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市公司退市成为资本市场的一大焦点

日前,中国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在2020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上表示,对于严重财务造假的“害群之马”、丧失持续经营能力的“空壳僵尸”,增强退市刚性,决不允许“久拖不退”。个人以为,增强退市刚性,需要刚性措施作保证。

近段时间以来,上市公司退市成为资本市场的一大焦点。今年10月9日,高层发布《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其中就提出要健全上市公司退出机制。10月31日,金融委专题会议提出要“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11月2日,深改委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机制实施方案》。前不久,证监会召开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动员部署会,对六个方面的工作进行重点部署,其中就提出上市公司退市要畅通“出口关”。短期内高层不断剑指上市公司退市问题,这在此前是不多见的。

对于上市公司退市问题,市场一直颇有微词。虽然在2001年出现首家公司退市后,也连续几年有上市公司退市,但也曾经出现连续多年没有任何一家公司退市的闹剧。显然,这并非没有上市公司触及其时的退市条款,而是某些上市公司采取了规避退市的措施。比如有上市公司通过停牌并启动重大资产重组的方式,借以逃避退市。还有的上市公司通过采取财务重组、报表重组等手段规避退市。现实案例中,这些上市公司也取得了效果。

上市难退市更难现象,也引发了市场改革退市机制的呼声。而随着证监会对于退市制度的不断深化改革,上市公司退市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比如从退市条款来讲,无疑更加丰富了,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了;而从退市公司看,也越来越多了。除了吸收合并、重组退市外,像欺诈发行、信息披露重大违法、面值退市、年报非标退市、亏损退市、不披露年报退市、涉及重大安全退市等案例均有产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面值退市已经成为近几年来上市公司退市的主流,这既是市场投资理念发生改变的结果,也是退市制度不断改革的必然。

尽管如此,沪深股市仍然大量存在应该退市却没有退市的上市公司。一是某些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证监会常常只作出行政处罚,而没有启动强制退市的程序。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不退市,毫无疑问会起到不好的示范作用,也是对财务造假行为的一种纵容。

二是市场上存在大量的僵尸企业。这类上市公司或财务状况严重不良,或业绩长期亏损,或已沦为空壳公司。这类公司属于名副其实的股市“不死鸟”,要业绩没业绩,要盈利没盈利,要营收没营收。而且,个别只有几个员工的企业,其股票市值还不低,也确实是市场中的一大怪象。

三是长期无法回报股东的上市公司。这样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A股市场上长达超过10年不回报股东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客观上讲,这样的上市公司,只有投机价值,已经丧失了投资价值。而且,随着市场投资风格、投资理念的变化,最终其投机价值或许也将会失去。而一家企业上市,除了融资外,回报股东是最基本的要求。

要将上述三种上市公司扫地出门,现行的退市制度显然鞭长莫及。因此,对于退市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势在必行。一方面,需要降低退市的门槛,丰富退市内容,让退市更难变得不再难。另一方面,执行也是关键性的因素。比如可简化退市程序,触发退市条款的,取消暂停上市的过程,缩短退市整理期的时间,让上市公司退市更快捷,更简便。

关键词: 上市公司 退市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