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书法家吴雄——论书法与道家思想的关系

一、个人简历

吴雄,笔名吴千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990年11月出生,贵州省威宁县人,毕业于贵州师范学院。自幼酷爱书法,擅长于小篆、行书、楷书,开始师法欧阳询学习欧楷,后接触田英章视频教学,深受启发,后拜师于田英章学习楷书。行书上潜心钻研‘华文行楷’其笔法刚健有力,不乏神韵。在他的笔法中影影约约呈现出宋微宗的‘瘦金体’。

现在义无反顾的在新疆支教,在支教的过程中,他大力向边疆地区的学子们弘扬中国书法的精妙之处。在教育教学中,他坚持因材施教,以人为本,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他说,在边远地区,很多孩子都不了解中国文化,他说琴棋书画,四书五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大的成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不但要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的道理。特别是在书法上,蕴含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柔软的毛笔却能写出刚健有力的文字,这就是中国的“四两拨千金”,以柔克刚的道理。

他经常对学生们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毛笔的精妙就是这样的。只要你真正的了解毛笔,不仅你的书法会有飞跃性的进步,而且在做人上更是近人一步。

二、用道学论书法

道家学说是一种哲学而不是一种宗教,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中国古圣先贤老子一语道破天地之法则,自然之规律。《道德经》里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西方,哲学家马克思主义论里认为,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就是因为事物之间具有联系性,统一性,才会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心平气和,闭眼冥想,思之悟之,观天察地,寻味自然,融于自然,肉身处之,心旷神怡,悠然自得,乐在其中,谓之道也。因为事物有联系,正因联系为关联有序,所以万事万物得以统一,富有生命力。反之,如果万事万物老死不相往来,独立生存,或者往来无序,那么必将破坏自然规律,受之惩罚。笔者深有体会,18岁时,本人走出大山,就读高中,大千世界,种种诱惑如天空乌云笼罩着我,凡胎肉体,世俗缠绕,是非不明,真假难分,红尘滚滚,绿酒浊身,自欺欺人,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偏离正道,在家不孝,在校不尊,两个年头,果报随之,病魔缠身,学业不兴,天雷击之,书法数十,损有七八。但父母德行有余,沾之一二,本性尚存,悖道有度,回头不晚,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人人不悖,即可享之。堕落本性,荒度六年,大学毕业,东去践习,万幸十分,偶遇一人,识我善根,天人合一,对我而言,犹如开天辟地,拨云见日,甘露洗身,得一儒学,曰弟子规,学而思之,行为大过,悖离八九,人立天地,不知有道,违背规律,心志痛苦,身有鳞伤,一切皆是违背天地自然规律所致。(今常思己之过,得一果,天雷击之,意在惊醒沉睡已久的我,思之神通,鼻涕连连,实为感动,自此以后,书法伟业,一点神通,学有悟性,十分惊人。)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提倡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既是道之规律,合而为一。

书法来到这个世界,不是偶然。他是跟着人类的到来而伴生的,人为三才子之一,站立于天地间,书法和人类的关系犹如上天和下地之关系。必须有序有礼,和谐在其中,反之,将会天昏地暗,乌云盖顶,日不升,夜不去。我学习书法,必须做到三静:一静为心静,心不静,身先病。把字写好的最基本条件之一是心平气和,只有心平静下来,人气和畅,杂念去之,不起烦恼,方可下笔。二静为身静,身静的基础是心先静,头正,身直脚放平,口不语是身静的在外表现。毛笔与我们的身体是一个物理变化关系,在运笔的过程中,身体结构给出了不同的反应,那个肢体结构该干什么,那个不该干什么,在运笔过程中都是有科学分配的。三静为环境要静,在这里不是说环境一点声音都不允许发出,而发出的声音应该是和谐的,优美的。但是第三静很大成分取决于一静和二静。现在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是这个道理。其中无一不反应了道的学说,不与世而争,世而利之,“三静”指的就是不争,无为而治。调整身心,顺其自然。

有的学者,把道看的很神秘,既不可望又不能得。事实并非如此,做好自己,知道何为人,了解人的真正本性,做好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你就遵循了道。人之为人,就是因为人有礼节,有羞耻之心,有高尚的思想。人的礼节,犹如茂密的森林里,虽然树木繁多,花草密布。但是它们和谐相处,互不侵犯,它们不仅互不侵犯,而且高大的树木一直挺身而出,为小树,花草遮风挡雨,小树花草也是鼎力靠近高大的树木,它们担心大树太高,容易折腰,大树折腰小树花草将会受尽风吹雨打。所以礼不仅是尊敬对方,更是自己的生存必经之道。在书法上,何尝不是如此。在写字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三敬:一敬为敬笔,笔是书法之本,没有一支心爱的笔,怎能将字写好呢?凡是书写之笔,必将起心爱之,心敬而爱护。用笔方能长久。二敬为敬书写纸,纸是字的天地,是字的生命之园。敬纸者,字而随之。三敬为敬古圣先贤,先贤们创造了字,发展了字。但是他们没有将字写绝,在每个书体里都留有想象的余地,发展的空间。纵观历史,历朝历代在书法体上都有创新。在古人的书体上创新就是在尊敬古人,古人在书体上留有余地,后人若是不管不问,墨守成规,那就是对他们的不敬,所以敬古圣先贤尤为重要。“三静”+“三敬”细而品之,无一不在道中。

关键词: 书法家 道家 书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