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丨倾斜式生育支持政策,为何让人不爽

潮声 执笔 张萍

图源 视觉中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些家常里短的电视剧时不时有这样的情节:公婆放出豪言,儿媳妇答应生二胎便奖励十万块。在人口负增长的今天,为了鼓励生育,一些地方政府扮演起了这样的“大家长”角色,给愿意生二孩、三孩的家庭提供经济支持,俗称“发钱”。

这很好理解:小到家庭,大到国家,都需要保持一定的生育率来维持正常运转。问题在于,“大家庭”的复杂程度要远远超过小家庭,任何一个政策,涉及到的利益相关方都会很多:怎么奖励,奖励多少,不是一拍即合那么简单。

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建议取消生育支持政策的孩次差异,同时将生育支持政策与户籍脱钩。贺丹委员表示,发钱奖励生娃不能只给二孩、三孩,一孩才是生育萎缩的主因。

很多网友在评论区大呼“凭啥一孩不发钱”?

这种呼声,本质上是对倾斜式生育支持政策的不满。

不用藏着掖着,到底采用“普惠式”还是“倾斜式”补贴,对政府这个“大家长”来说,经济账是第一个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一看投入。《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二孩占比为41.4%,三孩及以上占比为14.5%。也就是说,一孩家庭最多,二孩次之,三孩最少。所以“递进式”生育补贴财政支出,要远远低于“普惠式”。

二曰回报。就像杭州市卫健委在回应中所称,2017年以来,杭州一孩生育率总体平稳,但二孩出生率直线下降,适龄市民对于二孩及三孩生育意愿明显偏低。“水往低处流”,哪块“凹陷”补哪块,也是最常见的工作思路。

这笔账能算得“灵”吗?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等人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生育模型中,随着国家变得富裕,教育回报上升,家庭会少生孩子。但是美国西北大学的学者近期在文献中指出,如果习俗、政策和市场让女性能够更容易兼顾生育和就业,那么生育率可能又会上升,或者至少下滑得更慢。

所以生育不光是钱的事儿,也并不是“逮着一头羊薅”,尽可能多地挤压一个家庭的生育潜力所能解决的。生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问题,人们考虑生不生的因素非常多元。

目前的这些“倾斜式”生育支持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论力度,堪比“玛莎拉蒂50元代金券”;论表态,这朵“你生娃我骄傲”的“小红花”给谁戴不给谁戴,一碗水端不平,引发新的矛盾。简单点说,二孩、三孩家庭看不上,一孩家庭看不爽。

另一方面,在老百姓看来,政策是有价值取向的,倾斜式政策也是一种价值评判。这也是为什么贺委员的建议被网友称赞“说到点子上”。一孩是不是生育萎缩的原因,需要更详尽的研究论证,但一孩的“数量”和“质量”,真的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数量方面,不久前的数据显示,我国女性终身无孩率快速上升,2020年已接近10%。第一个孩子都不愿意生了,谈何二孩、三孩?质量方面,专家也多次说了,人口竞争主要是素质竞争而不是数量竞争。一孩家庭在教育上的投入增长,是未来人力资源持续释放的重要贡献。通俗点说,正是因为现在家长在一孩教育投入这么大,才能一定程度抵消未来人口压力。

对于生育制度的态度,费孝通老先生说得非常透彻:“生育实在是损己利人的事情。”不管生几孩,都应该被支持、被肯定,被当成全社会的事儿来共同面对。

人口迎来了负增长,是我国人口发展形势发生变化的标志性事件。所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这是政府当为、应为的事情,很多地方政府也在全情投入,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后面怎么做得更得民心、更出实效,社会还有更多的期待。

关键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