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了年味新了民俗 快手用户用短视频记录记忆中的“年味”

年就在眼前了,关于这个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回忆,贴年画放爆竹、换新衣逛花市、压岁钱年夜饭,满满的年俗却被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冲得日渐寡淡。寻回当年的热闹与温暖,成为过年最迫切的愿望,知乎用户“柱柱”在快手上找到了久违的年俗,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也不知为什么,提起春节的习俗,我首先想起来的居然不是什么吃饺子、放鞭炮,而是那个跟着长辈去看杀年猪,被吓得哇哇乱叫的小柱柱。现在想起“年味”,也总是会跟小时候的记忆有关。

小时候每年春节,都要回爷爷家。我爷爷是个对习俗特别坚持的人,每到年关,各种仪式都要做足。

过年要吃杀猪菜,猪肉剁好入锅,加水加盐,伴上酸菜、血肠,一大盆端上来。小时候也并没有感觉多好吃,但大人们好像都很期待,热气腾腾一大盆端上桌时,大家都很兴奋,于是我们也跟着兴奋起来。

那时候,哥哥们还要跟着爷爷进山祭祖,我们一群女眷等在家里。那时候还小,对于仪式完全没有敬畏感,只会感觉它是不是好玩。

我最喜欢的,就是长辈们会带着我去赶集办年货,挑春联,也会给我们一群小孩子买冻梨、冻柿子、还有红灯笼和酥糖。冻梨冻柿子硬得根本啃不动,贼冰牙,但我们还是忍着,努力去嘬它的甜味。晚上我们一手拎着灯笼,一手抓着酥糖,满院子相互追逐,也不知道在追逐些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相互追,但就那样没有目的地乱跑也很快乐。

大年三十一大早,爷爷把我们喊起来,熬浆糊,放鞭炮,一大家子人喜气洋洋地贴春联,再满屋子贴福字,走家串户去拜年。

对我来说,这就是“年味”。

再后来,我们对灯笼和酥糖都失去了兴趣,寒冷的冬夜里再也不想像个傻子一样在外面跑,满院子追逐的小孩子们都长大了。

再后来,爷爷去世,三年守丧,任何节假日家里都没有任何庆祝的仪式,连春联、鞭炮统统都没有。过了守丧期,等大家再想起这些仪式时,也觉得兴味索然。我依然不那么喜欢吃杀猪菜,那个会吆喝着“快来吃杀猪菜咯”的老头子不在了,对于这道菜,我再也没有感到兴奋过。那些传统的仪式,也没有人那么执着地坚持了。

“年味”就这么淡了。

我最近很喜欢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去看别人拍的春节民俗,去感受在这么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大家还在用传统的形式坚守的“年味”。分享一些我在快手上看到的春节民俗。

山西,剪窗花。把新年的美好愿望用窗花剪纸的形式表达出来,或是丰收,或是团圆,或是平平安安。把家里贴上红的、彩的窗花剪纸,屋子里就有了新年的气息。

甘肃,蒸花馍。西北比较常见的面食,简直可以称作工艺品了,当然也在各种重大节日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像剪窗花一样,把美好的心愿祝福捏塑在面里,上锅蒸的热气腾腾,日子也过得温温暖暖。

陕西,社火。基于原是崇拜而衍生的狂欢仪式,有秧歌、高跷、锣鼓等等各种形式。我记得小时候我的家乡也有社火表演,听见外面锣鼓喧天,小姐妹跑来我家大喊:“快出来啊!游行的来了!”我们就手拉着手跑出门,钻进街边的人群里,看穿着各种怪异衣服的人办着各异的表演,扭着大秧歌的,吹着喇叭的,高声吆喝着什么小调的,踩着高跷翻跟头的。我们就夹杂人群里跟着一起欢呼喝彩,拍红了巴掌。

广东,舞狮。广东醒狮的名气很大了,横戈百兽,唯狮为首,传说舞狮是为了驱赶怪兽,驱邪镇妖,保佑平安。伴着锣鼓的节奏,狮子腾空而起,辗转腾挪,惊险勇猛,或憨厚逗趣,用威武抵抗邪气,或许就是他们的愿望吧。

广东,英歌。潮汕地区特有的一种男性群体民俗舞蹈,主要表现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豪情斗志和英雄气概,据说起源是驱傩仪式。作为一个北方人,我与潮汕的文化相隔太远,很难感受到这种民俗形式于他们心中的意义,但隔着屏幕仍能感受排山倒海的热闹阵势。

在我的家族里,传统习俗的渐渐遗失,一直让我感觉很遗憾。所以,在快手上看到这些视频,这些没有被专业镜头美化,没有被摄影师要求摆拍的民俗展示,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不同地方的喜庆年味,是一件令人满心欣慰的事情,在这些地方,还有人在把这些传统的仪式传承着,记录着。

关键词: 年味 快手 民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