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焦点!观长白丨在车间里,探秘胶片电影背后的故事

放映机、胶片盒、大荧幕……这些与胶片电影密切相关的物件,曾是几代人对于电影的最初记忆。如今,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胶片电影已渐渐远离公众视野,但留下的美好回忆仍旧伴我们前行。


(资料图)

近日,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电影洗印工业遗址——长春电影制片厂旧址博物馆洗印车间免费向公众开放。长影洗印车间是长影电影生产后期冲洗底片、印制大批拷贝的工作场所,是全国洗印电影拷贝的重要生产基地。2012年,数字技术逐步替代胶片后,洗印车间停止生产。

早期用于制作特效的技巧印片机。

“《十月围城》《神话》这些电影在我们这洗印后,运送至全国各大院线放映。像《英雄儿女》《刘三姐》等经典影片也是从这里走出。”在吉林省长春市的长春电影制片厂旧址博物馆洗印车间展区,曾经的配光师罗勇向游客讲述着长影洗印车间的光辉岁月。

长影洗印车间展区复原了洗片大厅、印片室、洗片暗室、配光室等工作场所,展现原底冲洗、底片鉴定、样片制作等工艺流程,以电影工业文化遗址的新身份,默默讲述着新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故事。“在咱这展区里,可以回味胶片电影洗印工艺的主要流程。”罗勇自豪地说。

洗印车间配光师罗勇。

“这是井冈山4401洗片机,经过它可以完成院线电影的大批拷贝。”“这台是技巧印片机,早期电影画面中变大变小的特效便通过它来完成。”……漫步在展区内,罗勇对一台台机器如数家珍。“别看现在这些机器安静了下来,但是经过简单维护,这些机器还能够正常使用。”罗勇带着记者走到一处小房间,房间里的书柜摆满了各类设备的说明书。“基本上每台设备的说明书我们都保存着,通过洗印车间也可以一窥我国电影技术的发展。”

步入配光1室,罗勇的脚步慢了下来。微风吹动窗帘,温暖的光线透过窗子照射在地板上,在这间十余平的房间里,罗勇工作了三十余载春秋。“电影是由成百上千的镜头组成的,但是每个镜头的曝光条件不一样,映到底片上的颜色等都会不一样,配光工作就是按照导演的想法调整每个镜头,让色彩、密度统一。”罗勇站在机器旁绘声绘色介绍,“通常,配光师是最早看到胶片影像的人。在胶片电影的主流岁月,当时一天能给近千个镜头配光。”

套底、合成工作台。

在一旁的底片剪接室,一个工作台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约一米长的桌子上,一台机器上放置了颜色不一的胶片。“这分别是画底和声带底片,我们常说的‘剪片子’,包括剪辑软件上经常能看到的图标‘剪刀’,在这便能有最直观的感受。”罗勇介绍,通过剪片机,借助刀片和接片药水,包含画面和声音的胶片被剪切拼接,再经过印片机印到一个正片上,音画实现合成。“时代在进步,现在剪辑很方便,通过手机软件便可轻松剪辑,融入了老百姓的生活。但当时主要得依靠这些专业设备完成。”

展区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驻足观摩,拍照留念。来自山东的游客刘先生表示,“平时爱看电影,在这里了解了胶片电影生产背后的工艺流程,无论机器还是场所,都充满着故事。”长影洗印车间主任技师陈刚介绍,为了让参观者能对胶片电影洗印有着更直观的感知,长影洗印车间展区在尽可能保留原址原貌的基础上,适当调整部分设备的位置,力求在有限的空间里呈现更丰富的信息。

员工正在进行胶片电影后期工作(老照片)。

长春电影制片厂是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被誉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近年来,长影在传播电影文化的同时,原貌修复修缮了长影混录棚、摄影棚、第十二放映室等诸多工业遗址。2020年,长影旧址博物馆入选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如今,长影开创了红色教育游、电影研学游和电影工业游相结合的综合性电影文旅模式,以独具特色的方式促进文化和旅游的繁荣发展。”长影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文字:郑智文

图片及视频:李成伟(部分老照片由长影集团提供)

LOGO设计:姜 迪

策划:孟海鹰 郑智文

统筹:朱思雄

关键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