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着不完整的身躯一年多,6月23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结直肠癌专家王磊,永远合上了双眼。
这一年多,他在“燃烧”自己:术后2个月就在被称为肿瘤医学界“奥斯卡”的美国临床肿瘤学年会上作报告;牵头制定了国内首部“放射性直肠炎诊治专家共识”;吸了氧便出门诊,打着吊瓶带学生……
同事们说他对自己“太狠”,他说时间不多,但未竟的事业太多。
妻子心疼地怪他“傻”,他笑着承认“傻到家”,转身又奔向医院。
6月25日,亲友泪别“斗癌”医生,许多患者自发前来为他送行。“您的言传身教,我们会铭记于心。”博士生何炎炯说,王老师点燃的事业“火种”将被不断传承。
不完整的身躯
这一年多,王磊是拖着不完整的身躯撑过来的。
去年3月,得知肿瘤标志物CEA(癌胚抗原)指标异常升高,王磊预感自己“中招”了。
49年来,他的身体从未拖过后腿——很少打针吃药,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全身心投入消化道肿瘤的医教研工作……
一纸诊断将这一切打乱:胰腺癌晚期,已转移到肝部。
晚上回家,他握着妻子的手,望着天花板发呆,迟迟没有回过魂来。
“这是他压根想不到的事儿。”做妻子的清楚丈夫是“医痴”,每天清晨到岗,深夜归家,接到电话又赶回医院。干了20多年的“永动机”怎能停下来?
然而,被称为“癌中之王”的胰腺癌来势汹汹。生命的倒计时,在他毫无准备之下开始了。
2018年4月1日,是王磊接受手术的日子。此刻的他兼具医患双重身份。
作为医生,他为自己制定了手术方案,切掉脾脏、80%的胰腺、大部分胃以及肠道附近的大部分神经,腹腔几乎被“掏空”;作为患者,他在无影灯下躺了整整12小时,在重症监护室待了一周。
命,是捡回来的。术后的他不能平躺,每两分钟要换一次体位,痛得彻夜难眠。术后一年多,他80%的营养需靠输液维持。
死神逼近,让他重新思考人生:“我或许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我可以主宰生命的厚度。”
他穷尽一切办法给自己“续命”,在难以进食的情况下仍艰难地服下最新的临床实验药物;他用最快的速度返回工作岗位,门诊、讲课、学术会议统统没有落下,课题进展甚至全面提速;他尽力弥补此前错过的许多“团圆”,与妻子共处时间比过去的25年还要多,一起买菜、散步、逛公园……
6月7日,家人为他庆祝了50岁生日。
时光里,烛光中,王磊充满笑意,仿佛病魔从未来临。
不停歇的大脑
这一年多,只要醒着、能动,王磊的大脑便会“开足马力”。
手术后2个月,他便出现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大会上。因化疗脱发,他索性剃了光头。
台上的他,穿西装、打领带,面向来自全球的众多肿瘤专家分享中国医生针对直肠癌治疗的一项新研究成果。
演讲结束,大家纷纷为“光头”讲者喝彩。可只有他自己知道,要不是在宾馆躺了整整10小时积蓄能量,便挺不过聚光灯下这十几分钟。
手术后6个月,前一夜还在吸氧输液的他,次日便现身广东省科技奖的第一轮答辩会,严谨阐述了放射性肠炎的创新性治疗研究成果。
评审专家见他状态不佳,示意他坐着讲。为了表示对评委的尊重,他直挺挺站着坚持到了最后。最终,他与团队斩获2018年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这一成果是他们这些年“死磕”出来的。
在大肠癌研究领域,放射性肠炎是“冷门”,因为很难出成果。然而因肠管放射性损伤影响直肠、肛门功能而饱受煎熬的病人却不在少数。
与恩师汪建平一起,王磊一干就是10年,把这一领域“捂热”,做出了国际知名度,减轻了无数患者的痛苦。
他建立了一套新治疗方案——“单纯全量化疗”,术前无需放疗,有效避免了患者遭受放射性损伤;
他创立了一个独有的术式——直肠癌近侧扩大切除,尽可能地减少已接受放疗的患者的损伤,将其命名为“天河术”;
他抱病牵头制定了一套行业标准——中国放射性直肠炎诊治专家共识,凝聚了全国30多名专家的智慧,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他还想做很多事,然而,留给他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学生们常想起刚过去的5月,王老师将输液架搬到了会议室,听取课题组成员汇报,反复叮嘱将放射性肠炎等临床科研工作进行到底。
这一幕,仿佛就在昨天,却永远不会重现。
不改变的初心
这一年多,死神反复“挑衅”。王磊说,他的“定力”源自不变的初心——为了患者,竭尽全力。
同事们觉得他对自己“太狠了”。尽管出诊时间被严格限制,他依然给近600名患者看了病,为近100名病人做了手术。
妻子心疼地说他“太傻了”。可她又不得不支持丈夫在刚做完细胞免疫治疗极度虚弱的情况下如约出诊。担心他脸色太差,她特意为他化了妆。
他的医生朱佩璇“责备”他不听话,转身又暗自抹泪:“病痛都要夺走他的意识了,他想的还是治病救人、科研教学……”
熟悉王磊的人,对此并不会感到意外。他出生在河南的医学世家,自幼他看着当外科医生的父亲治病救人,便立下救死扶伤之志。
从口腔医学系转到胃肠外科,从中山大学的附属医院再到美国得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进修,他不断接近梦想。他创立了国内规模最大的放射性肠炎诊疗中心。近年来,每年经他诊治的门诊、住院患者均超过4000人次,且多为疑难杂症。
他曾在术中发现患者的大便挤满了肠道,没皱一下眉,默默清理;他医病医心,在帮助残疾患者切除肿瘤的同时,还慷慨解囊并为其筹款;在最后的日子里,他仍每天回答患者的线上咨询……
在线问诊平台上的用户“@张潇逸”在留言中细诉他作为“粉丝”小心翼翼的关怀:总看王医生是否回复大家的提问。有回复,说明他安好。
这是他们医患间的默契,王磊守到了最后。
“医生,我按照你的方法用药两周了,效果还可以,可以一直用下去吗?”6月14日,直肠溃疡患者何真(化名)再次在线上问诊。但这次,他一直没等到王医生的回复。
此刻,王磊正在重症监护室,耳边是监护仪的“滴滴”声。
这个声音,学生马腾辉很熟悉。那些跟着王磊做手术的日子,手术室内除了这样的声响,就是王老师详细的讲解和必要的提醒:“注意,这里是输尿管!注意,不要损伤到肌肉……”这样的声音,越来越远。
“我已经知道自己生命的期限了。我就倒着生长,把每一天都当做最后一天。”重病的王磊曾如此分享生命观。
他的生命,“燃烧”到最后一刻。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最近更新
- 市政协委员建议推动出台《重庆市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高质量集聚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2-01-15
- 喷洒消毒剂2.9吨!鹤壁鹤山区对城区公共场所集中消杀2022-01-15
- 大庆两会看检察 | 漫看大庆检察“高光”时刻(一)2022-01-15
- @所有焦作人 坐火车不用再带身份证了2022-01-15
- 从警前VS从警后,一同追忆那段“芳华”!2022-01-15
- 速看!福州这个路段出行有变2022-01-15
- 【长三角日报】绍兴原市委书记马卫光,任杭州市政协党组书记2022-01-15
- 西安市新城区发布关于在外人员返乡有关事项的通告2022-01-15
- 大幅提速!长春中院首次适用二审民事案件独任制审判2022-01-15
- 天津津南检察:“既要抓好防疫,也要办好案件”2022-01-15
- 豫警文苑丨黑夜卡口,藏着最深的爱和最亮的光2022-01-15
- 全省法院实现诉讼费缴退费“线上办” 传统线下缴退费功能为何仍保留?2022-01-15
- 受疫情影响西安部分区县蔬菜滞销,亟需各方助力解决2022-01-15
- 恩施州6个重大交通运输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32亿元2022-01-15
- 【15号用】3岗招聘若干人!45岁以下可报!五险一金+包食宿!2022-01-15
- 国际科技合作助推湖南优势领域提升国际竞争力2022-01-15
- 延安城区新增车位3100个 有效破解停车难2022-01-15
- 鸿星尔克入选2021年“诚信之星”!2022-01-15
- 菏泽农商行新兴支行开展包片行政村信贷产品推介活动2022-01-15
- 巩义市:党员“双报到”进社区 为民服务“不打烊”2022-01-15
- 广东珠海1月15日新报告1例本土确诊病例2022-01-15
- 大降价!阜阳即将启动2022-01-15
- 北京专报丨国家卫健委:天津疫情仍在持续发展,西安疫情进入收尾阶段2022-01-15
- 陕西对符合解除隔离条件人员 落实后续7天居家健康监测措施2022-01-15
- 信阳消防联合多部门 开展应急实战演练2022-01-15
- 城西区:“红色存折”让社区志愿服务更有温度2022-01-15
- 乘动车忘带身份证 可开电子证明2022-01-15
- 陕西组建2400人的省级医疗团队 支援本土确诊病例救治工作2022-01-15
- “德尔塔”与“奥密克戎”,救治有何不同?2022-01-15
- 手拉手共成长 长沙清水塘北辰小学孩子“牵手”湘西娃202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