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明行为条例修正案草案近日公开征求意见,新增“患传染病须采取措施防止传染他人”这一规定。北京也拟立法,将“咳嗽掩口鼻、戴口罩”“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等内容纳入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相关人士表示,通过立法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约束,对文明行为的促进具有引导意义,但徒法不足以自行,条例的落地还需要执法与监管机制的细化。
“患有传染性疾病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传染他人”……4月2日,《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条例修正案(草案)》在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网站公开征求意见。该条例修正案草案中规定,流感患者要戴口罩,肠道等传染疾病患者要用公筷或分餐等。
近年来,全国多地陆续出台文明行为规范条例,用法治向不文明行为说“不”。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北京还拟将疫情防控相关要求加入条例中。3月26日,北京对《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提交二审,将“患流感戴口罩”等写入法条,引发关注。
“通过立法的方式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约束,能够引导公众摒弃不文明行为,是值得肯定与鼓励的。”深圳市人大代表陈春生认为,不过,文明条例对于文明行为与不文明行为内容的规定,要广泛听取市民意见;同时对不文明行为的执法与监管机制也要细化,否则条例就难以落实。
文明行为纳入法治轨道
步行通过公共道路时遵守交通规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快速通过;其他乘客使用优先座位未给行动不便利的乘客让座的,司乘人员应当进行劝告……3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对市民文明行为做了14条共78项相关规定。
对于中小学学生在教学区域进行非教学用途电子游戏活动,《条例》明确,学生在教学区域进行非教学用途电子游戏活动的,学校可以代为保管手机、平板电脑等相关电子设备。
值得一提的是,结合此次疫情防控工作的经验,深圳进一步充实《条例》条款,规定患有传染性疾病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传染他人;同时3月31日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条例》提出,拒绝伤害、捕捉、猎杀、买卖和食用野生动物,拒绝买卖、使用非法野生动物制品。
记者注意到,在《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二审稿中,也增加了与疫情防控相关的文明行为要求。其中包括“在公共场所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患有流行性感冒等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时佩戴口罩”“用餐实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等内容。
此外,3月8日,江苏省泰州市地方标准《公勺公筷使用规范》正式发布实施。这也是全国首个用以规范公勺公筷使用行为的条例。
“《条例》的出台,有利于倡导讲文明的健康生活方式,引导公众摒弃不文明行为,是值得肯定的。”陈春生告诉《工人日报》记者,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提升法治建设水平很重要,而将文明行为促进纳入法治化轨道,正是法治城市示范的实践。
“道德法治化”引发公众争议
“法律是让人不敢做坏事,道德是让人不想做坏事。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可能都以法律来规范,法律只是道德的底线。”深圳市民张毛毛认为,不文明行为,最终是要靠大部分人的素质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来实现,而不能一味通过法治手段。
记者了解到,各地将文明行为促进纳入法治化轨道,引发了争议。5月1日将施行的深圳禁食狗肉的规定更是上了热搜。支持者认为,“禁食狗肉象征的不仅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更是一个国家人口素养的体现。”反对者则认为“不能一方说狗不能吃,另一方就要被迫接受,每个人应该具有选择的自由。”
深圳此次将“患有传染性疾病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传染他人”入法,也同样引发了讨论。
有网友认为,“有立法态度是好的,就看执行力度了。”也有网友表示,“得了流感,是不是需要戴口罩,这得看是什么类型流感了,如果是属于恶性的,那就一定是为自己、为他人戴个口罩好。如果传染性不太强,给人造成的并发症不太严重,这口罩戴不戴还是给他点选择权吧。”还有网友呼吁“先要管住随地吐痰”。
“文明城市需要大家共建,因此,关于文明行为条例的内容,应该多听取市民的意见,不断优化。”陈春生说。
记者了解到,《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条例》在实践中广开言路,发动市民来为自己的城市文明立法。深圳市人大常委会针对“何种不文明行为应进行处罚”“不文明行为违法应如何处罚”以及“对不文明行为执法权”等与市民息息相关的问题进行了3轮民意调查,并举行了4轮论证会。
避免落实难还需执法监管跟上
关于“文明行为促进”是否该纳入法治化轨道,陈春生持支持态度。在他看来,“文明行为促进”需要公众不断提升各方面的认知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分为自觉性和不自觉性。
“自觉促进文明行为是指市民在看到相关条例条款后,能够明确哪些行为是文明的,哪些行为是不文明的,平时更注意自身行为,并能够慢慢改掉不文明习惯。”陈春生说,“不自觉促进文明行为是指通过发挥相关条例的约束作用,对不文明行为进行教育、警示与处罚。”
近年来,各地陆续制定了不少文明行为规范条例,但这些条例往往只停留在条例层面,许多不文明行为仍然存在。对此,陈春生认为,明确执法与监管部门很重要,只有规定了具体管理部门,条例才能落到实处,起到约束不文明行为的作用。
记者了解到,《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条例》关于法律责任方面明确,属于重点治理的不文明行为同时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执法机关可以根据违法行为不良影响严重程度要求违法行为人向有关当事人道歉,或者向公众公开道歉。对拒不道歉,且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执法机关可以将该违法行为视频资料在有关媒体或者场所播放,直至违法行为人依照前款规定道歉。
“各地出台文明条例,更多的是起到宣示和倡导作用,关于承担法律责任的处罚措施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广东耀文律师事务所律师张爱东认为,以公开播放违法视频这一处理方式为例,将这种公开播放方式上升为行政机关对违法行为的处理方式,可能会对当事人形成超出正常范围的舆论压力,不利于矛盾的解决。
“当然,不能因一点瑕疵而否定该条例对公众文明行为促进的引导意义。道德的形成需要教育和引导,该条例有利于市民的道德树立,道德义务与法律义务本身就存在一定的转化现象。”张爱东说。
刘友婷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最近更新
- 市政协委员建议推动出台《重庆市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高质量集聚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2-01-15
- 喷洒消毒剂2.9吨!鹤壁鹤山区对城区公共场所集中消杀2022-01-15
- 大庆两会看检察 | 漫看大庆检察“高光”时刻(一)2022-01-15
- @所有焦作人 坐火车不用再带身份证了2022-01-15
- 从警前VS从警后,一同追忆那段“芳华”!2022-01-15
- 速看!福州这个路段出行有变2022-01-15
- 【长三角日报】绍兴原市委书记马卫光,任杭州市政协党组书记2022-01-15
- 西安市新城区发布关于在外人员返乡有关事项的通告2022-01-15
- 大幅提速!长春中院首次适用二审民事案件独任制审判2022-01-15
- 天津津南检察:“既要抓好防疫,也要办好案件”2022-01-15
- 豫警文苑丨黑夜卡口,藏着最深的爱和最亮的光2022-01-15
- 全省法院实现诉讼费缴退费“线上办” 传统线下缴退费功能为何仍保留?2022-01-15
- 受疫情影响西安部分区县蔬菜滞销,亟需各方助力解决2022-01-15
- 恩施州6个重大交通运输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32亿元2022-01-15
- 【15号用】3岗招聘若干人!45岁以下可报!五险一金+包食宿!2022-01-15
- 国际科技合作助推湖南优势领域提升国际竞争力2022-01-15
- 延安城区新增车位3100个 有效破解停车难2022-01-15
- 鸿星尔克入选2021年“诚信之星”!2022-01-15
- 菏泽农商行新兴支行开展包片行政村信贷产品推介活动2022-01-15
- 巩义市:党员“双报到”进社区 为民服务“不打烊”2022-01-15
- 广东珠海1月15日新报告1例本土确诊病例2022-01-15
- 大降价!阜阳即将启动2022-01-15
- 北京专报丨国家卫健委:天津疫情仍在持续发展,西安疫情进入收尾阶段2022-01-15
- 陕西对符合解除隔离条件人员 落实后续7天居家健康监测措施2022-01-15
- 信阳消防联合多部门 开展应急实战演练2022-01-15
- 城西区:“红色存折”让社区志愿服务更有温度2022-01-15
- 乘动车忘带身份证 可开电子证明2022-01-15
- 陕西组建2400人的省级医疗团队 支援本土确诊病例救治工作2022-01-15
- “德尔塔”与“奥密克戎”,救治有何不同?2022-01-15
- 手拉手共成长 长沙清水塘北辰小学孩子“牵手”湘西娃202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