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是增加人民币在国际领域上的应用场景

“新能源是一场革命,其重要性与IT革命旗鼓相当。”8月12日,长江商学院会计与金融学教授、副院长刘劲在第十二届长江青投论坛上表示,全球气候问题正在掀起一场碳中和以及新能源的革命,其规模和重要性不亚于人类社会经历几十年的IT革命。中国目前在新能源领域的产业发展和技术发展方面处于全球领先位置,减碳可帮助中国在能源、汽车等领域做到弯道超车,实现产业竞争力上的跨越。

当前全球日益频发的极端天气已经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解决环境问题已刻不容缓,近期备受关注的双碳战略正是缓解气候问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也是一场正在进行中的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金融服务业在经济碳减排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其它行业影响广泛且深远。”7月27日,波士顿咨询公司(BCG)与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共同撰写的报告《企业碳中和路径图——落实巴黎协定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之路》显示,尽管金融业的排放强度相对较小,但所管理的资本对各行各业都至关重要。金融机构的融资机制可以对全球碳中和转型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可提供针对可再生能源项目、能源效率提升计划等碳减排项目的资助,并对不符合排放标准或《巴黎协定》碳中和目标的项目实行融资限制。

中国产业机遇

中、美两国是全球超级能耗大国,能源消费总量分居全球第一、二位。2017年中、美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占世界40%(中国23%,美国17%);两国人口占世界23%(中国18.8%,美国4.4%)。但中国人均能源使用只有美国的四分之一,日本、韩国的一半。

“为什么大家不愿意减碳?”刘劲称,人类的经济发展与能源的利用紧密相关的,两者相关系数是90%,也就是说居民如果要过更富裕、更好的生活的话,消耗能源一定是更多的,如果能源用得更少的话,生活一定会更差。因此,从经济的角度上讲,所有国家都不愿意减排;从历史的角度上看,虽然中国目前在全球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但空气中大部分的二氧化碳来自发达国家。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发布的《社会责任投资的实践与前景——从边缘到主流》显示,如果我国的碳排放量在2030年达到峰值100亿吨,距离2060年碳中和目标仅剩下30年的时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预计从现在起需要每年投资 3.75万亿至7.5万亿元。

“为什么中国非常支持控碳,加入巴黎协议等?”刘劲表示,除安全问题、经济发展问题外,中国在新兴绿色经济技术(如电池、太阳能光伏和电动汽车)方面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可以在新能源领域建立起全球优势。

当前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并“不安全”,能源进口总量占比为18.3%,其中油气资源禀赋不足, 对外依存度高。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为73.3%,且在逐年增加;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为42.6%,长期看有上升趋势。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对油气资源的过度依赖。近年来新能源产业市场规模逐年上升,预计2021年将达到10399亿元;国际能源署(IEA)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能源投资将达到2.4万亿,为世界最高;可再生产业的就业创造率是传统能源产业的1.5-3倍,预计到2030年低碳领域的就业人数可达到6300万。

绿色金融

“传统企业如果不把生态文明作为主要推动方向的话,再融资就非常难,而且越来越贵。所以这个对企业市场的压力和对传统企业压力非常大,怎么办呢?传统企业必须采取更极端措施和更大的投入,规划怎么样加快能源转型又要采取更多的技术,把存量碳尽快的减下来。”长江商学院大型企业治理与创新管理实践教授、前中国石化董事长、前中国海油总经理傅成玉强调,碳中和共识下,金融投资要紧紧盯住技术。“一是能源结构调整中的新技术,包括清洁能源技术、储能技术、节能降耗减污降碳技术以及碳捕集和利用技术;二是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技术。如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技术,电池技术等;三是碳资产的开发,以及碳金融、碳交易等。”

6月11日,银保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周亮在“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加快发展绿色金融”推进会上表示,截至2020年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11.59万亿元,规模居世界首位,资产质量整体良好。绿色信贷环境效益逐步显现,每年可支持节约标准煤超过3.2亿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超过7.3亿吨。绿色保险保障功能不断提升,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已覆盖重金属、石化、医药废弃物等20余个高环境风险行业。

7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1北京峰会上表示,碳市场本质上是金融市场,负责进行资金期限转换和风险管理。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会在具有中国特色绿色金融发展道路上持续探索,既重视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也要注意培育自下而上的市场主体、自觉意识。一是政策措施与机制建设多措并举,培育ESG投资人。二是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推动与国际标准对接。三是完善信息披露要求,强化市场约束机制。四是加强市场生态建设,发挥好中间机构的桥梁作用。

8月9日,央行发布《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创金融、供应链金融等融合发展,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实现金融与科技、产业良性循环。并完善碳中和金融债管理制度,推动碳中和金融债从严规范发展。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信贷规模,推动“两高”项目绿色转型升级。

能源变迁背后

“自2012年以来,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超过非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刘劲称,在全球范围内,由于技术迭代、规模经济、激烈的竞争和积累的开发经验导致可再生能源的度电成本急剧下降。正因如此,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已经成为新增发电厂中成本最低的一个选项。2019年已有72%的新增发电装机量选择了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

“历史上每一次能源变迁都会带来货币国际化的深刻变化,比如,煤炭之于英镑,石油之于美元。”7月24日,IMI学术委员、交通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刘珺在“2021国际货币论坛”上表示,下一步,新能源有可能会有效的推动其他的国际货币革新和发展,人民币会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一个亮眼的角色。能源的转型,ESG已经是下一步整个经济转型的起点,它不仅是新的产业的出现,也包括传统产业的改造。因此,人民币作为金融服务的载体以及支付结算的工具,肯定要有机嵌入。ESG下一步肯定会成为全球投资的主流,中国在发展ESG的时候还存在融资角度考虑多、投资角度考虑少的现象。而从全球看,现在全球近40%的投资基本上都有ESG的内容,它的总量已经占到了40%,这个比例已经不小。

刘珺分析指出,经济全球化的上半场,贸易是表征综合国力的关键变量,下半场科技则成为综合国力的主要表征变量。2020年中国的GDP总量在全球占比接近17%,进出口贸易全球占比超过13%,但人民币在国际结算和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仅为2%左右,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数字时代中国的科技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比如,在全球TOP2500的企业研发投入占比中,中国的份额为13.14%,该数据约为美国的1/3。

人民币国际化是增加人民币在国际领域上的应用场景。有需求才有场景,场景同时也是应用,没有应用,就没有中介载体进一步跨境使用的可能性。“我认为ESG是未来整个世界经济全球化下半场的重要主题,是主旋律,谁也不能说ESG是可有可无的。我们一定要搭在这个主旋律上唱咱们的戏,才能创作出更多符合全人类文明发展的场景,才能在这些场景中间更多的使用人民币。”刘珺称,7月16日全国成立的碳交易市场,逾2000家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占到我国碳排放的40%,这规模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交易市场,如果把货币嵌入进去,作为整个碳交易市场、碳金融的有效支付结算载体,其全球范围的使用空间巨大。(胡群)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