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看看英式早教中的“试错教育”

“只知怜惜孩子,不舍得‘用’孩子”,这是当今很重中国父母的教育误区。

很多父母宠爱孩子,一手包办孩子的大小事务,生怕孩子犯错,生怕孩子遇到危险、受到伤害。殊不知,“实践才能出真知”,这个古老的“智慧结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中国家长忽略。

而父母“过度保护”的结果是什么呢?

孩子遇事不会思考,不会动手,就像《鱼缸法则》中被喂养在鱼缸里的“热带鱼”一样,无风无浪,但是却始终无法长大,从而在以后的人生路上遭遇更多的挫折。

因此,许多教育专家才呼吁:爱孩子,就要舍得“用”孩子。

什么是“用”,就是让孩子去“体验”。

曾有一位中国家长记录了一段在一个英国家庭里的所见所闻:

英国家庭中的男孩,叫约翰,只有9岁,却能像个大人似地准备餐具、端菜上桌;晚饭后把餐具收进水槽、认真清洗;甚至还能操作除草机修理草坪。

这位中国家长忍不住诘问约翰父母:“你们太狠心了!让这么小的孩子干这么多家务,即使不怕他做不好,就不怕有安全隐患吧?”

对此,孩子的父母讲述了约翰学洗碗的经过——

“约翰5岁的时候对洗碗发生了兴趣。那一次,约翰不仅把自己的衣服弄湿了,还打碎了碗。他吓得直哭,以为我们会责怪他。但我什么也没说,只是给他洗了澡,换了干净衣服,然后系好围裙,给他仔细示范如何才能把碗洗得干干净净。在我的示范下,经过多次练习,约翰慢慢学会了洗碗。”

在这个小小的“约翰学洗碗”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英国早期教育的“智慧”:

1、尊重理解孩子

孩子做事的动机是很短暂的、很微弱的,如果不能得到积极的回应,很快就会消失。

小到学习洗碗这样一件小家务,大到学习一门安身立命的本领,都要经过从好奇到深入学习的过程。如果家长或老师不能及时回应这个“学习信号”,那它就可能转瞬即逝了。

如何能抓住这个“学习信号”呢?家长首先要做到尊重理解孩子。

《天线宝宝》的缔造者安妮·伍德女士曾说:“孩子生活在与我们一样的世界里,但是他们的感知却不同,所以,要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思维。”

约翰5岁不小心打破了碗,如果父母此时不分青红皂白地一顿埋怨,孩子可能再也不敢尝试洗碗了。而如果父母能换位思考,理解孩子“这只是一次不成功的尝试”并给予宽容,那就给予了孩子深入学习的信心。

2、培养不怕精神

《天线宝宝》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迪西看见小狗冲着自己“汪汪”直叫,感到很害怕。此时,拉拉就一直陪在他身边,相互鼓励,一起探知,直到迪西勇敢地接近小狗并弄明白了小狗如何表示友好或敌意。

这出情节与“约翰学洗碗”是不是如出一辙?

约翰第一次洗碗,因为弄脏了衣服还打破了碗而害怕。但约翰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责怪他也没有让他逃避洗碗这块“绊脚石”,而是立刻向约翰示范如何正确的洗碗,从而让他自己迈过这块“路障”。

探索精神对于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它会让孩子主动地研究和发现。当孩子产生好奇心,有探索欲望时,家长要懂得欣赏和激励孩子,并在精神上和行动上,给予孩子支持和陪伴。

3、保证孩子安全

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家长应该少干预,但是这不意味着“放任不管”。

约翰弄脏了衣服、打破了碗,父母没有责骂,并鼓励他再次尝试……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是“给他仔细示范如何才能把碗洗得干干净净”。

没有这个步骤,孩子就可能继续犯错、甚至伤到自己。

所以,在鼓励孩子进行尝试、探索的时候,家长还要以保证孩子安全为前提。

《天线宝宝》作为一档幼儿教育节目,其中却没有说教,而是让宝宝们自由自在地探索和体会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但是这一切的前提还不是因为宝宝们是住在一个安全、简单、充满快乐的宝宝乐园里吗?

从这个小小的“约翰学洗碗”的故事里,我们既看到了英国家庭的教育智慧,也看到英式早期教育与幼教片《天线宝宝》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天线宝宝》所崇尚的自由、探索、尝试的教育理念,在英国天线宝宝早教的“体验式教学”中得到了贯彻: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尊重人获得知识的自然法则的教育方式,它能让宝宝亲身经历、亲自动手实践,去感知、领悟知识。

从小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体验、去锻炼,孩子就有了生存的本领,有了抗风险的能力。这样,当他飞得更高、更远时,父母心中的欣喜就能多一分、担忧少一分。

关键词: 孩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