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世界学术中心 塑中华文化自信

建世界学术中心 塑中华文化自信

赵春林

引子

为了实现“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国梦,延续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精神,将中国梦与各国各民族之梦对接,让中华文化通过一带一路而国际化显得越来越重要,将中国建设成为世界学术中心,吸引世界各地的学术精英到中国来进行学术交流、学术研发、学术创造、学术传播,以达重大学术成果如果不和中国这个世界学术中心融合就很难国际化的效应,来提升中华文化核心凝聚力和感染力,已是极其迫切。

正文

在20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就曾诞生过周文王、老子、孔子、孙子、浦元、邓析、曾子、子思、墨子、庄周、荀子、董仲舒、杨雄、王充等一批思想家、哲学家和大发明家鲁班、张衡、蔡伦、毕升、杜诗、沈括、李治,天文学家石申,数学家祖冲之等人物,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后面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都很难出现如此极具影响力的人物群,特别是1840年以后的那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让我中华民族饱受凌辱。但“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随着时代的变迁,只剩下中国,这是因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传承力和延续性使然。而改革开放使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醒来后所表现的杰出成就再次震撼了世界:中国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一批高科技项目如载人航天、蛟龙号探海、单口径射电望远镜、量子计算机、三代核电技术、5G通讯技术、世界首颗“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航母和驱逐舰、中国首颗X射线空间天文卫星“慧眼”、嫦娥1号月球探测卫星、“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国产大飞机S919、可燃冰开采、无人驾驶汽车、3D打印、超级海水稻、投消者理论体系、物联网架构体系、共享主义理论体系、领航人工智能体系、刷脸支付、智能家居等应用而生,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2020年中国人全面实现小康、2035年中国全面实现现代化,2050年中国发展成为世界强国”奋斗目标清晰可见;2000多年前,孔子在竹简上写下“君子和而不同”;2000多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给出中国梦的解释: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同时他也延续“和而不同”精神,将中国梦与各国各民族之梦对接。这样,中华文化通过一带一路而国际化显得极其重要,在中国建世界学术中心,吸引世界各地的学术精英到中国来进行学术交流、学术研发、学术创造、学术传播,以达重大学术成果如果不和世界学术中心合作就很难国际化的效应,来提升中华文化核心凝聚力和感染力,就显得极其迫切。为此,罗善兴先生在2005年6月28日的《大公报》上就刊发了《泛珠应建世界学术中心》的观点。

早在1981年9月16日,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组组长、《中国科技发展史》作者李约瑟博士来华访问,在北京西郊友谊宾馆(外国专家招待所)里约见《联合论》作者张贵林先生,李约瑟指出:法国学术界,把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推向世界,从而为人类创建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盛会”;英国学术界创建了“世界博览会”,丰富了全人类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中国应该给世界人民带来更高级的智慧文化生活。

李约瑟博士认为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还是世界上第一位提出了“博学和博知”之士的人,也就是“博士”的渊源。中国汉朝把博士当做掌管图书和管理档案工作人员的职称而使用,而现在各国都把博士,作为学术界有知识和有学问人士的尊称了。孔子也是世界上第一位提出“游学”的人,也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民办教育。在古代世界各国,从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古文明,古印度文明和中国的夏商周文明,全都是官办教育。孔子首开先河,是世界上第一位创办了民办学校教育的革新家。世界众多文化丛林中,能够担当优秀文化思想教育重任的杰出人士,只有把孔子这位教育革新的鼻祖请出来,继续为今天世界文明和进步事业服务,创立孔子国际博士节,推进中国教育的进一步革新,丰富世界教育文化事业,形成中国走向世界的文化盛会,并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级的智慧文化盛会,形成“校园学习”和“社会学习”的两大“学习系统”,鼓励“自学成才”,让越来越多的自学成才人士获得荣誉博士等学位称号,这是在尊重人的生命潜能和宇宙规律理念下的创新,是改变一贯的学术霸权主义,是完善西方教育的导师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智慧在草根”,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的“高手在民间”,也能得到充分体现。事实证明,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科学家和诸多优秀企业家,有好多都是“自学成才”的:牛顿、爱因斯坦、曹雪芹、胡雪岩、李渔、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李嘉诚、霍英东、陈丽华、鲁冠球、杨国强、宗庆后、牛根生……他们都是自学成才,成为社会精英,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李嘉诚曾说过:“我们的社会中没有大学文凭、白手起家而终成大业的人不计其数,其中的优秀企业家群体更是引人注目。秉着把中国建成世界学术中心全球精神思想之都,让全人类进入“联合共享文明新时代”的宗旨,给国际社会培养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高级人才。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为社会作贡献,社会也回报他们以崇高荣誉和巨额财富,让这些人拿到社会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是对“校园学习”系统的有力补充、写真了人类价值。

李约瑟博士提出将孔子的诞辰日,每年公历9月28日定为国际博士节,让那些在现实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但因种种原因而没有机会在校园内求学至博士学位的自学成才者能得到社会对其所创造的智慧成果的广泛认可,应用孔子的“博学之士”思想对部分成功人士颁发孔子最早铸造的“开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通过孔子国际博士节文化学术盛会,交流最先进的学术成果,汇聚最有代表性的学术权威,为设立在中国的世界学术中心增添宝贵的文化财富,达到20届以后再将其申报成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这个时期,来自世界各地的学术精英汇聚中国,共议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引领,打造学术界的第一文化盛会,使世界优秀文化在这里发扬光大,辐射世界,造福全人类,形成名副其实的世界学术中心。从2006年开始,由李约瑟博士任终身荣誉主席的孔子国际博士节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六届,特别是第七届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举办,国务院新闻办在主网页上发表新闻稿;第八届在台湾举办,世界儒商联合会会长汤恩佳等台湾文化名人出席;第九届在北京举办,原国务院副总理吴贵贤出席并发表讲话;第十六届在杏林春暖集团举办,首次请进孔子塑像并受到200多家媒体关注并宣传,为展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彰显学术至上提供了一个坚实的传承大平台。

其实,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世界各国已掀起了“汉语热”,在这种形势的推动下,作为汉语及中国文化推广机构的孔子学院也应运而生。孔子学院秉承“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必将在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以及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等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与此同时,孔子学院的建立也有利于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让世界摒除对中国的误解,帮助中国在国际上树立一个积极正面的国际形象,这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大举措。

一直被誉为培养“创业之领袖、国家之栋梁”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在《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中提出建设“开环大学”,创新性地解除了入学年龄的限制,学习时间由以往连续的四年延长到一生中任意加起来的六年,形成了独特的混合学生校园,打破了年龄结构。学生之间更容易建立起合作、强劲与持久的社会网络。其中“轴翻转”将“先知识后能力”反转为“先能力后知识”,这和孔子当年的教学思想是何等的相似?将中国建设成为世界学术交流、融合中心的“开环大学”,让中华优秀传统、现代文化和西方文化在中国这个世界学术中心交融,以达中华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引领世界走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丽境界之良好效果。费孝通先生曾经大声疾乎地提出中国人要有“文化自觉”的问题。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们,对其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和充分的自信。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就是我们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无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或是制度自信,最根本是文化自信,“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独特创造、价值理念梳理清晰,能够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他用诗意的语言要求重整民族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思想,如果将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之首的《红楼梦》的作者树碑立传,国家主要领导人题写“文学泰斗曹雪芹之墓”并举办盛大仪式为他立碑再发表重要讲话,就在向世人喻示我中华民族对文化及文化人的极高尊崇度,为世界学术中心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持底蕴,世界各地的仁人志士会更加心向往、人即赴之,中华文化再将其思想融之,形成强大的国际化效应,对塑造中华文化自信提供源源不断的多元文化元素,满足将来引领世界文化向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适应性,让世界人民对中华文化“习惯了就好”!

文化自信需要健康自信来护航,只有人类健康了,未来可持续发展才有了保障。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医儒不分家”,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满口之乎者也的老夫子,大都略通岐黄之道;而悬壶济世的老郎中,也会附庸风雅子曰诗云一把。在宋代,范仲淹“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理念深入人心,济世救民成为读书人的两大抱负。至此便出现了“儒医”之名。朱肱、许叔微、李时珍等都曾习举子业,而王安石、苏轼、沈括等一大批文坛巨匠,医学功底也十分了不得。

2016年5月19—20日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卫生和健康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等政治局常委全部出席,更突显国民健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向世人宣布的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2035年实现现代化、2050年建设成为经济和军事强国的中国国家战略目标已经确定,这也给我们提出了我们以什么样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去迎接这一个又一个振奋人心的目标的实现?如果我们国人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去享受这些目标,那将会给国家目标大打折扣。杏林春暖集团打造的“逆生活体验馆”的战略决策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健康思路,举起“天下为公 让天下人无病”的旗帜,践行“不生病、少生病以至不到医院治病,将是人类对地球的最大节约”的思想,秉持“让我们追求健康就象呼吸空气一样简单”的理念,达到“让人不打针、不吃药、不开刀、不手术,从亚健康、不健康走向健康以至永葆健康才是人类健康长寿之常态作为基础,再年轻5—20岁”的效果,奠定人类健康文化的大目标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从历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爱好和平在儒家思想中有很深的渊源。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思想。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需要和平、爱好和平,也愿意尽最大努力维护世界和平,真诚帮助仍然遭受战争和贫困煎熬的人们。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也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大家一起把和平发展的理念落实到自己的政策和行动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中华文化是在不断地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比如佛学,原本是外来文化,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后来与我们本土的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儒、释、道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长期共存、共同发展的格局。近代以来,中华文化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在与西方文化进行碰撞、交流的过程中,也吸取了西方文明中许多好的东西,比如科学、民主、自由、平等、法治、人权、竞争、公正等新的理念,获得了新鲜血液。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中华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沿着“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实现着一次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当今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学习和借鉴,已成为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要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既要保持民族性,又要体现时代性,使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和国家强盛的文化软实力,世界学术中心也必须承载着这样的伟大使命。

15世纪以来,地理大发现开启了世界不同区域的国家相互对话、相互竞争的新时代,从而使人类历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包括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在内的9个世界性大国,相继崛起。虽然它们崛起的历史时期不同,具体方式不同,体现出的时代特征和民族个性也不同,但是有些规律是相通的,其中一个最深层的因素,就是深刻的文化变革和文化进步给了它们观察世界、认识自己的锐利武器,使它们能够根据本国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正确的战略判断和战略抉择。

在全球化、网络化的当今时代,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跨国流动,把人类从自然经济的熟人社会带入市场经济的契约社会,人们生活的环境经常发生着很大的变化。由于文化的差异,人们必须认真思考一个问题:“我是谁?我属于哪个群体、哪个国家?”这就是所谓身份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全球化和网络化引起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交锋、碰撞和冲击,也促使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把坚守文化传统、夯实认同基础,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意识,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我们之所以强调中国崛起不仅需要经济、科技、国防等硬实力方面的条件,而且需要政治、文化等软实力方面的条件,就是因为只有强化国家意识,才能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自信心和凝聚力,唤起人们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维护国家主权和祖国统一而不懈努力的真诚愿望。而国家意识的强化,其最具影响力、亲和力和感召力的因素,就是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传统。

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世界是在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中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也是世界学术中心的核心思想。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丝绸之路的开辟,遣隋遣唐使大批来华,法显、玄奘西行取经,郑和七下远洋,等等,都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事例。儒学本是中国的学问,但也早已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无论是古代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还是现在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在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

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同时他也强调,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

科学决策是第一生产力!伟大是熬出来的,伟大的中华文明是熬出来的,世界人民命运共同体的实现也是熬出来的,在这“熬”的过程中,就需要一批仁人志士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敢于承受、甚至要敢于牺牲!舍小我,铸大我,建世界学术中心,塑中华文化自信!让全世界投消者联合起来,快速提高人类的幸福指数!

关键词: 中华文化 学术 世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