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为何也“钱紧”?
整治金融乱象,防止金融行业资金空转、自我膨胀,银行业资产规模增长刹住快车,增速放缓
虽然业绩有好转,但在防风险、去杠杆的大背景下,靠铺摊子、冲规模就能赚钱的“好日子”不再,不少银行也感觉手头“钱紧”了。
2016年底,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跃居全球第一,拥有庞大身形的各家银行密集出现在榜单前列,傲视全球。而今年,银行业生存环境发生变化,监管部门大力整治金融乱象,防止金融行业资金空转、自我膨胀,特别是严查银行业同业、理财和表外业务,银行业资产规模增长刹住快车,增速放缓。
“通过大力整治银行业乱象,资金‘脱实向虚’势头得到初步遏制。”最近,银监会主席郭树清介绍,今年以来,银行业同业资产和负债开始双双收缩,各减少了2万亿元左右,理财产品增速大幅放缓,委托贷款增长自2008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
强监管带来的影响也清晰地写在银行三季报上。中银国际报告显示,行业规模增速持续下行,三季度银行业整体规模增速较二季度继续下行,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规模同比增速较二季度末分别下降0.3、1.7和1.8个百分点。其中,中信银行三季度末的资产规模比去年有较大幅减少,“缩表”规模达3941亿元。
与此相对应的是,银行存款规模增长略显乏力。“银行传统的存款来源面临分流,加之今年监管部门加强对理财和同业业务的监管,导致一部分银行负债来源大幅降低,同时企业存款也不是很稳定,今年银行存款压力不小,资金比较紧张。”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说。
银行“缺钱”,在三季报上有所显现。向中央银行借款、拆入资金等短期负债同比增速较快,是部分银行负债规模增长的主要源泉。如五大行中的农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同比增长24.88%,平安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同比增长985.61%,拆入资金同比增长246.19%,南京银行拆入资金同比增长135.51%。
银行风险怎么看?
从“双升”到“单降”,资产质量向好趋势进一步巩固,但要警惕流动性风险
平衡收益和风险,是银行经营的本质。对于银行来说,能不能重温过去的“好日子”,有效防控风险是关键一环。
银行业的风险状况到底怎么样?最近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银行业资产质量保持稳定,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下降0.04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率比年初下降0.47个百分点。9月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3.3%,拨备覆盖率179.5%,流动性比例48.3%,均保持较好水平,银行业抗风险能力增强。
“资产质量向好趋势进一步得到巩固。三季度,大型商业银行从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升逐步变成不良贷款率单降,从‘双升’到‘单降’是一个比较可喜的变化。”董希淼说。
“由于今年我国宏观经济基本面表现良好,加之商业银行前几年不良资产暴露较充分,银行业不良资产压力缓解。从上市银行三季度披露的数据看,年内大部分银行不良率稳步走低、不良贷款余额增幅有所降低,其中一些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也呈现下降趋势。前期拨备计提较充分的上市银行,其拨备计提力度随资产质量好转而有所降低,对利润增长带来正向贡献。”仇高擎说。
尽管风险有所缓释,但仍不可掉以轻心。董希淼说,从已公布三季报的上市银行经营情况看,上市银行整体运行稳健,风险可控,但仍需重视银行流动性风险,目前,银行负债来源主要还是短期负债,即一年期以内的存款、应收票据、应收账款等,这样的模式恐怕难以持续支撑较长期限的银行资产,即一年期以上的信贷业务等。下一步,银行需要优化资产和负债的期限结构,增强主动负债能力。
董希淼建议,未来还得关注信用风险,进一步加强信贷风险管控,减少其对净利润的侵蚀。
■链接
三季报全部出炉——
上市公司业绩向好
截至今年10月31日,沪市1368家上市公司如期披露三季报,深市共有2051家上市公司披露了第三季度报告。数据显示,沪深两市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态势正在形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进一步显现。
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实现双增,实体经济增长内在质量明显提升。据统计,沪市公司前三季度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0.67万亿元,同比增长17.67%;实现净利润2.04万亿元,同比增长16.68%,近六成公司实现增长。其中,实体经济稳定增长,非金融业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6.08万亿元,净利润0.7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29%和39.52%。深市上市公司平均实现营业总收入35.23亿元,同比增长25.6%,平均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8亿元,同比增长25.93%;剔除金融业,单家公司平均营业总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增长25.79%和29.4%。
国企改革成效显著,民营企业活力继续显现。前三季度,国有经济布局加快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和混合所有制改革持续推进,极大激发了国有经济的活力、动力和潜力。前三季度,沪市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7.69万亿元,同比增长15.41%;实现净利润1.82万亿元,同比增长14.78%。民营企业继续保持发展活力,共实现营业收入2.97万亿元,同比增长33.21%;实现净利润0.22万亿元,同比增长35.44%。
中小板公司通过内生增长、外延扩张加速实现产业升级,创业板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高速发展。中小板作为培育行业龙头和领军企业的摇篮,聚集了一大批细分行业优秀公司,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逾六成公司实现收入、利润双增长。前三季度,中小板公司业绩稳中有升,平均实现营业总收入30.31亿元,同比增长27.33%;净利润2.28亿元,同比增长23.29%。创业板保持快速增势,前三季度创业板上市公司平均实现营业总收入10.83亿元,同比增长32.77%,其主要增长动力来源于战略新兴产业的高速发展。从细分行业看,新能源汽车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增幅表现突出。
上市公司全年业绩预计向好。截至10月31日,深市共919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17年度业绩预告。主板27家披露2017年度业绩预告的公司中,有74%的公司预计业绩同向增长或扭亏为盈;中小板883家披露2017年度业绩预告的公司中,有87%的公司预计业绩同向增长或扭亏为盈;创业板9家披露2017年度业绩预告的公司中,有89%的公司预计业绩同向增长或扭亏为盈。披露业绩预告的深市上市公司近八成预计2017年度业绩上行,全年业绩预计持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