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如何改变了这些新疆小村庄

【新疆是个好地方·本期关注】

近日,昌吉学院师生来到吉木萨尔县新地乡小分子村写生。王禹燕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刘萌萌

架起画板、铺平画纸,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英格堡乡菜籽沟村村民、陶陶居民宿经营者陶若欣开始调颜料。这个时节,村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是一幅户外风景的“写生作品”。

生活与艺术,在这幅乡村图画中交融。

在天山南北,艺术作为一种柔性活化的力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入乡村。艺术不仅美化着乡村风貌,更成为美好生活的助推器、乡村振兴的承载体。

土地里“长出”艺术

新和县依其艾日克镇加依村乐器制作师艾依提·依明的工作室,仿佛一座乐器“博物馆”。弹拨尔、独它尔、热瓦普、萨塔尔、艾捷克、手鼓……各种乐器在他的指尖滑过,悠扬的乐曲便从琴弦间流泻出来。

村子里最常见的树就是桑树,这种孕育丝路文明的东方神树,在艾依提眼里,是制作乐器的无价宝藏。“我们村有300多年乐器制作历史,用的材料都是土里长出来的,就是桑树。”艾依提说。

2008年6月,加依村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艾依提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政策扶持下,村里提出“非遗传承+景区升级+产业基地”发展模式,建起“天籁加依”景区和民族乐器展示中心,吸引不少游客慕名前来。

新和县文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迪丽努尔·阿力木介绍,如今,村里家家户户都与乐器挂钩,有的在乐器厂务工,有的家里办乐器作坊或开乐器店,还有的在景区旅游接待中心当导游、管理员……村里生产的乐器不仅畅销国内,还卖到了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家。

麦盖提县城南7公里处的库木库萨尔乡是著名的刀郎画乡。上世纪70年代,身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刀郎人,在农闲时拿起画笔,描绘出一幅幅带有浓郁乡趣的画作。

沙漠、胡杨、农耕、丰收……生活中的景色和经历为木卡热甫江·艾海提等农民画家创作带来了不竭的灵感,“我是农民,去干活的途中都会看到老百姓劳作,我就想把看到的场景画出来。”木卡热甫江说。

“刀郎农民画具有浓郁的乡土人文气息和时代气息,它来自老百姓,土生土长,绘制的是群众身边的事,抒发的是群众自己的情。”库木库萨尔乡文化站站长徐家巍说,如今这里拥有农民画家300余名、绘画爱好者3000余人,创作者每年最低收入在2万元以上,最多时能达到8万元。

这些从土里长出来的艺术,正伴随着秋风刮过乡村,让生长着粮食和蔬菜的土地,有了更美丽、更富裕的样貌。

艺术让村落重生

五彩斑斓的墙绘、雕塑,亦静亦动的线条、色彩,民宿、羊圈酒吧……在新疆美术馆正在展出的“乡村振兴——艺术在场”展上,吉木萨尔县新地乡小分子村被搬进美术馆,乡村和艺术的组合有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小分子村多山地、耕地面积少,全村1530人,人均耕地只有5亩,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多年前,农民人均收入并不高。从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山村,蜕变为如今人们眼中的“画家村”,村党支部书记任斐然认为,是艺术让村落“靓起来”。

“画友1号”民宿里,墙上挂满了装裱好的油画,曾经一家人取暖过冬的火墙上留下了众多艺术家的签名,这是民宿经营者马生喜和妻子张红最得意的事情。

2014年,小分子村先后投入7000余万元,用于村基础设施及艺术家工作室、美术馆、石器馆、陶艺馆建设,目前已建成21个艺术家工作室,成为疆内外闻名的“画家村”。一到周末、节假日,不少人就背着画板、提着相机造访这里。马生喜一家抓住机遇,将自家土屋改造成村里的第一家民宿,并升级改造了农家画廊,这里一跃成为小分子村网红打卡地。

“我的民宿里挂着100多幅绘画作品,都是入住的画家及美术专业师生采风创作后赠送的,以前我们一家就在8亩地里刨食,现在年收入超过15万元。”马生喜说。

谈起10年间村子发生的变化,任斐然深有感触:“村里环境越来越好,村民大都开起了农家乐、民宿,成规模的经营户有27家,年接待游客超过3万人次,还有31位艺术家入驻,包括画家、作家、纪录片导演等。”

麦田里拍艺术照,家门口看艺术展,这是菜籽沟村的新日常。过去10年,“艺术乡建”让这个曾经鲜为人知的偏远山村变身艺术空间。

在村民的记忆中,菜籽沟村与艺术的第一次邂逅,是著名作家刘亮程的出现。当时,刘亮程来村里采风,租下了一座废弃的老学校,建立起了“木垒书院”。

这次邂逅,唤醒了一个传统村庄的新生之旅。木垒县委和政府投资对菜籽沟村传统村落进行保护性提升,完善基础设施,修缮村民的拔廊房,建设了国学讲堂、乡村美术馆等设施,这里成为了当时远近闻名的“艺术家村落”。著名作家贾平凹、著名画家王刚等先后在这里成立“平凹书屋”“王刚画室”等。

6月17日,新疆首家文学主题展馆——刘亮程文学主题馆在这个村落揭牌开馆,成为新疆文学旅游的新地标,前来写生的人越来越多,老村里业态逐渐多了起来:乡村美术馆、各色民宿、国学讲堂,点缀出乡村美感,也散发出时尚气息。

村落和景区一体化

走进“刀郎画乡”一条街,可以看到这里的街道干净整洁,建筑错落有致,每户人家的外墙上都画着反映农民现代生活的墙绘,这些色彩鲜艳的画作在土黄色背景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

依托农民画这份宝贵的文化资源,2013年,麦盖提县整合库木库萨尔乡打造了以刀郎民俗文化为主题、刀郎农民画为核心的主题文化旅游景区,即刀郎画乡旅游景区。景区按照“一街、两区、一新村”总体规划布局进行建设,打造出集民俗民风体验、民族特色餐饮、刀郎木卡姆精品曲目欣赏、旅游纪念品制作等为一体的“刀郎文化名镇”。

“借助刀郎农民画的知名度,景区开发了80余种与刀郎农民画相关的文创产品,深受游客喜爱,也带动了周边老百姓就业增收。”徐家巍说,但目前乡村旅游设计的产品在形式与内容上还比较单一,配套设施不够健全,部分接待人员不具备专业的旅游服务意识,不能很好地向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体验。

“对于乡村而言,景村一体化并不是要把每个乡村都创建成景区,而是用建设景区的标准建设乡村,用经营景区的理念经营乡村。”加依村党支部书记拜合提亚尔·阿木提说,近年来,加依村将手工乐器制作与文旅产业发展相融合,形成乐器制作、展销、游客参观产业链。2021年,新和县加依村景区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00余万元。“展览总会看腻、乐器也不能买了又买,如何避免村落沦为流水线式的工厂,让艺术与乡村环境、乡村产业、乡村治理、乡村生活融合得更好,这是未来我们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拜合提亚尔说。

哈密市伊州区回城乡阿勒屯村依托十二木卡姆、刺绣、葫芦雕刻等艺术,入选第四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在这里,多业态成为最大的亮点。“发展村落,不能仅依托原有的农业、手工业,也可以引入新的行业。比如将农业与文创相结合,对农产品和农业经营模式进行创意包装与改造,将农业生产活动与网络直播、小视频制作结合等,甚至研发创意产品,打造本土创意品牌。”回城乡党委副书记、乡长亚克甫·吾尤甫说。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副处长周皓表示,《自治区文化和旅游系统乡村振兴实施方案》提出,提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鼓励各地在重点旅游风景道和景区周边积极创建乡村旅游重点村、打造乡村旅游产业带。我区将积极打造“画家村”“摄影村”“作家村”“非遗村”等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特色村,助力乡村振兴。

【延伸阅读】

乡野成为艺术家眼中的创作“宝地”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刘萌萌

推开吉木萨尔县新地乡小分子村“画友1号”民宿的大门,如同走进一间艺术展览馆。只见墙上挂满了装裱好的油画,曾经一家人取暖过冬的火墙上留下了众多艺术家的签名。“我们接待了上百位艺术家,这都是他们留下的。”民宿经营者马生喜自豪地说。

小分子村位于乌鲁木齐以东约160公里处,风景如画,但因人多地少,曾是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陆续有画家来到小分子村周边写生。2014年,画家刘燕虹和吴巍华夫妇到新地乡写生,偶然与小分子村村民马生喜结识。交往中,刘燕虹萌生了在小分子村扎根的想法,后来就和马生喜签订了用房协议,在这里安了家,并开设了工作室。

这让马生喜看到了商机。“我和爱人就把家里的老房子改成了民宿,成了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马生喜说。

2017年,为吸引更多艺术家入驻乡村进行艺术创作,新地乡出台了一系列奖补政策。新地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周艳娥介绍,如今已有31位艺术家入驻“画家村”,其中包括画家、作家、纪录片导演等。为盘活村里闲置的宅基地资源,村集体还成立了吉木萨尔县农旅康养民宿服务有限公司,修葺破旧宅院,发展乡村旅游。

春秋时节,不少画家和艺术系学生都涌向这里,远离城市喧嚣,寻找创作灵感,进行艺术创作。

新疆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绘画系主任孟二虎便是其中之一。不久前,他带领368名新疆艺术学院的学生来到小分子村进行了为期12天的采风,依托村里独特的自然景致,学生与村民一起创作、互相交流,在此期间小分子村旅游收入达到了近30万元。

“小分子村农耕文化底蕴深厚,风景独具特色,是进行艺术创作不可多得的‘宝地’。”孟二虎说,“这里的村落自由散落在平原、山坡和丘陵中,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景色更自然、更朴素、更入画。”

眼见来村里的人越来越多,村民马海亮也闲不住了,“以前一家人除了种地没有别的选择,谁能想到还能在村里开民宿和酒吧呢?”

马海亮曾是个羊倌,家里养着800多只羊。“10年前退牧还草,卖了羊,想着干点别的试试。”马海亮说,2016年,在几位画家朋友的建议下,他投资29万元,在院前废弃了十几年的羊圈原址上,建成一座有乡土文艺范儿的酒吧。屋顶就地取材使用旧木材,内部装修大量采用麻绳、卵石等材料。推开酒吧大门,地暖供热,配备了高端音响和点歌台,吧台内现磨咖啡、花茶、酒水应有尽有,WiFi实现全覆盖。“我还学会了磨咖啡、调鸡尾酒,酒吧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接待四五十人,年收入30多万元。”

如今,当地政府又投入资金600余万元,规划布局了石器美术馆、果园艺术家公社、画廊步道、太阳部落等体现“画家村”主旨的景观。同时,着力培育乡村旅游产业,邀请设计院对规划区域内85户进行规划,实行一户一设计方案,根据农户的投资实力和现状,新建4个生态庄园、17家农家乐、15家民宿,改造提升农家乐5家、院落整建44户,6个农家画院均与画家签订协议。

艺术的种子在村里扎下了根,也激发了村民的创作热情。受来访画家影响,马生喜的妻子张红爱上了绘画,成为村里小有名气的“农民画家”,如今她的画作一幅能卖好几百元。“艺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滋养了我的精神世界。”张红说。

关键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