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十四五城镇建设规划》发布 “三问三答”深度解读

看!这是2025年的株洲

《株洲市十四五城镇建设规划》发布,“三问三答”深度解读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吴楚

未来五年,株洲的城镇发展问题如何逐步破解?

日前,市住建局在官网公布《株洲市十四五城镇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份由市住建和发改两部门联合制定并印发的规划,用近五万字的篇幅勾勒出株洲未来五年城镇建设蓝图。

记者在《规划》中梳理出三对“问答”,邀请读者一同见证株洲新变化。

城镇发展南北不均衡

如何破解?

株洲市域狭长,城区偏居最北端,城与县由北至南依次铺开。从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县域角度而言,株洲天然不占优势。

南北发展不均衡自然就出现了。《规划》指出:北部城镇相对密集,城镇化水平高;南部城镇相对稀少,城镇化水平偏低。

数据表述可能更为直观,从官方公布的城镇化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多个指标看,株洲由北至南一路下降。

例如,醴陵2020年实现GDP737亿元、攸县420亿元、茶陵223亿元、炎陵88.5亿元;醴陵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4.5万元、攸县4.3万元、茶陵3.7万元、炎陵3.2万元。

“南部缺一个区域性的中心城市来促进就地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规划》指出。

再造城乡新格局

打造“一核一圈一廊”

以新空间格局破解南北区域发展不均衡。“一核”为株洲中心城区发展核,“一圈”为株醴都市圈,“一廊”为醴炎县域经济发展走廊。

“一核”,关键在于主动融入长株潭。在绿心保护、湘江保护、交通协同、湘江风光带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全力避免三市在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出现重复建设、恶性竞争。

“一圈”,强化娄醴高速、长株醴城际铁路、东城大道、航空大道、渌枫大道和湘江大道的轴线带动作用,培育出株醴增长极。

“一廊”,要点在于建好县城以及它们之间的人口流动机制。醴陵的陶瓷、攸县的农产品、茶陵的生态农业、炎陵的山水文旅,在发展特色产业之上,进一步建好县城基础设施,为城镇居民搭好发展舞台。

城市新区如何破解“千城一面”?

过去数年,株洲城区东南西北冒出多个“新城”,眼下来看,不仅出现发展不均衡,用地弊端也在凸显。

其中,诸如航空服饰城、轨道科技城等依托本土优势产业而建的新城发展路径清晰,优势明显。

“但部分以住宅开发、商业配套为主的新城区缺乏鲜明的特色,造成了内部的竞争关系,难以形成良性循环,部分新城有城无产或有城无人。”《规划》指出。

与此同时,部分新城新区用地集约度不高,规划面积已远大于老城区面积。部分新区规划已经超出了国土城镇建设用地控制范围。随着主干路网的形成,道路周边区域面临有开发需求但无国土指标的情况。

新城新区的最终目标是“产城融合”,但路径需要变更。过去是“产、人、城”,如今该如何向“城、人、产”的现代城市发展模式转变?

新城新区要“全过程治理”

对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梳理株洲城市新区发展的定位和主导功能,找寻差异与特色。

在《规划》中,云龙示范区、清水塘生态科技产业新城,天易科技城、南洲新区四大片区再次明确各自定位。

一方面,既有片区在开发建设中;另一方面,新片区还在持续出现。比如,近日,“湘江新城片区”“枫溪生态新城”片区正在火热招商。

如何纠正新城建设土地浪费与纯粹商业地产驱动的恶习?

《规划》提出新城治理的概念:推动新区向“多元协同”治理模式发展。

城市新区的管理方式应充分展示政府积极有为、精准作为的新社会协同治理模式。为适应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株洲应在城市新区探索从规划方案编制到社会共识,再到实施管理的全过程治理模式,为创新城市治理模式、建立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治理体系的持续改革过程提供样本。

“未来新区的治理要从过去‘科层式、复杂交错、重审批轻服务”的僵化管理模式,向‘多元主体参与、多元化协同’的善治模式转变。”《规划》呼吁。

城市如何更有吸引力?

2015年,株洲常住人口400.05万人;2020年,这一数字为390.27万人。从数据上看,人口减少不多。

然而,从全省14个市州排名上看,株洲常住人口在全省却仅多于张家界、湘西州、娄底、湘潭。

在中部77个非省会城市中,株洲人口数据排名中等偏下,仅为河南南阳的40%,不足江西赣州、安徽阜阳、河南周口人口的一半。

再来看产业结构。到2020年,株洲产业结构调整为8.2:46.3:45.5,仍是“二三一”模式,但三产与二产基本持平。

不过,《规划》指出,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模式,相对第三产业来说,缺乏弹性和可变空间,难以为本土城镇化发展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对城镇化的拉动作用有限。目前市区的产业发展还处在集聚阶段,并没有形成产业外溢。

此外,加上株洲市域狭长的地理空间制约,对南部县城的辐射带动作用尤为有限,导致对县域外来人口和农业转移人口的吸纳能力不强。

当然还存在生态环境短板、城市文化建设短板、城中村分散等问题。

归根结底,一座城市对人的吸引力无非三个字:活得好。如何让株洲的工作生活体验再上一个档次?

全力补短板

道路交通依旧是市政建设补短板的重点,融城道路及市内“一心两环两桥多路”成为首要目标。

“一心”指株洲火车站枢纽中心,“两环”指中环大道效能提升工程和内环贯通工程,“两桥”指清水塘大桥和群丰大桥,“多路”指构建城市骨架路网的多条主、次干路。

长株潭融城重点道路有:长沙机场联络线(云峰大道-市界)、云峰大道西-昭云大道、田心大道-黄兴大道、清水路-商城路。

在中心城区,铁东路贯通工程成为重中之重。此外,北师大附属学校、天元学校、白鹤小学等学校周边路网将完善。当然还有一批停车场、步行道改造工程。

道路之后,便是园林绿地建设。“十四五”期间,“十园十湖”将持续推进,目标是“三百米见绿、五百米见园”。

另一个重头戏便是全面实施老旧社区改造。对“工业株洲”而言,将重点对田心片区、清水塘片区、董家塅片区、331片区、电厂及周边区域等城市产业发展区进行旧城更新。着力将田心片区和331片区打造成为轨道特色小镇和航空特色小镇,将清水塘片区打造成为老工业区转型发展示范区,将电厂及周边区域打造成为留有工业记忆且设施齐全的生活组团。

城市“三分建七分管”,未来,一大批数据库、数字化城市信息平台、智慧路灯等智慧市政设施,“智慧房产”等一大批智慧政务平台也将持续完善升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