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核心阅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关键,新型职业农民是其中一支重要力量。目前,这些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正在全国各地挥洒汗水,用知识和技能带动更多村民共奔致富路。他们有的创新经营模式带动村民一起富,有的发展新的种植技术惠及贫困户,有的找准新方向在荒滩上种出了绿色农产品,为乡村振兴带来新动能。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人。据统计,目前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体规模超过1500万人,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人才振兴的亮点。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加速涌现,规模初显,“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有了更有力的人才支撑。
返乡创业,规模经营
专业农场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开山屯镇船口村,一提到玄熙楠,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这个85后年轻人,既是乡亲们眼中的“能人”,也是他们心中的“领头人”。
2014年,在外创业有成的玄熙楠回到船口村时,发现村里的青壮年多数出去打工,农民的种植方式还比较落后,多数村民收入微薄。几经考虑后,玄熙楠决心回村里再创业。
2015年,玄熙楠利用在外打拼积累的资金及申请的贷款共175万元,承包了村里的67公顷土地,购买了自走式玉米收割机、免耕播种机等农机具,创建了熙楠玉米种植专业农场。
然而这第二次创业,远没有第一次来得那么顺利。创业初期,玄熙楠遇到了各种问题:玉米种子选择不当、技术不熟练、病虫害得不到有效防治……结果是产量下降。“这年轻人怕是在外面待久了,根本不懂庄稼事儿了吧!”乡亲们的质疑声蜂拥而至,就连父母也不能理解他为什么放着已初具规模的事业不干,偏要回到村里创业。
“年轻人就该坚持自己的梦想,既然选择了,就要咬着牙干下去!”玄熙楠顶住压力,总结教训。对于自己农业技术方面的欠缺,他除了走到田里为玉米打药、施肥、除虫,余下来的时间就到网络上、书本中学习查阅相关品种选择、种植、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每天坚持写读书笔记,不懂的就请教种植大户,咨询推广站的技术员。为了打开市场,他还通过网络、微信等平台多渠道解决销路问题。
努力没有白费,第二年,农场就创造了销售额130万元、纯收入60多万元的骄人“战果”。
致富不忘众乡亲。玄熙楠主动把村里很多困难户招入到了专业农场,让他们以土地入股,还免费为他们提供农机。在玄熙楠的示范带动下,更多村民也开始发展规模经营,并希望加入他成立的专业农场。目前,玄熙楠经营的专业农场面积达到215公顷,拥有各类农业机械8台套,年产玉米240吨、水稻120吨,年收入300多万元,成功带动周边50多户村民增收。
2016年村委会换届选举,玄熙楠以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要让农民手中的土地价值实现最大化,让乡亲们的腰包再鼓一点,生活再富一点!”玄熙楠说。
绿色农业,科学种植
延伸产业链惠及贫困户
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石马镇的五阳湖畔,花迹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园区里一派繁忙。在67亩地的园区内,9个大棚依次排开,除了一个大棚作为机动棚种植小西红柿等水果外,其他8个棚都是葡萄棚。不同于传统葡萄长在地里,这里的葡萄长在控根器里。
“这些葡萄都是绿色有机食品,市场非常好。”花迹农业总经理光蕊说。
今年30多岁的光蕊,从小生活在城市,是南京理工大学高材生。看准了绿色有机农业的前景,打拼多年一直寻找突破的光蕊找到了人生新的方向,她决定放弃安逸生活,选择成为一位新型职业农民。
“这是2016年我们与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合作的根域控制种植技术,填补了山东省果树种植的技术空白,这种技术节水节肥、防涝、防土壤板结,而且美观,适合发展采摘游。”光蕊言语里充满自豪。大棚内全部采用保温被、卷帘机、水肥一体化灌溉、控温炉等先进设施,并采用物理防虫法。
这样与众不同的种植模式,也让附近村庄的农民惊讶不已。石马镇桥东村村民李玉珍就是其中一位,他年轻时曾担任生产队队长,带领农民种的是西红柿。
“那时候都是大水漫灌,现在是水肥一体化,用的都是有机肥、水溶肥;那时候都是露天种植,只能根据季节生长,现在通过控温可以改变西红柿的生长周期;那时候西红柿长病没有别的办法就得打药,现在坚决不用农药,全是物理防虫……”李玉珍笑着说,这些创业青年了不起,他们的种地法子和老法子的不同能说上一天一宿。
在科学种植的指引下,光蕊的葡萄田园还延伸产业链,培育起了白星花金龟,这种虫子能消化大量的玉米秸秆,成虫后又可成为药材,既延伸了花迹农业的产业链,又是一个扶贫项目,无法外出的贫困户可免费领种虫回家养殖,长大后光蕊全部回收。
光蕊获评博山区“十佳新农人”称号。博山区委书记刘忠远说,深入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有坚强的人才支撑,近年来市、区都相继出台了引进人才新措施,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实行“零门槛”落户,对其创业载体给予租金补贴和提供团队创业场所。
调整结构,引入新品
大荒地村没有了荒地
在云南昆明东川区小江河畔的大荒地村,有一片多达几百亩地的火龙果园。很难想象,就在几年前,这片区域因为气候干旱,还一直是无人打理的泥石流荒滩地。这片果园的主人徐庆,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作“小龙女”。
2013年,怀揣着美好向往,这个年轻的姑娘辞职来到东川区的荒滩,将这里作为实现自己田园梦想的“试验田”。
创业伊始,徐庆多方学习,为农业种植进行知识储备。为了取经,徐庆赴广东、广西等多地调研。在仔细分析研判后,红心火龙果成为徐庆的首选。“甜度高、水分足、营养价值高,昆明还没有这项产业,种植成功的话,在当地就会很受欢迎。”徐庆说。
看准了红心火龙果的市场价值和东川特有的地理气候条件,徐庆从村民手中流转了110亩土地用于种植。2014年5月,第一批火龙果就成功挂果。尝到甜头的徐庆在2015年又承包了400亩荒滩准备开发种植火龙果,目前改造完成200亩,都已经种上了果苗。
“这些都是没有打过农药的,我想把更健康的火龙果送到消费者手中。”对于种植理念,徐庆有自己的想法,“坚持绿色种植,通过研究火龙果生长习性,釆用物理防治方法严格控制植株病虫害发生。”
与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不同,徐庆火龙果基地中60%的产品是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销售的,20%供消费者进行果园采摘,20%用于加工成火龙果果酒。“电商平台极大地扩大了我们的市场,体验式的果园采摘伴随着越来越火的乡村游也逐渐成为我们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徐庆介绍,“多渠道的销售模式为我们将来扩大种植规模奠定了基础,发展加工延伸了农产品产业链,走出了打造品牌的第一步。”
因为火龙果非常适合在东川的半山区和河谷地区种植,这片种植基地的成功为当地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方向。
徐庆介绍,火龙果亩产2000公斤,按照现有的销售模式,每公斤售价为10元左右,亩收益两万元,纯收入能够达到8000元。村民们把土地统一出租,还在果园里打工挣钱,大荒地村没有了荒地,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果园村。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2017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报告》
本版制图:张丹峰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最近更新
- 市政协委员建议推动出台《重庆市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高质量集聚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2-01-15
- 喷洒消毒剂2.9吨!鹤壁鹤山区对城区公共场所集中消杀2022-01-15
- 大庆两会看检察 | 漫看大庆检察“高光”时刻(一)2022-01-15
- @所有焦作人 坐火车不用再带身份证了2022-01-15
- 从警前VS从警后,一同追忆那段“芳华”!2022-01-15
- 速看!福州这个路段出行有变2022-01-15
- 【长三角日报】绍兴原市委书记马卫光,任杭州市政协党组书记2022-01-15
- 西安市新城区发布关于在外人员返乡有关事项的通告2022-01-15
- 大幅提速!长春中院首次适用二审民事案件独任制审判2022-01-15
- 天津津南检察:“既要抓好防疫,也要办好案件”2022-01-15
- 豫警文苑丨黑夜卡口,藏着最深的爱和最亮的光2022-01-15
- 全省法院实现诉讼费缴退费“线上办” 传统线下缴退费功能为何仍保留?2022-01-15
- 受疫情影响西安部分区县蔬菜滞销,亟需各方助力解决2022-01-15
- 恩施州6个重大交通运输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32亿元2022-01-15
- 【15号用】3岗招聘若干人!45岁以下可报!五险一金+包食宿!2022-01-15
- 国际科技合作助推湖南优势领域提升国际竞争力2022-01-15
- 延安城区新增车位3100个 有效破解停车难2022-01-15
- 鸿星尔克入选2021年“诚信之星”!2022-01-15
- 菏泽农商行新兴支行开展包片行政村信贷产品推介活动2022-01-15
- 巩义市:党员“双报到”进社区 为民服务“不打烊”2022-01-15
- 广东珠海1月15日新报告1例本土确诊病例2022-01-15
- 大降价!阜阳即将启动2022-01-15
- 北京专报丨国家卫健委:天津疫情仍在持续发展,西安疫情进入收尾阶段2022-01-15
- 陕西对符合解除隔离条件人员 落实后续7天居家健康监测措施2022-01-15
- 信阳消防联合多部门 开展应急实战演练2022-01-15
- 城西区:“红色存折”让社区志愿服务更有温度2022-01-15
- 乘动车忘带身份证 可开电子证明2022-01-15
- 陕西组建2400人的省级医疗团队 支援本土确诊病例救治工作2022-01-15
- “德尔塔”与“奥密克戎”,救治有何不同?2022-01-15
- 手拉手共成长 长沙清水塘北辰小学孩子“牵手”湘西娃202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