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双循环”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020年5月14日,中国经济“双循环”首次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尤其是“内循环为主”,绝非多数人理解的应对美国打压的权宜之计,而是在疫情冲击和全球秩序变化下,整个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国策调整。

众所周知,当年“沿海发展战略”的成功,源于王建提出的“国际大循环”构想得到中央认可,中国才在1992年南方谈话后进行了中国发展沿海的国策调整,并通过改革开放加速融入世界。尤其是2000年加入WTO后,中国一跃从全球生产网络的边缘地带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实现了GDP世界第二的经济崛起。这得益于国际大循环为主导的外向型发展模式,却也因“两头在外,过度依赖投资与出口”而面临严重的国际收支失衡和外部压力。

到2006年,我国外贸依存度已高达64%,“大进大出”模式加重了国内产业基础薄弱、核心技术缺失等缺陷,就连国内也陷入生态恶化、地区差距扩大、产业升级瓶颈等恶性循环。因此,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从外销转内销到扩大内需、供给侧改革等,我国就已有所侧重地进行调整。一是将外贸依存度从最高64%降到2019年的31.8%,回到了1998年水平;二是将经常项目顺差占比GDP由2007年的9.9%降至2019年的不到1%,已降到国际公认的3%以内的均衡水平;三是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外需不行靠内需,早已成为现实操作。

毕竟,2019年前,中国的外向型发展模式就已“内忧外患”。外有全球经济陷入长期停滞的大环境,出口的扩大基本取决于低价优势,而非全球市场的蛋糕做大;内地人口红利减退、劳动成本上升,已然无法再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外资,获取国际竞争优势。到了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更是加重“内忧外患”,彻底打破了原有的国际大循环现状。百年一遇之大疫情,带来百年一遇之全球经济大衰退,尤其是美国经济的崩塌,或因“美元—美债”等推倒全球多米诺骨牌。

IMF预测称,2020年全球经济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于是,伴随疫情失控及疫情防控下的“封国”“封城”,全球经济联系出现罕见的紊乱与中断,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风雨飘摇,再加上美国“退群”上瘾,非理性贸易摩擦等,以致IMF忧心忡忡地把当前形势定义为“大封锁”。新冠疫情加速撕裂世界,让外部环境变得“更加不稳定不确定”,以致那些产业链不完善、依赖外需的国家备受煎熬,加速了传统以国际循环为主模式的终结。中国尤甚,因为美国将中国当作眼中钉,从科技打压到金融、军事等新“冷战”已全方位展开,以致中国周边关系紧张、对外开放遇挫、国际循环受冲击,不得不向内看。因此,中国此时提出“双循环”实为形势所逼,需要以内循环为主,内外双循环互促,应对外部环境恶化,更要稳定国内基本盘,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真正主动调结构促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迎来以内为主、安内促外、内外复式的国家战略新时代。

或许就连对华开打贸易战的美国都不曾料想,中国经济内部的韧性如此之强!中国人不仅劳动总量世界第一、劳动参与率世界第一,而且中国坐拥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在全球供应链里举足轻重,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再加上14亿人口超大内需市场、1亿多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掌握专业技能的人才,40多年的发展让中国构建了良好的供给体系和市场基础,是中国以内为主的最大底气。毕竟,相对于外部环境的“变”,不变的是国内基本盘的稳定,“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尤其在美国仍然深陷疫情失控与经济停滞的两难泥沼之时,中国第一个成功控制住疫情,且在疫情防控与经济复工间保持平衡,并让GDP转正,逐步成为全球的经济安全岛。

以此看,美国低估了中国的内在实力。因此,与其纠结于外部的不确定性,还不如“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因为从美、德、英等发达国家的路径看,它们无不经历过内循环占GDP80%以上、外循环占GDP20%以内的重要跃升期。照世界银行的说法,所有经济体都已嵌入全球产业链,故都存在内循环和外循环,只是重心、方向和结构有所不同。以前中国有老师带,学习西方就能收获后发红利,可如今中国跃居世界第二,非但西方老师不愿带着玩了,进入“无人区”后,也已非靠开放就能收获红利。这也意味着中国必须做好自己,以内循环为主,才能更好地外循环。

毕竟,中国自己也正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期,针对国内突出的结构问题,需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促进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其中,效率更多地对应生产环节,更加强调“高质量发展”;公平更多地对应分配环节,公平分配将使得生产和消费循环更加畅通。而为进一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弥补发展不充分,必须通过内部创新体系的完善,即内部经济大循环所带来的基础创新、商业创新、集成创新等方式,促使中国生产力的进步,进而打通中国经济竞争力的“任督二脉”。尤其因为过去在核心技术和核心部件上过度依赖全球分工体系,如今在逆全球化与大国博弈中,中国被“卡脖子”。

2018年,工信部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的调研显示:32%的关键材料领域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绝大多数计算机和服务器通用处理器95%的高端专用芯片、70%以上的智能终端处理器及绝大多数存储芯片依赖进口;高端数控机床、高档装备仪器、运载火箭、大飞机、航空发动机、汽车等关键件精加工生产线上,逾95%的制造及检测设备依赖进口。而此次疫情加速了产业链断裂与断层,中美“脱钩”等加剧产业链“迁出”中国。2020年的美国银行全球研究报告显示,新冠疫情使得全球性行业中80%的公司遭遇了供应链中断危机,北美所有全球性行业中一半都在建立回流试行方案,未来“世界工厂”将会分散在世界各地。因此,为改变受制于人的窘境,中国不仅要在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行业实行内部“备胎”计划,而且要通过自主原创和集成创新,实现技术内循环,更要通过国产替代内置和完善产业供应链,才能真正以内循环将经济命根掌握在自己手中。

以此看内循环,显然既不是“闭关锁国”之类的误读,也非启动内需如此小格局,更不是在自力更生中内卷耗散,而是在疫情常态化下对冲外部不稳定,对经济侧重进行的战略性调整。从“出口+投资”转向“内需+创新”,即曾经以外为主,改革开放驱动,现在以内为主,改革创新驱动。所谓的内循环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到“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将从供给侧到需求侧齐头并进,以结构优化和内生成长为核心,从而“培育新形势下中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是为了更进一步主动的、更高水平的、更具韧性的开放。

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是要利用这场百年一遇之大变局,统筹、联通和勾兑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复式结构,以此来夯实中国的基础和能力。因为中国当下最大的特点就是一方面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2019年中国零售额已逼近美国,一方面又集中了全球最大的中低端产能。因此,国际市场之于中国极其重要,走向世界,包括人民币走出去,都是必然。更何况,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内循环举措实际上都是被逼无奈,也包括此次由于外部环境的恶化导致在一定程度上看内循环为主。这是对外政治上“避开锋芒”、对内经济上“修炼内力”叠加的必然,一旦有机会缓和外部,开放合作还是大势所趋。

因此,内循环是以量变引发质变,修炼好内功强健自身,才能在对外开放创新上更具主动性。一方面,内循环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作为落脚点,本质上依然是全方位开放,因为内循环的构建也需要跨国企业、外国资本、国际人才的积极参与,中国将坚定全面改革开放,引入外资“共谋发展”。即便在疫情中,外商直接投资依然不降反升,也已表明全球资本看好中国,中国经济安全岛的作用上升。另一方面,尽管中美全面开启新“冷战”,全球化出现逆流,但中国已站在了世界舞台中央,面对美国开启的排华浪潮,中国将“有理、有利、有节”地用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柔克刚。这意味着,中国企业走出去会面临大量政治风险,但中国并非就此放弃海外市场,而是以退为进,守住阵地蛰伏前行,以便长远更好布局全球。

关键词: 内循环 经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