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口实施试点建设 为全面推进数字乡村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日前,第四轮江苏省农村改革试验区评定结果出炉,我市浦口区入选“探索新型农村社区数字乡村治理机制”和“探索‘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机制”改革试验任务,是全市唯一入选区。在此之前,浦口入选国家级数字乡村试点名单,也是全市唯一的试点区。

据悉,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名单的地区,将从开展数字乡村整体规划设计、探索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探索乡村数字治理新模式、完善设施资源整合共享机制等七个方面,实施试点建设。通过试点地区在整体规划设计、制度机制创新、技术融合应用、发展环境营造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经验,为全面推进数字乡村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作为农村区域占比近80%、农村人口占比超50%、农业GDP占比超过10%的板块,浦口将数字化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助力三农“弯道超车”。数字化为浦口“三农”发展带来了什么?日前,记者前往浦口一探究竟。

虾塘亩均效益增千元,四类应用场景全面铺开

仲冬时节,永宁街道联合村,近4000亩的青虾塘星罗棋布,碧波荡漾的水面上不时有鸟儿飞过。

永宁青虾是浦口区特产,曾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当前正值青虾上市前的关键时期,也是养殖户口中的“保水”阶段,但这个往年最忙的时候,养殖户康光辉夫妻俩反而闲了下来。

养虾先养水,溶氧则是水质管理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过去,为了让青虾“过得舒服”,夫妻俩每天夜里12点以后都要巡塘。为了保持精力,他们选择一人巡上半夜,一人巡下半夜,“多少年了,每到这时候,晚上就没睡过一个整觉。”

但这个冬天,夫妻俩夜间从未巡过一次塘。这得益于他们手机中的“渔业云”APP,其后台正是浦口区正在推广的物联网系统,这是农芯智慧农业研究院为农户们带来的“超强大脑”。

康光辉打开APP,上面显示当前的溶解氧、水温、pH值等数据,每项数据后显示着绿色的“正常”。“每个塘口都安装了水质传感器,实时监测各项水质环境,农户可以通过手机进行调试修改,实现远程操作。”永宁街道联合村党总支书记陈海峰介绍,该技术不仅改变了农民“看天吃饭”的传统,也让养殖效益更高,省时省力增效。

康光辉算了一笔账:通过技术手段,青虾实现增收,亩均效益增加1000元;以前每人最多照看50亩水塘,如今每人照看80亩绰绰有余,用工减少,用人成本也大大降低。

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积极打造科技农业、精准农业、智慧农业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涵。从汤泉农场数字大田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农机无人化操作和生产全流程数字化,到雨发生态园数字温室实现环境监控、病虫害监测及植株生长与生理生态监测,再到上千亩数字渔场通过青虾养殖生产标准化、全产业链信息化覆盖,实现对产品的远程控制和智能定量饲喂,数字化在农业生产的各方面大显身手。

“当前,全区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信息化技术全面赋能农业细分行业,数字大田、数字设施、数字水产、数字猪场等四类典型应用场景全部引入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有效推动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过渡转变。”浦口区农业农村局科技教育科科长杨基楼表示。

30秒轮换一次点位,71个监控探头远程巡查

促进信息化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补齐乡村治理的信息化短板,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探索乡村数字治理新模式,是数字乡村试点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浦口在全区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80多岁的柯后萍是永宁街道东葛社区独居老人。前年,社区第二网格网格长段玉轩来到老人家中,身后还跟着几名工作人员。“这是做什么?”柯后萍一脸疑惑。“奶奶,这个是给您的手环,有问题按上面的红色按钮可以随时找我们;这个是警报器,给您放床头;另外我们在客厅安装一个探头,方便及时掌握您的情况。可以吗?”段玉轩耐心解释后,柯后萍连连道谢。

“嘀嘀嘀……”去年夏天的一个早晨,一阵急促的铃声在东葛社区网格中心响起,警报声正是来自柯后萍家。值班人员打开摄像头,发现老人意外摔倒在客厅。段玉轩火速赶到柯后萍家中,第一时间叫来救护车,“多亏了云平台的远程监控功能,网格员可以随时掌握重点关怀对象的情况”。

借助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区建设契机,永宁街道率先在东葛社区试点打造网格化智慧云平台,探索网格化社会治理新模式。

在社区指挥分中心,监控大屏每30秒轮换一次监控点位,工作人员通过71个监控探头实现远程巡查,同时,通过指挥中心任务派发,网格员打卡,实现网格巡防无死角。指挥分中心还为社区两辆四轮巡防车配置车载移动探头,数据实时回传至指挥分中心,第一时间掌握网格工作动态。“自新平台运行以来,通过监控远程发现问题上百起,也化解了很多矛盾纠纷。”东葛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曹伟说。

近年来,浦口探索建立了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平台和区街两级联勤指挥工作体系,通过信息化指挥系统,开展联勤巡防、联动指挥、联合执法,实现社会治理从“处置问题”向“发现问题”、从“事后执法”向“前端管理”、从“应急处置”向“常态治理”的转变。2021年,全区处理大联勤总工单145725条,办结145671条,办结率99.96%。

污水“美颜”,生态环境监测装上“千里眼”

走进汤泉街道泉东社区常周组,干净整洁的通村道路、清新美丽的农家小院让人流连忘返。在这排整齐的小院后面,有一条静静流淌的河流,河水清澈见底。然而,在此之前,村民们都说这条河“病得不轻”。转变,和村口有个“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密不可分。

村民们所说的“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是一个“披着”简约“外衣”,和周围美景融为一体的小型污水处理站。“污水经过管网收集后来到调节池,经过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处理后再经过沉淀池,最终实现达标排放。”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记者发现,调节池中的水较为浑浊,经过一系列处理后,沉淀池内的水已经十分清澈,成功实现“美颜”。

在农污治理项目运维中心,记者看到,占据整面墙的大屏上清楚显示着全区站点数量、污水处理量、处理状态等信息。据了解,该项目涉及全区5个街道,532个自然村,3.2万户居民,配备736个智能网关、456个站点监控摄像头,处理站、净化槽、泵站水量、电量等信息可实时上传。

对于滨水而生、因水而兴的浦口而言,纵横交错的水网,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的同时也出了一道“考题”。

当前,正处于长江“十年禁渔”关键期,仅仅依靠人力难免会面临“发现难、取证难、反应慢”等问题。幸运的是,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浦口已经为推进这项工作装上了“千里眼”。

在大胜关长江大桥(三桥)附近,高达12米的杆子上分布着360度智能球机、雷达和云台。这样的“黑科技”在28.5公里的长江浦口段共安装了8处。

“我们通过行为算法、红外感知等手段,可以识别两公里范围内是否有违法垂钓、捕捞等行为。识别后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可在后台实现远距离喊话。”农芯智慧农业研究院大项目经理袁振基表示,该系统还可以应用在夏季防汛、水源地保护等方面,目前已在长江和滁河沿岸安装运行。

乡村兴则国家兴。据了解,入选国家级数字乡村试点区后,浦口先后投入4.9亿元,借力农创中心国家级农业科技平台资源,聚焦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农业升级、乡村数字治理、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部署与完善了3个“数字乡村”平台,大田、畜牧、水产、设施等4类数字农业基地和10个物联网基地,基本实现了数字化支撑“生产、生活、生态”服务,初步探索出具有浦口特色的数字乡村建设体制机制,试点区数字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作为全国试点,浦口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慧星认为,试点的终点,就是要成为示范,“我们‘摸着石头过河’,一方面要解放思想,迈开步子,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另一方面要提前将改革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发现并且加以解决,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既有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鲁舒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