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暑假里杭州最热闹的场所,等待孩子上课的八成是祖辈,没有空调没有娱乐
西湖边的少年宫,三伏天里的陪读者
学校旁的广场,我在这等钟声响,等你下课一起走好吗?——周杰伦的《等你下课》,是酷暑天在杭州青少年宫陪读家长的心声。
西湖边的青少年宫,作为杭城最大的综合性校外活动场所,是暑假的大热之地。今年的少年宫暑期班,从7月5日到8月22日结束,共开设3342个班级,将有5.3万多人次来到少年宫。
娃儿来上课,陪读的家长们在做什么?大热天,他们会去哪儿?昨天,浙江在线记者来到杭州青少年宫,记录下炎炎夏日里,这个特殊群体的所思所想。
唯一有空调的大厅:不到八点,座无虚席
三伏天,陪孩子来上课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摇着扇子,等在没有空调的走廊里、花园里。时间指向下课时间,他们迅速去接娃,顾不得背上的汗、头顶的烈日。
因为建筑年代久远,这里的大多数教学楼都没有中央空调,只有一幢新建的科体楼有中央空调。于是,科体楼休息大厅成了最抢手的地方。每天早上8点不到,科体楼大厅的休息椅就被一抢而空。王女士说,她8点10分到少年宫,大厅已座无虚席,抢占宝座的大多数是陪读的爷爷奶奶。
在青少年宫等待的家长,80%是爷爷奶奶辈,20%是妈妈。除了科体楼,家长大多等在教室外的长凳上,没有空调,只有闷热,最多偶尔去走廊尽头的窗口透透风。他们说:“孩子在里面上课不好走开的,万一中途出来找我有事呢?中间还要给他吃点东西。”
拿着餐布铺午餐的焦虑妈:不想儿子和我一样
科体楼一楼楼梯拐角处,一块偌大的绿色餐布格外引人注目。一位妈妈正坐着等孩子下课,她的脚边是一个装满菜的绿色大圆碗、两个保温杯和两碗浮着几片菜叶的汤。
“是因为下午还有课,所以在这儿吃饭吗?”记者问。
“我们下午没课了,只是要吃完饭再回去。”这位妈妈语速飞快地解释说,“我们住在浙大紫金港校区那边,坐公交车要一个小时左右。儿子11点半下课如果不吃饭,路上就会喊饿。”
这位妈妈是江西人,姓吴,儿子在莫干山小学读书,下半年上三年级,暑假在少年宫上的是文学思维课,早上8点半到11点半。她是一个人在奋斗。老公常年出差,所有的陪读全她一个人扛,“我每天早上六点多起来准备饭。蒸了饭就放在这个保温杯里,它现在还是热的。”记者看到里面有茭白肉丝、青菜、毛豆等,“刚去少年宫食堂打了两碗汤,免费的。”
为了孩子,她操碎了心,“孩子都是耽误不起的呀,要多学几个乐器才会有乐感。所以我们学葫芦丝和古筝,一对一的课200元一节,我上不起,这儿实惠。但这儿一节课十几个孩子,老师一个个手势纠正下来,课就没了,能学到什么呢?我咬咬牙,给他古筝报了一对一的课。有些课像语文、书法来上大班是比较划算的。”
现在,吴女士生活的一切就是儿子:“他上学,我半天兼职;暑假,我就全职带他。爸爸一个月回家一两天,根本顾不上孩子。”
为什么在儿子身上这么用心?王女士说:“我不希望儿子像我一样,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至少你要自己知道,你需要什么。我不是说要让儿子变得多好,但是要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想着故乡的老漂族:我想回老家,三五天也好
张阿姨来晚了,大厅位置抢不到,找了棵大树,在树阴下乘凉。右边一把扇子,左边一个袋子和一把雨伞——这是每个陪娃家长的标配。抢不到空调位置,只能手动解决。
问张阿姨等在这里热不热?她嘴巴上说,不热,还好。但记者分明看到,她的头发全被汗水浸湿了,两边的鬓发湿成一缕一缕。
张阿姨说,她孙子10岁,在文学楼上课,从7月10日到8月15日。她家在大关小区。她每天5点多起床,7点必须上公交车,坐车一小时。8点多,把孙子带进空调教室上课,她就要想法子消磨等待的3个小时。
大树下,张阿姨拿出一块粉红圆点布,想缝个被套,“消磨时间。我不识字,不玩手机。”
张阿姨是河南人,喜欢热闹,“我想回家,这里孤单得很。等3个小时,现在,是你跟我说几句话。其他谁跟我讲话,谁认识我啊!”说到老家,张阿姨一开口就说:“我一心想回老家!见见亲人,开开心,玩个三五天也好。”
10年前,她来杭州带孙子。孙子上幼儿园时,她还能回老家两个月。孩子上了小学,回老家的日子就越来越少,“培训班一结束,我就回家!老家好,我什么人都认识。这里整天一个人。杭州再美,我也不想呆这里。”
张阿姨身边的袋子,除了一个老年手机,还有一瓶水、两个苹果、几包豆腐干和山楂片,“等孙子中间休息给他吃点”。
有压力的天伦之乐:有苦有乐,就怕孩子没带好
方大伯是杭州人,闲坐在舞蹈楼外的凳子上,手里的油纸扇一刻不停。外孙女在上舞蹈课。暑假开始,方大伯的作息整个往前挪了——7点40分前,他已锻炼完身体、买好菜、吃好饭;7点45分,骑5分钟电瓶车到少年宫。女儿上班路上开车到少年宫把外孙女放下,接下来的事情就全部交给方大伯了。
接下来的事情也不多——把外孙女送进教室,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
“我们这个年纪,不喜欢玩手机,眼睛不舒服。”3个小时,在记者看来,大伯就是干等。但方大伯说:“还好,抽抽烟,看看风景。这享受天伦之乐。我既帮助了女儿,又得到了孩子成长的喜悦。我从2岁半开始管外孙女,那么小管到那么大,到现在跳舞跳得像模像样,看着她一天天长大不喜悦啊。”
带孙辈确实是爷爷奶奶辈的乐趣。金大伯也在等孙子下课。“带孙子让生活很充实,我们一切以孙子为中心。”金大伯说,“这点奉献精神总要有的,但就怕活没干好,闯祸。比如早晨孙子身上两个蚊子包,傍晚有5个包了。他爸妈就要说了,怎么多了这么多包啊?什么蚊子咬的啊?会不会有病毒,要去验个血了……听到这些话啊,我有一星期好难受。上兴趣班,每天的作业,我都要拍照发给他爸妈。哪天忘记了,他妈妈就来催了,我说忘记了,她说这怎么好忘记的——哎哟,这工作比我上班还压力大。”说完,金大伯额头上渗出好多汗珠。
这种天在没有空调的地方等待,能不热吗?(浙江在线记者 陈伟利 实习生王静颖)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最近更新
- 市政协委员建议推动出台《重庆市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高质量集聚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2-01-15
- 喷洒消毒剂2.9吨!鹤壁鹤山区对城区公共场所集中消杀2022-01-15
- 大庆两会看检察 | 漫看大庆检察“高光”时刻(一)2022-01-15
- @所有焦作人 坐火车不用再带身份证了2022-01-15
- 从警前VS从警后,一同追忆那段“芳华”!2022-01-15
- 速看!福州这个路段出行有变2022-01-15
- 【长三角日报】绍兴原市委书记马卫光,任杭州市政协党组书记2022-01-15
- 西安市新城区发布关于在外人员返乡有关事项的通告2022-01-15
- 大幅提速!长春中院首次适用二审民事案件独任制审判2022-01-15
- 天津津南检察:“既要抓好防疫,也要办好案件”2022-01-15
- 豫警文苑丨黑夜卡口,藏着最深的爱和最亮的光2022-01-15
- 全省法院实现诉讼费缴退费“线上办” 传统线下缴退费功能为何仍保留?2022-01-15
- 受疫情影响西安部分区县蔬菜滞销,亟需各方助力解决2022-01-15
- 恩施州6个重大交通运输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32亿元2022-01-15
- 【15号用】3岗招聘若干人!45岁以下可报!五险一金+包食宿!2022-01-15
- 国际科技合作助推湖南优势领域提升国际竞争力2022-01-15
- 延安城区新增车位3100个 有效破解停车难2022-01-15
- 鸿星尔克入选2021年“诚信之星”!2022-01-15
- 菏泽农商行新兴支行开展包片行政村信贷产品推介活动2022-01-15
- 巩义市:党员“双报到”进社区 为民服务“不打烊”2022-01-15
- 广东珠海1月15日新报告1例本土确诊病例2022-01-15
- 大降价!阜阳即将启动2022-01-15
- 北京专报丨国家卫健委:天津疫情仍在持续发展,西安疫情进入收尾阶段2022-01-15
- 陕西对符合解除隔离条件人员 落实后续7天居家健康监测措施2022-01-15
- 信阳消防联合多部门 开展应急实战演练2022-01-15
- 城西区:“红色存折”让社区志愿服务更有温度2022-01-15
- 乘动车忘带身份证 可开电子证明2022-01-15
- 陕西组建2400人的省级医疗团队 支援本土确诊病例救治工作2022-01-15
- “德尔塔”与“奥密克戎”,救治有何不同?2022-01-15
- 手拉手共成长 长沙清水塘北辰小学孩子“牵手”湘西娃202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