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型超市商场限塑渐入佳境 农贸市场限塑依旧困难重重

编者按 2020年1月,国家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明确到2020年年底,全国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2020年8月,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苏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意见》,对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提出明确要求:到2020年底,南京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南京的商业流通领域对于以上新版“限塑令”的执行情况又如何呢?从2021年12月起,本报记者和实习生用了近3个月的时间,对南京市主城区的各大超市、农贸市场以及生鲜自提点进行了细致的采访。

大型超市商场限塑渐入佳境

记者和实习生走访了分别位于南京市鼓楼区、建邺区、玄武区和秦淮区的blt精品超市、七鲜、苏果以及华联等大型超市。大型商超的物品琳琅满目,摆放整齐舒适,分类打包售卖,塑料制品为商品销售提供便捷服务。记者在位于环宇城负一楼的blt精品超市发现,中午店内客流量一般。通过询问店员李女士,记者得知该超市不提供塑料袋,只在收银台提供无纺布的环保袋,售价为9.9元,因为售价较高,顾客们一般都会选择自备购物袋。七鲜与盒马类似,都是全渠道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的新零售超市,在店内收银处提供1元至1.5元一个的可降解塑料袋。记者来到位于河西吾悦广场负一楼的七鲜超市,现场客流量较多,线上订购的订单也不少。店内消费者大多数自备环保袋或使用之前购入的超市塑料袋。记者现场采访了七鲜店内的一位顾客张女士得知,她选择自己带塑料袋也是为了响应环保政策,减少污染。其他消费者也表示,盒马的可降解塑料袋容易破损,还是自备环保袋或者其他商店质量较好的纸袋更适用。这三家中高端超市的生鲜都是提前用塑料薄膜、塑料盒或封口塑料袋打包,这种提前包装节省了采购时间、规范售卖流程,但因此产生的塑料用量也不容小觑。

记者也走访了扎根居民密集区的苏果超市与华联超市,明显能够发现新商超与旧商超的区别。记者在位于秦淮区苜蓿园大街的北京华联生活超市中观察到,大型老商超的生鲜、熟食等物品都是需要顾客自己取用卷筒的手撕塑料袋称重的。虽然这两个超市的管理者都强调,店内提供的手撕袋都是由可降解塑料制成的,但是这种由消费者自主决定塑料袋使用量的方式,已经成为“限塑令”下的政策执行难点之一。记者在现场发现,有些顾客会一次性抽取较多的手撕塑料袋,用于包装购买的其他物品,省去需要额外购买的环保塑料袋,或者带回家用于其他用途。在这个过程中,多数工作人员看到也不会阻拦,消费者也自然而然地将塑料袋放到购物车中。撕几个手撕袋“顺”回家中的事情每天都在超市上演,使得手撕塑料袋使用量过大,久而久之,这种“替代效应”也让“限塑令”在执行过程中按下葫芦浮起瓢。

塑料吸管、发泡塑料餐具基本绝迹

记者走访了南京数家奶茶店、咖啡店、便利店和快餐店,发现一次性塑料吸管已逐渐被纸质吸管代替,曾经被称为“白色污染”的发泡塑料餐具已经完全被可降解和循环使用新材质餐具代替。记者在肯德基夫子庙地铁站餐厅发现,顾客购买饮品时,从吸管盒里取出的都是一次性纸质吸管,遇到需要打包外带的顾客,顾客需要自己在手机点餐程序里选择购买可降解塑料袋,否则外带餐品将不会同以前一样附赠塑料袋。在主营中式快餐的新四方罗廊巷店,记者发现,顾客选择打包带走时,店员提供的也是可降解塑料餐盒,但包装这些餐盒的塑料袋却是不可降解的普通塑料袋。店员对此的解释是:这批普通塑料袋是总店以前大批量定制下发的,用完之后将全部换成可降解的新型塑料袋。

在网巾市便利蜂便利店,记者注意到该店已经把店内用餐时使用的塑料勺子换成了木质勺子,而在类似COCO、一点点等大型连锁奶茶店、酸奶店中,纸质吸管已经完全代替了一次性塑料吸管,甚至大部分品牌奶茶店打包带走的袋子干脆换成了环保的纸袋。但是在部分中小型奶茶、酸奶店中,一次性塑料吸管虽基本绝迹,但打包袋还是不可降解的普通塑料袋。店员对此的解释是,可降解的新型塑料袋不但成本高,而且特别容易破,容易遭到送货小哥的抵制。

农贸市场限塑依旧困难重重

与走访大型商超看到的限塑政策执行情况较好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遍布社区和街巷的零散商户,对不可降解的普通塑料袋的使用基本上一切照旧,农贸市场仍然是传统一次性塑料制品泛滥的“重灾区”。在玄武区的香铺营农贸市场记者观察到,摊位上摆放着各色塑料袋,顾客买菜时,摊主会主动套袋,有的顾客担心袋子太薄,还让摊主多套一个。记者从商贩郑奶奶处得知,为节省成本,商贩所备塑料袋,超薄的占多数,上面没有任何标识,就是“限塑令”明令禁止的普通的塑料制品。据记者简单统计,一个蔬菜摊平均一个星期就要用掉500多个普通的白色塑料袋,一个顾客会在蔬菜摊购买两到三种不同品种的蔬菜,每种蔬菜至少用掉一个白色塑料袋。

调查发现,和香铺营农贸市场的情况类似,南京几乎所有农贸市场内的消费者手上都拎着大大小小的塑料袋,即使带着环保袋或者是购物小推车里,也依旧是装满了塑料袋包装的蔬菜。由此可以得知,农贸市场塑料袋的使用量是巨大的,农贸市场依然是塑料袋使用的“重灾区”。

位于新街口的网红店——生机勃勃水果店每天都会排起长队。店员张女士告诉记者,他们一个星期就要用掉近15千克的普通塑料袋。资料显示,1千克的塑料袋大概有320个,那么15千克的塑料袋达到了5000个左右。记者在现场采访了店里的一位顾客刘女士得知,刘女士是该水果店的常客,每周来店消费四到五次,每次购买两三个品种的水果,每次购买都会提三四个塑料袋回家。

水果店和蔬菜摊一样,每个品类装一个塑料袋。蔬菜水果大多单独包装,避免不同品种之间的挤压,影响新鲜程度。而且在农贸市场和水果店大范围普及可降解塑料袋也是不太容易实现的想法。首先可降解塑料袋成本高进价贵,消费者并不容易接受原本免费提供的塑料袋还需要多加钱支付的情况。其次,可降解塑料袋容易破损,承重有限。由此可见,农贸市场等街巷零散商铺塑料袋的使用情况仍旧是“限塑令”最难攻克的关卡。

生鲜电商塑料包装使用量“异军突起”

随着移动互联网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高消费能力群体不断加入网购大军,再加上近两年的疫情也使得大家对线上采购需求增加,因而刺激生鲜电商平台订单量暴增,而庞大的网络订单量背后是塑料包装材料使用量的“异军突起”。

记者走访了建邺区与鼓楼区的电商和实体店合一的叮咚买菜、每日优鲜以及盒马鲜生,了解到外送过程中这些塑料袋是不收钱的,在这些平台采购的生鲜商品都是提前用塑料薄膜和塑料盒打包好的。在配送过程中会使用网套保护蔬果不受挤压,并且会按照肉类、蔬果、海鲜和零食类分开用大的塑料袋包装,外送的塑料包装都是每个订单免费提供的,每个订单使用中大型塑料袋都不止一个。

记者走访了位于鼓楼区虎踞北路的每日优鲜,门店负责人李先生告诉记者,可降解环保塑料袋与普通塑料袋交替使用,日常使用普通塑料袋较多。该站点一个月塑料袋使用量要达到一千多个。在位于莫愁路上的叮咚买菜前置仓,记者观察到,每个订单都需要3-4个塑料袋,其中还有提醒配送员轻拿轻放的红色塑料袋。这些塑料袋都是普通的塑料袋,袋子底部印有提醒循环使用的标识。相关负责人称目前南京市有70个左右这样的前置仓,一个站点一个配送员一天要送70-80单,仅仅是外用的大塑料袋的使用量就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盒马鲜生使用的都是可降解的环保塑料袋,一单大概使用2个左右塑料袋,相比门店收费,在线上下单塑料袋是免费提供的。记者在集庆门大街采访到盒马配送员陈先生。他告诉记者,他们一天配送40-50单,该门店一共有70多名配送员,每位配送员车上都挂着塑料袋,一天需要使用80多个塑料袋。

外卖电商平台成为又一塑料袋使用大户,受疫情影响,外卖也在不断创新。某视频平台爆火的一家烤肉外卖售价实惠,但在其视频中也可以看出,一单双人餐烤肉外卖有8份蔬菜和肉类,需要用10个塑料盒把每一份蔬菜和肉类单独装盒后再包装成一个大包裹,每天销售量达到千单以上,还获得了众多好评。相比之下,社区电商平台的塑料使用情况稍有减量。记者走访了位于珠江路的美团优选买菜自提点、鼓楼区的多多买菜自提点以及建邺区的多多与美团自提点。这些自提点只有珠江路的自提点有平台提供的免费塑料袋,其他的自提点都不提供。珠江路美团优选自提点的负责人钱女士告诉记者,只有在社群里参与拼团活动才可以获得由平台提供的塑料袋。据了解,销售量比较好的自提点才能够获得免费塑料袋。在销售过程中,自提点会事先在社群中提醒用户自备环保袋,他们考虑的因素除了环保外还有塑料袋带来的成本问题。因社区团购的价格限制,生鲜商品也没有过度包装,基本都是使用一个小塑料袋包装,没有用多余的盒子或者其他包装,减少了一部分塑料垃圾的产生。

源头治理、堵疏结合是不二法门

新版“限塑令”取得的成效是不可否认的,但令大多数人没想到的是,在实体的农贸市场塑料袋使用还没管住的情况下,网络电商平台的过度包装又让塑料制品用量呈几何式增长。“限塑”十余年,塑料制品用量为何仍居高不下?替代品价格高是一个主要原因。据了解,可降解塑料袋的价格是普通塑料袋的两到三倍,到达消费场所价格又会翻一番。普通的塑料袋都是免费提供,商超的可降解塑料袋都要达到1元左右的价格。这对于大多数的消费者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他们更愿意选择免费塑料袋,这对商户的选择是一大影响。

新版“限塑令”推广初期,塑料袋的使用量也是呈下降趋势的,但遗憾的是替代塑料袋的物品并没能趁热打铁有效推广。所以虽然有各种加强版的“限塑令”,但公众的消费习惯并没有被彻底改变。而且,塑料制品的生产端也是不容忽视的环节,源源不断涌向市场的廉价普通塑料袋更是让“限塑令”形同虚设。所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生产消费两端的严格执法缺一不可,新版“限塑令”除了减量化要求,也从设计、生产制造、流通、消费、回收、再生等方面进行了细化,在落地环节中需要严格执法,认真把控每一环节,堵疏结合才是不二法门。(尹 颖 实习生 朱海璐 李晓妍)

推进快递包装“绿色革命”已是当务之急

近年来,我国快递业务量稳居世界第一,快递包装问题也给环境保护带来一定压力。2020年,我国快递包装废物总量已超1000万吨。2021年,我国快递年业务量首次超过1000亿件,快递包装废弃物还将持续增加。进一步推动快递包装绿色化,变得更加紧迫。

面对这种形势,我国对快递包装的绿色治理也在不断深入。从快递运单电子化到包装减量化,从推广可循环包装产品到加强可循环快递包装基础设施建设等,我国快递包装标准化、绿色化、循环化水平明显提升,正在积极探索规模化取代传统包装的路径。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邮政局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推进快递包装“绿色革命”,明确了2022年和2025年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的量化目标。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和国家邮政局联合下发通知,决定于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组织开展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

实现可循环快递包装的规模化应用,确实是当务之急。还原到消费场景就会发现,海量快递中可循环包装难觅身影,主动使用的商家仍为少数。有调查报告显示,67.1%的消费者表示未接触过可循环快递包装,不了解也未见过专门的回收网点,一些可循环包装甚至被作为生活垃圾直接丢弃。

围绕包装如何“绿起来”,快递行业已探索出一套技术路径。只不过,无论是回收利用,还是使用环保材料代替,都存在不易克服的成本问题。据统计,如果全部改用可生物降解塑料包装袋、环保胶带,按照2020年业务量计算,全行业将增加187.9亿元成本,占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收入的2.1%左右。有分析认为,使用快递循环箱暂时也没有成本优势,还有附加的社会成本:快递小哥来去匆匆,缺乏时间和意愿承担回收任务,消费者认知水平不同,配合度参差不齐。

推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需要全链条发力,从各个环节降本增效。比如,引导寄递企业围绕绿色包装等重点领域加强科技创新,从源头上降低成本;也可以在减少回收难度上下功夫,比如,国家邮政局正探索构建邮件快件包装物回收“逆向物流”模式。还应加强政策引导,对绿色包装生产、绿色快递物流和配送体系建设、专业化智能化回收设施建设等项目,在资金、信贷、债券等方面给予支持,促进包装减量和绿色循环的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此外,要注重激发公众的环保意识,让绿色消费成为生活习惯。有时需要用激励手段。一家邮政快递企业联合电商平台新铺设1.3万个绿色回收箱,2021年“双11”期间每天准备了50万个新鲜鸡蛋,送给参与快递箱回收的消费者。也不妨唤醒价值认同,比如,在网购下单时,可以增加付费使用绿色包装的选项,相信有不少消费者愿意为环保出一份力。

我们倡导的绿色生活方式,有时候不见得是社会成本更低的生活方式,但肯定是更值得追求的生活方式。快递包装的绿色转型,需要做好生产、使用、回收、处置全链条治理,还需要多个环节的商家、行业乃至不同城市、区域之间的协调配合。这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需要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我们为此付出的每一份努力,不仅是在成就一种更有责任感的生活,更是在塑造美好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叶 琦)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