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速递!广州打造“国际街区” 要从提升国际意识开始


【资料图】

□戚耀琪

近年来,广州以高水平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助推国际化转型。“十四五”期间,广州将选定10个至15个街区进行国际化街区试点,着眼将国际化街区打造成国际交往中心的重要支点。

据介绍,所谓国际化街区,是指具有国际化水准的城市公共空间,是不同国籍的人们聚居或工作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从民间理解来看,基本上是有明显外国人比重且管理条件良好的,适合生意和生活的,就接近试点要求了。

诸如二沙岛打生态牌,沙面打历史牌,猎德打都市牌,黄埔龙湖打外企牌,番禺祈福打居住牌,这些社区的海外基础与交往轨迹已经比较稳定。从现实主义出发,可以因区施策,因势利导地加以推进。

如果真的要让外籍人士在广州有宜居宜商的体验感和归属感,不但自己驻留,还能吸引外国友人加入,产生更多的群居效应,目前的发展程度依然是有待提升的。所以广州市才要重点打造,且这个打造不是运动式、短期式的形象工程,是需要更多地对症下药乃至自我革新的眼光和勇气。

从看得见的入手,基础之一就是多语种问题。当前各区各路各站的路牌、名号,有的用拼音,有的用英文,更多的是完全连字母都没有,以至于没法拼读交流。不懂中文的外籍人士只能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下活动,这必然制约了流动性和效率性。更进一步的,大部分市民接触到的网页、街道通知、政府公告也多是没有外语备注的,这种交流障碍也会影响外国人的生活体验。

基础之二,就是教育问题,外国人要实现家庭安居,就要解决孩子的读书与管教问题,广州计划在2025年前,在全市培育和建成不少于50所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这个计划能不能刚性达成,在分布上能不能优先解决最急需的社区,效果如何也是有待检验的。

很多有一定条件的街区都在积极地申报,因为这种申报能得到财政方面的资助,也能给自己的区域名片增加光泽度。但申报只是开始,是不是能真正从外国人的物质、精神、规则出发,从商业与居住的刚需入手解决难题,才是考验基层机制的能动性的重要指标。

有的街区打造灯光工程,可能只能用来观光,其实和服务普通市民无异。有的街区打造公共环境,但有可能外国人都在小区和企业里,和外界关联度不大。所以效果好不好,不是看汇报,而要服务对象来作答和检验。尤其是深层次的服务机制与应答效率如何才是关键。就此而言,对各区既是压力,也是提升服务效能的动力。

长远而言,整个大广州要真正成为“国际交往中心”,需要从市级层面来推进与国际游戏规则与交往规则的完全对接。广州作为对外开放的重镇,已经有悠久的历史基础,且因为市场经济与对外贸易的成熟度,获得了国外的青睐。要让外国人不但愿意和广州做生意,更想在广州住下来,享受生活还发光发热,那么城市的国际意识、法治意识和服务水平也是亟待优化的。学会从国际价值观与思维考虑每一项政策、每一种管理、每一个发布,或能获得更多国际群体的认同与肯定。

关键词: 国际街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