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活“水”文章 推动产城人文深度融合

做活“水”文章 推动产城人文深度融合

广州南沙区东涌镇:与水共舞,向洋而兴

做活“水”文章,产城人文和谐共生。图为南沙区东涌镇航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傍水而居、依水而兴。广州南沙区东涌镇,传统的沙田水乡正向未来之城蝶变,展示出向世界的南沙镇域力量。

拥有庆盛枢纽、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下称“港科大(广州)”]等重大战略机遇平台的东涌镇,正逐渐成为推进南沙高水平开发开放,建设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国际合作战略平台的重要支撑。

水,见证了东涌的变迁,也融入进东涌的发展。产城人文在这里和谐共生,迸发出无穷的活力。

走出去的决心

船和渡口,曾经是东涌地区与外界连接的重要纽带。

据《东涌镇志》记载,上世纪80年代,由于交通闭塞,东涌地区仍以水道交通为主,境内有横水渡口30个,横水渡船30艘。船链接起东涌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生活、教育、医疗物资流通和人员往来,是老一辈东涌人的独家记忆。

船也搭建起旧时东涌地区经济的“毛细血管”。种植甘蔗是东涌地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制糖业曾是东涌的重要产业之一。糖厂对于蔗源依赖较重,过去甘蔗都由水路运到工厂。彼时,一船一船甘蔗通过水路运往鱼窝头糖厂,支撑起东涌镇的发展。

渡口与渡船的终结始于1984年。当年东涌镇第一条城市主干道市南路建成通车。《东镇镇志》编撰主笔梁锡潮对市南路通车时的情景印象颇深:“当时市南路东涌段的两头立了两块标语,上面写着‘路通财通投资最好在东涌’,路通了以后标语迅速火遍整个广州。这句话代表了改革开放初期东涌人抓住机遇向外谋求发展的决心和聪明才智。”

去年,东涌镇内仅存的一座渡口关停,渡口与渡船正式结束了它们的历史使命。水路交通和陆路交通互换着繁荣,演绎着时代的变迁。

在东涌镇城乡建设和管理办负责人看来,东涌镇的交通发展史同时也是东涌镇走出广州南部一隅,一步步拥抱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

市南路通车之后,沙湾大桥、骝岗大桥也相继建成通车,东涌镇逐渐融入广州发展之中。与此同时,东涌镇在市南路官坦村段、励业路两旁规划工业用地,吸引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客商投资开厂,迈向了拥抱港澳的第一步。

近年来,东涌走向大湾区的步伐并未减慢。跨越珠江口东西两岸的南沙大桥建成通车,其中一头连接着东涌,而另外一条连接东涌的跨江通道——狮子洋通道正在规划建设;地处于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人字形走廊交会点,广深港高铁庆盛站到香港西九龙仅35分钟,接下来将规划建设广珠澳高铁,东涌有望成为内地唯一高铁同时直达港澳的区域。

东涌镇城乡建设和管理办负责人认为,广珠澳高铁、狮子洋通道建成通车之后,东涌将成为南沙立足湾区、协同港澳的最重要片区,届时桥头经济效应和枢纽经济效应所带来的红利将加速在东涌释放。

在临靠江海、水网纵横的东涌镇,修路搭桥,跨越江海,是东涌人一直以来前进的方向。

开放包容的热土

东涌镇境内原是一片浅海湾,大部分居民的先祖是原来在附近海域捕鱼的疍家人。从海洋到沙田,“亦耕亦渔”的生活方式使其民风更加淳朴,注重实际,讲求实效。

“疍家人为了谋生而前来承耕沙田,同一个围田内的人很多是不同姓氏、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在艰苦的岁月,他们相互照应,齐心协力,兴修水利,改良土地,以及搭茅寮、建房屋。他们很纯朴,邻居互助,从来不求回报,大家关系融洽。”梁锡潮认为,这种互相包容、互相接纳的态度也融入了东涌的发展之中。

作为陆地与海洋连接地,东涌镇的发展过程中不断面对着新的人群、产业和文化。在江海中长大的东涌人以开放务实的态度向其敞开了怀抱。

“俗话说,水为财。临近水道,有助于货物进出,东涌镇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广州锦兴纺织漂染有限公司(下称“锦兴”)总经理黄一鸣已把东涌镇当作自己和公司的福地。

落地东涌镇二十五载,这家港资企业业务范围不断扩大、营业额逐年攀升,在国内江门、广州番禺以及海外柬埔寨等地,建起了生产基地。母公司锦兴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也成功在香港上市。

谈及在东涌发展的感受,黄一鸣用“包容”两个字来回答。“无论东涌镇政府、各个职能部门,还是社会各界对企业都非常包容。”在他看来,正是这种包容的氛围让港、澳、台资企业在东涌集聚,不仅把自己的事业放在这里,也把家庭和生活都放在这里。

身为东涌商会常务副会长的他也真正将自己视为东涌镇的一分子。前年疫情严重时,他果断提供锦兴的文体活动中心,协助东涌镇抗击疫情。

去年9月,港科大(广州)在东涌镇建成开学。这所世界级大学的到来给东涌镇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不小的改变。

港科大(广州)不远处,东涌镇励业路,这里曾经是东涌镇重要的工业区。如今,为了迎接港科大(广州)的到来,这里正被改造成与港科大(广州)风格更加契合的“科技工业风”。“希望港科大(广州)的师生更好地融入东涌镇,给东涌镇带来更多的活力。”东涌镇城乡建设和管理办负责人表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本地和外地、传统和先进在此交融,开放和包容的心塑造出如今的东涌镇。

锐意进取的东涌人

“年轻人不喜欢咸水歌了,怎么办?”最近,广州市级非遗文化项目咸水歌传承人张健仔一直苦恼于这一问题。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是土生土长的东涌镇马克村人,聊起东涌镇的历史和传统习俗,眉眼中满是笑意。

与南音一样,咸水歌也是粤曲曲牌的一种。早年间,歌唱生活、曲调婉转的咸水歌在东涌水乡疍民间颇为流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咸水歌一度式微。

为丰富咸水歌形态,让更多年轻人爱上这种原生态文艺,张健仔计划尝试打造嘻哈咸水歌,将嘻哈元素融入咸水歌中。同时,在乐曲伴奏组合上,也在传统乐曲的基础上加入流行乐元素。“在音乐伴奏上,利用活泼的方式传播,年轻人可能会更喜欢一些。只有这样,才能让咸水歌真正融入生活。”他说。

在东涌,创新谋变的不仅仅有传统习俗,还有产业和企业。

东涌镇是南沙区中小型企业最集聚的地区,目前规模以上企业240多家,中小微企业近千家,是全区之冠。

曾经,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及钢铁、五金、塑料等高能耗产业是东涌镇主导产业。近年来,东涌镇一手抓新兴产业的招商,一手帮助原有企业转型,带动产业的更新换代。

产业转型并非自动发生。东涌镇经济发展和市场监管办相关负责人对引导企业转型的经历还历历在目,“当时,很多企业还未意识到危机所在,为了给企业家带来新视野,东涌镇政府曾数次组织企业到东莞松山湖等地调研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拓宽了企业与研究院所的很多合作渠道。”

“如今,我们不用再借助‘外力’了,港科大(广州)的外溢效应将使东涌受益。周边业态丰富的产业链将助力庆盛枢纽内科研成果实现落地,完成技术向产品的转化,完成新兴产业的集聚。”东涌镇经济发展和市场监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政策推动,东涌正有序将一些原有的土地资源和厂房资源腾出进行改造,接纳新兴产业落户。

谋变的是发展脉络,不变的是内核。

东涌镇吉祥东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这条路上矗立着东涌镇的标志性雕塑——《合力东涌》。这座雕塑以东涌水乡的传统习俗划龙船为原型。东涌龙船队是传统强队,在广州国际龙船邀请赛中屡次取得好成绩。

在这座青铜浇筑的地标上,镂雕了蕉叶、龙舟、岭南建筑的巨鼓,上部周边一圈为奋力划龙舟的选手,中间一人高高扬起鼓槌,寓意为同心协力奏响和谐奋发的最强音。

雕塑前的标语牌写着“合力东涌、奋发有为”八个大字。梁锡潮认为这八个字很好地概括了“东涌精神”。“划龙舟要想夺冠人必须心齐,力往一处使。正是这种精神造就了如今的东涌,推动东涌在时代发展中奋勇前进。”

文/图:任燚 余妍玲 柳时强

关键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