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特殊的“B超”检查

清理铁锈,涂上耦合剂,打开探测仪,来回探测,观察波段,诊断病灶……这是一次特殊的“B超”检查,“体检”的对象是铁路钢轨,而为轨道把脉的“医生”则是探伤员。“我们工作中不能存在着任何的马虎大意,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异常,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都可能造成漏检引发事故。”说这话的人是银川工务段探伤员黄涛,16年的工作生涯中未出现过一次错检漏判。

眼到“病”现,零失误率

在铁路,探伤工肩负着检查钢轨损伤的重任,给轨道“听诊把脉”,守护着每一趟列车的平安出行。从事探伤工作的16年来,黄涛共发现各类伤损钢轨2600余根,重伤钢轨200多根,重伤焊缝30多处。

“我们探伤员的工作就像是B超医生给病人做检查。”黄涛告诉记者。用同样的仪器给同一个患者做检查,不同的医生可能会诊断出不一样的结果,靠的就是专业技术和经验。

“这个波形不对,你看这是实体波,拉回来再测一次。”对于同事们而言,黄涛的眼睛比仪器更精准,往往仪器还未显示异常,黄涛就看出了其中端倪,拉着重达70斤的仪器原路返回复查。

“结果还真是有问题,仪器都没有探测出来,他是怎么凭肉眼看出来的呢,我们真是从心底里佩服。”黄涛的同事感叹。

业精于勤,十年铸剑

在旁人看来,黄涛这般眼到“病”现的技术是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练就的。

黄涛的师傅胡高云说,自己的这位徒弟是个不折不扣的“书虫”。在黄涛的宿舍里,从书桌一直到床上,各类业务书籍摆得满满当当,随手翻开一本,上面都是密密麻麻的笔记,边缘处因反复翻阅已留有磨损痕迹。

工作中,黄涛不放过探伤作业中的任何一处细节,仔细比对研究每一处伤损波段,并总结出焊缝探伤作业“七字诀”,帮助全车间提高了30%的伤损检出率。

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刻苦钻研中,黄涛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在2013年的全路工务系统探伤工职业技能竞赛中崭露头角,成为全路有名的探伤专家。

匠心传承,桃李盛开

近年来,探伤工作的作业工具也在不断改进,从第一代的探伤锤到第二代的超声波探伤仪,再到新上线的机械化双轨探伤仪,近40年的手工探伤作业逐步向机械化转变。

为了追赶铁路事业的发展,也为了将一代代的经验与技术保留与传承下去,2013年黄涛成立探伤工作室,言传身教,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先后制定出铁轨外部轮廓机械伤损的判定标准、铁轨探伤标准化检查路径图等13项作业标准;培训职工1600人次,培养出高级技师、技师8名。

学员中“90后”青年员工孙阳阳是他的得意门生。2015年9月,工作仅三年的孙阳阳便荣获了全路探伤技术比武第一名。2017年10月,作为全局唯一一名青年职工代表,孙阳阳赴俄罗斯参加第19届国际大学生和青年节铁路主题活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黄涛这样评价自己的徒弟。

“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了,也算是对铁路运输安全贡献了一份力量。”因着这样一份坚定,守着这样一份初心,黄涛的脚步不曾停下。每天推着探伤仪器徒步检查近十公里,16个寒冬酷暑,黄涛始终坚守在工作第一线,在蜿蜒的铁道线上丈量出35500公里的距离,接近绕地球一周,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被刷新着……(吴咏玲)

关键词: “B超”检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