业务相结合,通过数字化获客、线上化运营、智能化风控,实现“技术+数据”双轮驱动,对内提升运营管理效率,对外提升客户消费体验。与大型银行相比,中小银行在资金投入、技术实力、人才建设方面存在不足;与大型金融科技公司相比,中小银行在数据沉淀、服务场景、客户需求挖掘方面存在短板,不得不经历数字化转型的“阵痛”。但是,数字化转型没有退路,中小银行只有迎难而上,围绕客户需求加快科技能力建设,才能塑造和保持差异化竞争力。

二、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与实践

从2014年最先开展直销银行业务开始算起,中小银行经过6年多的数字化转型探索,实现了从具体业务“点”到业务“线”,再到全面数字化的发展,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跑出了“加速度”。

一是坚持顶层设计优先,持续加强战略引领。数字化转型是一场全面深入的经营革命,必须战略先行。中小银行通过制定行动规划,完善组织架构,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有的银行提出“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金融科技战略,并明确了“金融科技银行”战略定位。有的银行将“智慧化、特色化、国际化、综合化”的服务领先银行作为战略目标,提出“打造最具互联网大数据基因银行”的战略愿景,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战略驱动力。

二是坚持强化机制管理,搭建智慧银行体系。各银行在数字化战略的统筹引领下,聚焦风控、营销、运营等重点环节,打造智慧银行体系,系统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其中,风控方面,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全流程风险管理,提升流程效率和风控质效。营销方面,基于客户多维数据,通过精确筛选客户、精准挖掘需求、精心定制方案,建立平台化、产品化营销机制。运营方面,通过生物识别、数字签名等技术,缩短柜面办理时间,并搭建多渠道智能服务体系,提升客户服务体验。

三是坚持平台建设为基石,积极搭建开放生态体系。各银行普遍加快开放银行平台体系建设,通过金融场景与外部非金融场景的有效整合,不断提升客户粘度,持续丰富和完善数字化转型的生态体系。例如,有的银行坚持“移动优先”战略,推进APP经营取代卡片经营,探索高频生活场景;有的银行围绕账户管理和支付结算两大核心需求,引入用户场景概念,以金融科技重构手机银行体系,打造账户云管家平台;有的银行则致力于挖掘区域内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垂直场景,构筑特色生态圈,推动传统业务数字化转型。

四是坚持加大科技投入,筑牢数字化转型根基。疫情冲击下,数字化转型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话题,而是需要加快落地的实践。中小银行普遍加大了数字化转型投入,财务投入方面,领先中小银行的科技投入普遍超过营业收入的1%,部分银行投入超过了3%。人力投入方面,多家中小银行科技人员占比超过4%,部分银行甚至超过了10%。此外,还有多家中小银行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发挥制度、人才和激励等方面的灵活机制,强化科技赋能,助力母行加快数字化转型。

当前,我国中小银行已经超过4000家,数量众多但规模各异,数字化发展程度差异非常大,总体来说发展相对滞后,包括:自身开发能力有限,难以支撑科技研发的持续性投入;积累的渠道、客户、数据资源,还不能够转化为数字化优势;在与第三方公司合作中,难以掌握较为核心的技术与客户资源,做到真正了解客户,甚至部分银行将客户信贷审查甚至贷后管理等环节交给第三方,存在较大风险隐患。

三、中小银行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思考

数字化转型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涉及系统层面、数据层面、产品层面、组织流程,以及创新文化等的搭建、重塑,甚至是颠覆。

一是进一步强化数据为本,以数据驱动银行发展。数据积累和数据治理是中小银行的痛点,虽然多年来积累了大量小微企业数据,但是大数据的沉淀、分析、应用仍然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外部公司大数据、政府公共数据、平台场景化数据、自身交叉销售客户数据等的拓展和运用,实现基于大数据模型的获客和留客。在此基础上,对组织架构、业务流程、风控模式、IT系统、人员结构等进行系统性变革,实现数据驱动业务发展,充分发挥数据资产价值。

二是进一步强化共生思维,打造开放银行生态圈。与国有大行相比,中小银行技术水平较弱、场景渠道较少,数字化转型面临较大压力,要进一步加强系统建设、数据治理、场景搭建等的跨界合作,以外部赋能推动数字化转型。同时,打造开放银行服务架构,通过银行与生态圈伙伴的合作,共建高频场景生态,将金融服务无缝嵌入各领域,塑造开放式的“金融+生活”生态圈,使“银行不单是一个场所,更是一种服务和行为”变为现实。

三是进一步强化人才涵养,塑造激励创新的企业文化。金融科技的发展在给银行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风险,对此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中小银行在坚持“拿来主义”、开放创新的同时,更要加快自身技术积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点在于人,难点也在于人,通过引入金融科技外部人才、培养核心人才,坚持独立风控,提升自主研发能力,逐步形成更加包容的创新型组织文化,打造“自有技术、自营客户、自建场景”的数字化转型核心能力。

四是进一步强化合规经营,坚持创新发展与全面风险管理并重。数字化转型的同时,仍需坚持了解你的客户,筑牢风险底线,用数字赋能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欺诈风险、洗钱风险等风险防范手段,切实关注合作机构风险蔓延以及群体性事件、系统性风险,同时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

五是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营造数字化转型发展良好环境。加快完善数据资产领域的法律法规建设,推动征信、税务、海关、工商、银行等公共数据资源的有效利用,大力降低中小银行信息采集成本,提升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精准性。加大对中小银行在监管政策、金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深化“监管沙箱”的创新优势,为中小银行“迎头赶上”提供支持。

中小银行历经20余年的发展,一直都在金融改革浪潮中勇立潮头。志之所趋,无远弗届,面对不稳定不确定的外部环境,面向“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宏伟蓝图,中小银行将主动融入数字经济新时代,继续劈波斩浪、一往无前,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