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速读:太湖禁捕退捕两周年|把太湖美还给太湖水 万顷碧波重现秀美水乡

太湖三万六千顷,渺渺茫茫浸天影。雄浑的太湖,烟波浩淼,峰峦隐现。有歌谣唱道:“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哪,啊水下有红菱哪,啊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

后来,随着鲜美的鱼虾不断被端上人们的餐桌,太湖的湖鲜越来越少。无序捕捞侵害了整个太湖的生物链,也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资料图】

为保护太湖的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自2020年10月1日起,太湖渔业管理部门收回了太湖渔业生产者的捕捞权,太湖水域的渔业生产者全部停止捕捞作业,太湖正式进入退捕禁捕期。

如今,两年过去了,太湖水质是否改善?环境质量是否好转?一度蒙尘的太湖,是否重现昔日的旖旎风光?

涤清太湖水 再还太湖美

清晨,站在太湖南岸边,波光粼粼、帆影点点。“尽倒影、青奁里”的动人画面,是留存在不少太湖渔民记忆里的美景。然而,粗放型发展模式曾一度导致太湖水质告急。

为了让一泓清水再现太湖,太湖南岸水生态治理和修复工程,从一片芦苇荡开始了。

太湖边绵延数十公里的芦苇荡。湖州市南太湖新区生态环境分局供图

“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在太湖边种植了这片大面积的芦苇荡。”湖州市南太湖新区生态环境分局环境应急处置中心负责人史晟介绍,芦苇的根系非常发达,不仅可以涵养水源,吸收太湖中氮、磷等沉积物,也为其他生物提供了栖息、繁殖的区域,促进形成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年底将芦苇收割后送到加工厂碾成颗粒,还可作为燃料使用,避免了二次污染。”

为改善南太湖沿线的水生态环境,南太湖新区还实施了太湖沿线的生态修复工程。“每年三四月,我们都会对岸边种植的芦苇进行收割和补植。今年在补植的时候,我们对整个修复带进行了测绘,显示目前芦苇荡的总面积已达38.8万平方米,基本覆盖了整个太湖南岸。”史晟说。

芦苇荡基本覆盖了整个太湖南岸。湖州市南太湖新区生态环境分局供图

去年7月,位于太湖南岸渔人码头中心区域的南太湖新区渔人码头生态联勤警务站正式启用。据了解,这是湖州市首个滨湖生态联勤警务站。

作为农业农村、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执法的特色执法站点,渔人码头生态联勤警务站属于滨湖派出所派驻渔人码头(黄金湖岸)景区的警务工作站。警务站的管辖范围包括太湖南岸及长兜港、大钱港、小梅港等340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

南太湖新区渔人码头生态联勤警务站。人民网 方彭依梦摄

目前,该站设置了联勤指挥室、群众服务区、安防体验区等功能区,湖区沿岸及主要河道布设高点监控,并接入联勤部门高清视频,具备环保生态实时监控、全量分析、动态感知等功能,实现了“人防”“技防”相结合、“水上”“岸上”相呼应,形成了“严禁严查、长效常态”的氛围。

如今,在智慧化管理的推进下,整个太湖沿岸的水生态环境相关情况,在一块数字化大屏上便可一目了然。

生态联勤警务站内的数字化大屏。蒋仕斌摄

“我们在各个水生态修复点位设置了很多触点,以便于实时监控,第一时间发现污染源、污染问题、污染事件。”南太湖新区治水办专职副主任刘新成介绍,“通过与其他部门联动,进行实时处置,更好地保护入河、入湖水质,为前期生态修复成果保驾护航。”

通过推进太湖水源地保护和治理工程、入湖口水净化工程、蓝藻应急处置工程等项目,太湖水质得以明显改善,南太湖入湖口水质连续十四年达到Ⅲ类标准。

严抓禁捕退捕 为水生态造“铠甲”

“这个时节,水里的鱼最肥,对偷捕者诱惑力很大,日常巡逻需要更仔细。”近日,湖州市农业农村局行政执法队队员沈学军和同伴一起拿着望远镜,从南太湖渔人码头生态联勤警务室出发,乘着快艇,一路巡查管辖范围内是否存在违法捕捞行为。

“除了人工巡查,太湖河道入湖口也安装了智能监控,实施全天候管理。”沈学军说。

湖州市农业农村局行政执法队队员正在巡查。湖州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据了解,自2020年太湖禁捕退捕工作启动以来,湖州市农业农村局与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持续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打击禁捕水域非法捕捞、收购、加工、销售、利用渔获物等行为,取缔涉渔“三无”船舶。据统计,截至目前,该市累计查处太湖涉渔刑事案件11起,清理“太湖”“野生”等敏感广告1610条,下架网络非法交易信息6条,立案查处销售太湖鱼等案件3起。

“在推进太湖流域禁捕退捕工作时,我们还发现,通太河道尚有一定数量的摩托艇,存在入湖违法捕捞的隐患。”沈学军说。对此,湖州市开展了大钱港、长兜港、小梅港等通太河道快艇清理和岸线整治工作,按照退捕渔船拆解标准和程序,安排专项资金,回收拆解摩托艇129艘。

滨湖街道大钱港整治前后对比。湖州市南太湖新区滨湖街道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小梅村渔船曾经的聚集地,长兜港的各类船只和渔具也都进行了集中处理,成效显著。

“以前船停在这,船档里发臭、发黄,环境很差。现在经过整治,水质变好了很多,湖水十分清澈。现在散步经过这里,有时还能看到跃出水面的鱼儿。放在以前,这是不可能看到的画面。”南太湖新区滨湖街道小梅村原党支部书记沈伯冬说。

小梅村共有渔民1218人。2007年12月,为改变原太湖度假区渔民水上居住的状况,提高渔民的生活质量,湖州市启动了“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小梅村共安置渔民158户693人,安置面积达29750平方米。

滨湖街道渔民上岸安置小区。湖州市南太湖新区滨湖街道供图

除了打击违法行为外,湖州市还高度重视退捕渔民的生活、工作问题,对退捕渔民进行资金补偿,将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全部纳入基本生活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

近日,在南太湖新区滨湖街道梅东花园B区入口处,电梯安装工作正在紧张进行。“这3台电梯装完之后,也标志着整个梅东花园B区加装电梯工作全部完成,我们的居民将享受到乘电梯的便利。”小梅村党支部书记姚志华说。

梅东花园B区是滨湖街道渔民上岸安置小区,安置人员绝大多数为原小梅村渔民,小区共有700多户居民,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有300余人。因当初小区建造为多层楼宇,未规划安装电梯,一级级台阶也成为老人们日常出行的难题。

梅东花园B区加装电梯工作全部完成。湖州市南太湖新区滨湖街道供图

“安置在这里的渔民多数年龄较大,退捕后再找工作对他们来说比较困难,因此在鼓励他们就业之前,先要让他们的养老有所保障。”小梅村党支部书记姚志华表示,2020年12月全村已实现转产转业,退出太湖捕捞。其中,拆解渔船224艘,船只补偿3398万元。

“严格落实禁捕退捕工作,目的是恢复太湖流域的渔业资源,让南太湖之滨的水生态环境持续得到改善。”湖州市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管理站站长钱仕强说,自禁捕退捕工作开展以来,湖州市多次进行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已累计增殖放流鲢鳙鱼、黄尾蜜鲴等各类鱼苗2500余万尾,持续加强太湖流域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同时,湖州还聚合各方力量,开展水生生物资源监测工作,进一步掌握重要水域渔业资源的种群结构、资源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湖州南太湖新区管理委员会社会发展局供图

“我们还启动了对翘嘴鲌等产粘性卵鱼类产卵生境的修复工程,旨在促进水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恢复。”钱仕强表示,多措并举下,太湖流域禁捕退捕工作成效初显。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调查显示,目前,西苕溪等通太河道的水生态相比之前已有了明显好转,太湖流域食物链顶层的肉食性鱼类种群如翘嘴鲌、蒙古鲌、鳜鱼、鳡鱼等正逐步恢复。

渔民上岸 从“打渔工”变“护水员”

保护太湖水环境,曾经的渔民也出了份力。

张新海的家在湖州市长兴县太湖街道新塘村,距离县城10公里,是太湖边上一颗璀璨的明珠。2020年10月1日,张新海和其他太湖渔民一起退捕上岸。

出生在渔船上,大半辈子都在水上度过。离了船,上了岸,靠啥吃饭?

为了丰富渔民转产的方式,太湖街道推出了“太湖蓝藻打捞工”的公益性职位,该职位因更贴近渔民技能特长而广受欢迎。目前太湖街道就有19位退捕渔民从事这一职业,张新海就是其中一位。

“在家门口上班,还是和水打交道,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固定工资收入。”对于这份新工作,张新海很满意。

“太湖护水队”每天对太湖湖面的水葫芦、蓝藻等进行清理。湖州市长兴县太湖街道供图

李金方曾是湖州市长兴县太湖街道新塘莫鸭港自然村的渔民。自太湖实行全面禁捕退捕以来,他和大多数渔民一样交船上了岸。当别人考虑着去哪儿打工时,他毅然加入了新塘村护水队,完成了从“捕鱼”到“护水”的蜕变。

在李金方的记忆里,家里祖祖辈辈都以捕鱼为生,但是近几年,太湖水质越来越差,捕捞的大鱼越来越少了,有些鱼还带着泥腥味,渔市交易的收入也明显不如以前。

“禁捕退捕两年来,每天傍晚,我都会在滨湖大道上跑步,有时也会请朋友来湖边休闲农家乐,这两年最大的感受是,水质变好了,鱼虾种类又多了起来!”李金方说,前几天他在开船下水打捞水草时,发现湖里的鱼个头比过去大了,好久没见到的鳗鱼、黄颡鱼等也偶尔出现。

渔民上岸,完成了从“捕鱼”到“护水”的蜕变。湖州市长兴县太湖街道供图

2020年10月1日起,太湖全面退捕禁捕。自那时起,长兴县太湖街道农业农村办就联合生态文明办启动渔民转产安置工作,出台了退捕补偿、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公益性岗位安置等一系列帮扶政策。

上世纪八十年代,拥有各类蔬菜大棚的新塘村就是浙北蔬菜基地。随着渔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了“水上漂”的生活,种植基地慢慢荒芜。太湖退捕之后,蔬菜大棚又回到村民的视野中。原本浩浩荡荡的晒鱼场又改造成为蔬菜基地,根据渔民的需求,政府还提供了蔬菜种植、河虾大闸蟹养殖等方面的培训。

过去两年,长兴县共有1658名渔民和相关从业人员“弃船上岸”,告别了多年捕鱼贩鱼生活。现在的新塘村,很多渔民还加入了种养殖队伍里。村里的1000多亩大棚蔬菜,超过一半都是转产渔民在种植,采收季节,每天能为长三角地区供应12000多斤优质蔬菜。

转产渔民正在种植蔬菜。湖州市长兴县太湖街道供图

据统计,太湖街道从事太湖捕鱼产业相关的1000余名渔民中,超过80%已实现再就业或创业。还有一些渔民,看到村里的大棚蔬菜发展起来了,便做起了蔬菜贩卖,有的还开起了农家乐。

村民莫伟昌的农家乐,在当地已小有名气。“现在差不多每天七八桌,晚上营业到9点钟左右。这样一个月下来大概15至20万,一年大概有一两百万毛收入。”莫伟昌说。

此外,为了治理入湖水质,太湖街道还联合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从企业入手,搬离、关闭沿岸企业,并要求沿太湖所有企业污水进行纳管规范处理。针对周边农业种植,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严格控制农药、化肥尤其是氮肥以及农膜的超量使用。

这两年,太湖水质明显好了很多,村民们喜欢在湖边散步。夏天空气中不再有臭味,消失很久的甲鱼、鳗鱼等开始回归,很多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水鸟也飞到太湖边繁衍栖息。

外地游客的感受则更为直观。“我是从杭州过来的,到这边看看风景,感觉很不错。之前来过这边,这几年的变化真的很大。”来自杭州的游客王女士说,以前夏秋季节,根本不能到太湖边来,湖风吹来的全是怪味,“现在怪味没了,沿湖景观设施也都建起来了,还有沿湖绿道供人们步行。”

这条环太湖黄金湖岸线上,还建成了太湖博物馆、太湖龙之梦、太湖风情街、太湖古木馆等高端旅游休闲项目,这里成为太湖湖畔的新风景。

湖州市长兴县太湖边水清岸绿美若画卷。谭云俸摄

“过去‘秋季大捕’,一个月内,至少有1.5万人来到村里,有做水产批发的,也有品尝湖鲜的,车辆从村口排到村外,能排500多米。”新塘村党委书记汤勇军说,退捕后,渔市无鱼可卖,村子如何转型发展成为新课题。

太湖街道农业农村办主任周幼春表示,接下来将与太湖渔业管理部门积极对接,通过对鲢鳙等滤食性鱼类的放流和对一年生鱼类的捕捞,有效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更好地恢复水域生态环境。

“我们将继续组织再就业培训,依托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辖区企业多的优势,发动企业优先雇佣退捕渔民,让退捕渔民由‘打渔’变‘打工’,共享太湖渔业资源保护成果。”太湖街道党工委委员沈振兴表示,他们还将与有关科室联合,沿太湖沉渎港、彭城、新塘3个渔村,发展与渔业相关的文化教育、旅游观光项目,促进传统渔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重塑富裕、和谐、稳定的优美乡村水域生态环境,助力渔村振兴。

如今,拥有10公里太湖岸线的南太湖新区,正在打造水清岸美、蓝绿空间错落有致的现代滨湖城市。走进经过整治改造的长田漾湿地公园,绿意盎然,风光秀丽。湖面上,荷叶飘飘,白鹭翩跹;水面下,绿草悠悠,鱼翔浅底。

经过整治改造的长田漾湿地公园绿意盎然。蒋仕斌摄

天气晴朗的时候,不少市民会去湖边散步、写生。“过去,这里是渔港,停了上千条船……”他们一边回忆,一边跟孩子们讲述着太湖的变迁。“我们的生活与太湖息息相关。只有太湖美,我们的日子才会更美。”

关键词: 万顷碧波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