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速递!长绒棉种子太空诱变之后

【聚焦新疆高质量发展】


【资料图】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杜建辉

“这是太空育种的长绒棉新材料,你要记录好。”6月17日,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院海岛棉育种核心实验基地,该院生物技术育种研究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重要特色物种联合攻关——海岛棉育种联合攻关项目首席专家洪梅正在与同事调查海岛棉育种材料的性状。

“基地里共有5000多份海岛棉材料,其中就有搭载实践8号育种卫星飞往太空诱变实验后返回的后代材料,我们要从中筛选出高产优质抗病、适宜机采的棉花新品种。”洪梅说。

海岛棉在生产中被称为“长绒棉”,向来有“羊绒质感,丝绸光泽”的美誉,海岛棉纤维细长、富有丝光、强力高,是世界上纤维品质最优的棉花,也是全球高端纺织品及特种纺织品的重要原料。

洪梅介绍,海岛棉的生长发育对光热等自然条件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较窄。新疆是我国唯一适宜海岛棉种植的区域,在全球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长期的定向遗传改良,使我国主栽海岛棉品种的遗传背景较单一,遗传基础狭窄制约了我国海岛棉资源的创新和发展。

“提高海岛棉产量和改良纤维品质一直是海岛棉育种的主要目标。”洪梅说,采用常规杂交育种或系统选育育成一个海岛棉新品种大概需要8年到10年时间,显然已不能满足海岛棉遗传改良的需求。而太空诱变材料通常经过4代到5代的种植,基因组变异能稳定地遗传给后代,获得表型和基因型均稳定的突变株系,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

2006年9月9日,洪梅和研究团队成员从选育的30多个优良海岛棉种子中挑选出了2000粒200克的海岛棉B-3029种子,搭载我国第一颗以空间诱变育种为主要任务的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实践八号”进行太空诱变海岛棉实验,于2006年9月24日顺利返回地面。

海岛棉B-3029种子经过太空诱变返回地面后,洪梅和研究团队经过多年连续筛选,在农艺性状初步鉴定的基础上,对种质的经济性状、耐逆性、纤维品质等性状作系统鉴定,获得了海岛棉的更多变异材料,筛选出高产、优质、高抗的优异新品系,为海岛棉航天诱变研究提供实践依据和数据参考。

“经过太空诱变的材料表现出不同的优势,有6份太空诱变材料对枯萎病抗病性有明显提高。从搭载前的发病指数35%以上降到5%以下。”洪梅说,其中3702、3706、3710等5个品系皮棉产量得到显著提高,尤其是3713最突出,棉铃重4.1克,而之前仅有2.9克,衣分也提高了很多,增产达17.2%,在产量提高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由于航天诱变因素复杂,一方面航天诱变可以创造出有利变异类型,可以提高棉纤维品质和产量。另一方面,航天诱变也会产生非有利变异。”洪梅说,太空诱变育种周期比常规育种周期明显缩短。诱变的后代材料,综合运用远缘杂交等手段,又创制了一批具有抗病、抗逆性、成铃性强以及早熟、大铃、高衣分、紧凑、超长绒、高强度的海岛棉遗传资源材料,有效改善海岛棉遗传基础狭窄、资源匮乏现状。

近年来,洪梅和她的团队把太空诱变创制的核心种质在海岛棉育种上进行了充分利用和挖掘,用B-3029诱变后代作为海岛棉育种骨干亲本进行杂交,实现母本和父本的完美结合,选育出了抗病性强、产量高、适宜机采的新海58号。除此之外,还培育了11个优质高产抗病的棉花新品种,推广种植了上千万亩,新增总产值上亿元,培育的新海45号、新海58号等优良品种成为我国纺织企业高端用棉的优选品种,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2020年,由洪梅主持的自治区科技厅“海岛棉优异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项目,把这批太空诱变创制的珍贵新种质也放到平台上进行了共享,为疆内外许多育种单位及研究单位提供了种质资源,进一步丰富了新疆海岛棉资源基因库,实现了对海岛棉种质资源的大量扩增及有效共享,为提升新疆海岛棉育种水平和种质资源自主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