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5月13日,汪品先走进“深海勇士”号载人舱。 |
人物小传
汪品先,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上世纪80年代初获洪堡奖学金,1981—1982年在德国基尔大学从事研究,现任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汪品先长期从事海洋微体古生物与古海洋学研究,曾完成我国第一口海上石油探井的微体古生物分析任务;首次发现了南海等西太平洋边缘海在冰期/间冰期旋回中环境与沉积变化的古海洋学放大效应;作为首席科学家于1999年初成功主持了中国海区首次深海科学钻探。
不久前,82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搭载“深海勇士”号4500米载人深潜器,在南海9天内完成3次下潜。
为何耄耋之年坚持下潜?他在海底看到了什么?记者采访了这位此次“深海勇士”号深潜年龄最大的“乘客”。
“深潜海底,我看到的,正是我苦苦寻觅的”
“深潜完回到船上,我说这是‘爱丽丝漫游仙境’!”谈起前不久的深潜经历,汪品先像个孩子一样开心得手舞足蹈。从首次听说“深潜”到亲自下海深潜,从壮盛之年到白发老人,汪品先等了足足40年。“实现了多年夙愿,特别开心。”
“我下潜不是去‘逛马路’,深潜海底,我看到的,正是我苦苦寻觅的。”汪品先说,通过3次下潜到1400米水深以下,他在海底亲眼观察了两种“生活节奏”——甘泉海台冷水珊瑚的“慢生活”和海马冷泉动物群的“快生活”。
“深水珊瑚几年才生长一毫米,在海水中摇曳生姿,过着慢悠悠的生活。除了从海底视角观察珊瑚生长,我们还意外看到了神奇的生物景象,我称之为冷水珊瑚林。高大的竹珊瑚像竹林,扇形珊瑚等像灌木,海底表面的海绵、苔藓虫像草本植物。它们构成的这片‘园林’为海洋动物提供了栖居地。”汪品先说,在海马冷泉区域,气体携带泥沙像烟雾似的从海底冒上来,一大堆贝壳堆积于此,小贝壳密密麻麻地寄生在大贝壳身上,像个烧饼盖子。
汪品先第一次听说深潜是在1978年,他到美国和法国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科学考察,某次晚宴,他遇到一位破深潜纪录的法国科学家。“他对我说,海底的海百合林非常漂亮,你一定要看看,而且深潜绝对幽静,和上天不一样。”彼时中国还没有实力将科学家送入海底,但这件事在汪品先心里埋下对深海的向往。
随后的40年,汪品先全身心地投入海洋地球科学的研究,终于等来了深潜机会。汪品先说,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丁抗和他有过约定,如果深潜器造出来就一起下潜。今年,我国自主研制的“深海勇士”号4500米载人深潜器投入试验性应用后,汪品先第一时间决定登上母船“探索一号”进行下潜,执行他领导的“南海深部计划”西沙深潜航次任务。
“海洋的主体是深海,各种形式的深潜是大势所趋。深海的开发,改变着地球科学的发展轨迹。从前人类只在海岸和海面观测海洋,如今又进入海底,到海洋内部去研究海洋。能够早点下潜,也是我的幸运。”汪品先说。
“下潜前也不是一点顾虑都没有,但我还是想下潜。”汪品先说,他的安全感来自于对整个航次任务团队的信任,全船都为下潜做了周密的安排和部署,他“像大熊猫一样”被大家照顾。汪品先说,陆地地质和海洋地质有相似之处,他过往几十年积累的丰富野外考察经验,给了他很大的帮助。
“揭开南海奥秘的钥匙在深海”
“我是在上海南京路边长大的,亲历战争和社会变革,很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汪品先说,他将自己的学术生涯划分为两个阶段,划分的时间节点是2011年。
汪品先出生于1936年,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于1981年至1982年在德国基尔大学从事研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海洋微体古生物与古海洋学研究。
20世纪70年代起,他通过微体化石系统地进行古环境研究,曾完成我国第一口海上石油探井的微体古生物分析任务。80年代中期起,他首次发现了南海等西太平洋边缘海在冰期/间冰期旋回中环境与沉积变化的古海洋学放大效应。1999年初,他作为首席科学家成功主持了中国海区的首次深海科学钻探。此后,他一直在为海洋地质研究做贡献。
2011年起,汪品先开始做“我这辈子一件比较大的事情”,他成为了国家“南海深部计划”指导专家组的组长。这个计划于2010年7月正式立项,吸引了全国30多个单位700多名研究人员参加,设立了60个研究项目,是我国海洋领域第一个大型基础研究计划,采用一系列新技术探测海盆,揭示南海的深海过程及其演变。
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汪品先说,他的心愿就是让南海成为全球研究程度最好的边缘海。
“如果把南海比喻成一只麻雀,那我现在就是要解剖这只麻雀,了解它的生命史。”汪品先打了个比方,南海深部计划由三大方面组成,从海底扩张到板块俯冲的构造演化作为生命史的“骨架”,以深海沉积过程和盆地充填作为生命史的“肉”,以深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作为生命史的“血”。南海深部计划就是要在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层面再造南海的深海盆地发育过程,以及该过程的资源环境效应。
“揭开南海奥秘的钥匙在深海,”汪品先说,“计划的成果让人们能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保护南海的生态环境。”
目前,该计划成果丰硕。汪品先说,一直有观点认为南海是“小大西洋”,但科学家通过南海的研究工作发现,南海成因并未遵循大西洋形成模型,而是有自己的模式。此外,他们还发现,低纬度地区的气候并非只受高纬度北极冰盖驱动,而是有自己的变化规律。
“想早点安排我还能做哪些事,按照重要程度排好序”
“时不我待。”汪品先说,去年因为身体查出了一些问题,他被夫人“勒令”缩短工作时间,现在基本保持早晨7点半之前起床,晚上10点半回家的习惯。
“有一位好友突然离世,让我对时间的感觉变了,所以想早点安排我还能做哪些事,按照重要程度排好序。”汪品先说,南海深部计划历时8年,尽管初定今年年底结题,但这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开始,能够延伸出更多具有价值的研究。下一步,他想尽全力推动大洋钻探的进展,向国际大洋钻探核心挺进。如果做完了这些还有时间,他还愿意为科学和文化做一些努力,时刻关注国家创新和科研进步的话题。
“在我看来,创新的源头有两个,一是自然,二是文化。”汪品先说,中国的科学家不能做科学上的“外包工”,从外国的文献里找题目,买外国的仪器分析后在外国发表,而必须拥有自主创造力,拥有“一手”成果。
“没登过阿尔卑斯山,就难以理解山脉的复杂构造,就像我不下潜,就对海底缺乏感性认识。我下潜3次,也是身体力行想鼓励年轻的科研人员到一线去,只坐在实验室里写写论文,做不出好的研究,也不是真正的创新。”他说,文化是创造性思维的沃土,只有拥有创造性思维,才可能做出有益的改变,全社会必须大力提倡创新文化。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最近更新
- 高台县新坝镇中心卫生院红崖子分院多措并举积极推动医共体建设工作2022-01-16
- 福田人:先核酸再买药!这39类药品需到定点药房购买2022-01-16
- 马术运动拓开乡镇农牧民致富路2022-01-16
- 城东湖街道向先进社区“看齐”2022-01-16
- 在巍巍长城间守望(青春日记)2022-01-16
- 注意!福州市中心这条路出行有变2022-01-16
- 市政协委员建议推动出台《重庆市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高质量集聚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2-01-15
- 喷洒消毒剂2.9吨!鹤壁鹤山区对城区公共场所集中消杀2022-01-15
- 大庆两会看检察 | 漫看大庆检察“高光”时刻(一)2022-01-15
- @所有焦作人 坐火车不用再带身份证了2022-01-15
- 从警前VS从警后,一同追忆那段“芳华”!2022-01-15
- 速看!福州这个路段出行有变2022-01-15
- 【长三角日报】绍兴原市委书记马卫光,任杭州市政协党组书记2022-01-15
- 西安市新城区发布关于在外人员返乡有关事项的通告2022-01-15
- 大幅提速!长春中院首次适用二审民事案件独任制审判2022-01-15
- 天津津南检察:“既要抓好防疫,也要办好案件”2022-01-15
- 豫警文苑丨黑夜卡口,藏着最深的爱和最亮的光2022-01-15
- 全省法院实现诉讼费缴退费“线上办” 传统线下缴退费功能为何仍保留?2022-01-15
- 受疫情影响西安部分区县蔬菜滞销,亟需各方助力解决2022-01-15
- 恩施州6个重大交通运输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32亿元2022-01-15
- 【15号用】3岗招聘若干人!45岁以下可报!五险一金+包食宿!2022-01-15
- 国际科技合作助推湖南优势领域提升国际竞争力2022-01-15
- 延安城区新增车位3100个 有效破解停车难2022-01-15
- 鸿星尔克入选2021年“诚信之星”!2022-01-15
- 菏泽农商行新兴支行开展包片行政村信贷产品推介活动2022-01-15
- 巩义市:党员“双报到”进社区 为民服务“不打烊”2022-01-15
- 广东珠海1月15日新报告1例本土确诊病例2022-01-15
- 大降价!阜阳即将启动2022-01-15
- 北京专报丨国家卫健委:天津疫情仍在持续发展,西安疫情进入收尾阶段2022-01-15
- 陕西对符合解除隔离条件人员 落实后续7天居家健康监测措施202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