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短讯!【甘快看】位于黄土高原的南佐都邑性遗址(考古进行时)

甘肃庆阳西峰郊区的南佐遗址,位于黄土高原第一大原董志塬。这里黄土厚达200多米,适宜农耕,是传说中黄帝部族的活动地域,也是周人祖先教民稼穑、休养生息之地。在此次考古之前,我们很难想象到,董志塬上会有一座远早于不窋时期的都邑性聚落遗址。

南佐遗址早在1958年就已被发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有两个阶段的6次发掘,发现了仰韶文化晚期的一座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的大型宫殿式建筑。该建筑夯土墙宽约1.5米、残存高度2米以上,前厅有3排柱洞,大堂有一座直径3.2米的大型火坛、两个直径1.5米的大柱。建筑周围一二百米的位置,呈倒“U”字形对称分布着9座大型夯土台,有些至今还残存三四米的高度,俗称“九女绾花台”。


(资料图片)

这样一座大型宫殿式建筑为什么会出现在黄土高原上?“九台”到底是什么时候的遗迹,和宫殿式建筑有何关系?遗址的总体范围和结构布局如何?我们就是带着这些疑问进驻南佐,从2021年开始了第三阶段的考古工作。

经过近两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我们发现,在主殿东西两侧还各有一列夯土墙侧室,每间侧室有数十平方米,墙残高也是2米多,地面和墙壁都涂抹白灰面。在东西侧室之外的东、南、西面都有厚约1.5米的夯土墙,如果下一步北侧也发掘出夯土墙,那就会围成一个数千平方米大小的长方形宫城。宫城南墙有内外两重,内墙门道和主殿中门相对,构成宫城的中轴线。宫城外还有宽约15米、深约10米的两侧壁有夯土防护的壕沟。

令人惊讶的是,主殿、侧室等在某个时间点几乎同时停止使用,所有宫城空间在短时期内以夯土填实,这样就形成了一块数千平方米的大型夯土台基结构,以便在上面营造新的建筑。这也正是南佐夯土墙建筑保存良好的主要原因。

我们可将南佐宫殿区分成两个时期,第一期的主殿、侧室等,测年约在距今5100年,第二期夯填成台并营建新建筑的年代约在距今4800年。从出土陶器来看,两个阶段都属于仰韶文化晚期。

宫城正好位于“九台”的北部中心。“九台”每个台大约40米见方,每个外侧有宽约20米、深约10米的壕沟,“九台”及其壕沟所包围的遗址核心区范围约30万平方米。壕沟的两侧甚至底部有几米厚的夯土护壁,以防流水对自然黄土沟壁的破坏,这种深槽状结构前所未见。壕沟紧贴夯土台底部边缘修建,与夯土台属于同一时代,发现的陶片都属于仰韶文化晚期,测年也在距今5000年左右。推测很可能是利用壕沟挖出来的土夯筑了“九台”。在“九台”周围一公里多的位置各有一道冲沟,大致围成一个至少600万平方米的长方形的空间,调查勘探发现了仰韶文化晚期的陶片、白灰面窑洞式建筑、夯土基址、沟渠等。

在宫城东侧的祭祀区,发掘出数百件箍白色附加堆纹的小罐、成套的带盖塞的彩陶小口平底瓶、白陶、黑陶、涂朱砂的石镞骨镞、绿松石珠,大量家猪和鹿的骨骼,数以百万粒计的碳化稻米。其中的白陶、黑陶在黄土高原罕见,一件精美的带盖白陶簋最薄的地方仅有一两毫米,黑陶表面有釉质光泽。大量水稻的出土出人意料,有可能为当地种植——现在庆阳有的地方也还种植水稻,但也有可能是从外地征收或者贸易而来。

南佐遗址的发现,让我们思考黄土高原地区的文明形成。约600万平方米的遗址范围、30万平方米的核心区、每个上千平方米的“九台”、数千平方米的宫城、800多平方米的主殿,使南佐成为同时期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中心聚落之一。大体量宫城宫殿建筑、宫城外和“九台”外的巨大夯土护壁环壕,其建造体现出强大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很高的建筑技术水平。“九台”所围成区域在遗址中心、宫城在九台中心、主殿在宫城中心,主殿中门到宫城南门为宫城中轴线,东西侧室大致对称,构成中心对称、中轴对称、主次分明的复杂的封闭式宫殿格局。白陶、黑陶等不仅体现出高超的制作水准,是手工业专门化的结果,而且白陶、黑陶、绿松石、水稻以及陶双腹器、夹炭陶等,都凸显了南佐中心聚落的特殊性。

我们认为,南佐遗址的发现,也许会改变人们对黄河中游尤其是黄土高原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地位的认识。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