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甘快看】为了祁连播新绿——甘州区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纪实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宋振峰何成军通讯员刘枫

节水植绿,涵养生态。

为了祁连山生态安全,现在,甘州区乃至整个张掖市在谋划一盘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棋——国储林建设项目。其中,甘州区概算总投资55.44亿元、建设规模37.24万亩。


(资料图片)

这盘棋局中,甘州区播绿护绿,以林涵水,还探索起了“存林储碳”,力争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

无法估量的生态大账

初夏时节,行走在甘州区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胡杨林基地上,鲜艳夺目的彩色步道,波光粼粼的水系、鸟语花香的林区……游客无不为眼前的美景所吸引、震撼。

难以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寸草不生、飞鸟不栖的乱石滩。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资料图

短短三年时间,甘州区干部群众,战天斗地、披星戴月,硬是将昔日满目疮痍的黑河荒滩变成了森林绿地、休闲胜境。

“点石成金”的,正是甘州区前年启动的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目前,这一项目已造林绿化6万多亩,栽植各类苗木2080余万株。虽然仅仅实施了规划面积的六分之一,但效果已显。

据省自然资源厅通报数据显示,2021年1-8月,张掖市空气质量指数达2.87,同比下降15.8%,优良天数208天,优良比率达85.6%,空气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甘州区依托国家储备林项目,不仅营造出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还建起了祁连山浅山区水源涵养林、人祖山口元宝枫储备林基地、西洞滩文冠果基地,掀起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零碳城市”的序幕。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资料图

播绿,算就算的是生态大账。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在甘州区林草局局长王东眼中,围绕“绿”字做的一系列文章,无疑将会进一步优化区域生态环境。

同时,为解决全省林草发展资金不足问题,省林业和草原局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甘肃省分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探索生态建设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创新。甘州区借着政策的东风,积极探索“林草项目+政策性贷款”的投融资新模式,率先申报并争取全省首单8.97亿元国家储备林项目贷款,开启了全省利用政策性银行贷款建设国家储备林的先河,为建设国家储备林项目提供了资金保障。

与林共进的经济细账

甘肃省首笔林业碳汇交易!

2021年9月,全省首笔36万亩人工林完成碳汇交易,实现经济收益460万元。这笔张掖乃至甘肃省“史上第一”林业碳汇交易,开辟了林业生态产品市场化道路,取得生态价值转换新突破。

花寨储备林基地。资料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播绿,带动甘州区形成了良性循环发展链条。

自从依托国储林项目建设,在荒石滩上栽下第一棵元宝枫的那一刻起,王东就开始算起了收益。

元宝枫,因其翅果形状像中国古代的“金锭元宝”而得名。树如其名,浑身是宝。元宝枫叶子可制茶,花朵及果实类可作为药品和化妆品的添加剂,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根据测算,每亩栽植元宝枫45株,亩均果实产量900公斤,亩均收入约2.7万元。”王东说。

在甘州区的国储林里,同时还发展着林草、林药、林果和木本油料产业,栽植了珍珠油杏、文冠果等特色林果、木本药材植物2.4万亩。王东介绍说,盛果期木本油料年收益约为1.95亿元。

芦水湾生态景区。资料图

此外,储备林还有一笔苗木账。据测算,过几年,培育的储备苗木达到出圃条件后,间苗出圃的各类苗木,能实现苗木收益近48亿元,二三十年后,大量的大、中径级用材林可间伐出售,每年可实现木材收益1.35亿元。

意想不到的社会效益

多元化、多层次的生态产品供给,正在甘州区不断转化为社会效益。

荒滩变绿了,老百姓的口袋也越来越鼓了。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资料图

如今,甘州区大规模植树造林每天用工量4000人左右,已成为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在国储林建设过和程中,甘州区有200多家园林绿化类企业参与,累计用工11.4万人次,发放劳务报酬2.4亿元。

多重“绿色红利”还将继续释放。

当前,围绕着生态建设这个课题,甘州区已在规划建设祁连山生态博物馆、黑河生态博物馆、雪花温室、北方植物园等重点工程。此举,旨在通过植入多元业态将林地湿地变成休闲胜境,推动生态环境完美实现二次“蝶变”。

届时,还可同向聚合、深度融合养老、医疗、运动、旅游、养生、美食等商业元素,带动旅游以及就业。

让“含绿量”成为“碳汇量”,让“含绿量”更具“含金量”。守住绿水青山,甘州区正创造着价值难以估量的金山银山。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