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汕合作区未来拟达百万人口,已预留路网!国土空间规划公示

近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汕管理局发布《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以下简称规划),面向公众公开征询意见。

规划表示:

● 2035年深汕特别合作区总体发展目标为“深圳都市圈战略增长极、 创新发展的山水田园新城”。2035年城市发展规模:规划常住人口:70 万人;管理服务人口:100 万人,并且预留百万人口城市路网格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 深汕特别合作区将打造“一心、两轴、三带、四组团”的城乡 空间总体开发格局。在产业格局方面,将构建以新能源汽车为核心的“1+3+1”产业体系。

● 深汕特别合作区将保产业、优居住、强配套:保障产业用地供给,合理布局居住用地推动职住平衡,提 高教育、医疗、文体等配套设施用地占比。

● 加强公共住房供应,构建多层次、差异化、全覆盖的住房 保障体系。在生态环境优质的建设地区,结合康养度假等 功能,布局高品质住宅产品。

● 提前谋划高等教育,发展面向产业方向的职业教育,提供 终身学习服务。普及高品质基础教育,引进深圳优质教育 资源,培育一批省市级示范学校。

● 形成以深汕高铁站为主要枢纽,鲘门高铁站为辅 助枢纽,深汕城际站、小漠城际站、鹅埠城际站 等为补充的铁路枢纽体系,实现与大湾区核心城 市互联互通。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 2262.44 平方公里;规划陆域范围:460.41 平方公里;规划海域范围:1802.03 平方公里。

现状基数(2020年)

常住人口: 11.42 万人;地区生产总值: 54.04 亿元。

战略定位

区域协调发展示范的滨海新区、深圳自主创新拓展的产业新城、城乡融合发展的现代田园都市。

发展目标

2035年深汕合作区总体发展目标为“深圳都市圈战略增长极、创新发展的山水田园新城”。

2025,城市功能基本完善,各功能区初具规模,奠定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相对完善、先进制造业集聚、乡村振兴发展、山海特色突出的现代滨海新城主体框架。

2035,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基本建成生态环境友好、经济文化发达、科技创新引领、社会服务完善、城乡融合协调、陆海统筹发展的深圳都市圈战略增长极、创新发展的山水田园新城。

2050,成为区域协调发展典范、新型城镇化发展标杆,全面建成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竞争力、创新力和美誉度的国际一流滨海城区。

发展规模

2035年城市发展规模:规划常住人口:70 万人;管理服务人口:100 万人。

结合国内外新城建设经验与现状常住人口情况,按照70万常住人口规模配置高品质住房与基础型公共服务设施。按照100万管理服务人口规模配置区域共建共享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

打造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

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格局:充分利用深汕合作区地处广东省“一核”、“一带”两大板块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发挥通道和节点功能,将深汕合作区打造成为承接和传递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能量、牵引带动粤东沿海经济带加快崛起的增长极。

引导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参与粤港澳大湾区高新科技产业分工体系,主动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积极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围绕新能源汽车制造上下游环节,联动周边地区共建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支撑带动区域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创新服务水平,联动汕尾主城区合力发展辐射区域的综合服务业。协同区域发展海洋产业与特色旅游业。

打造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

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融入广东省“一链两屏多廊道”国土空间保护格局,加强与周边地区在区域生态环境领域规划、行动的协作,实现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促进民生设施共建共享:加强对深汕合作区民生服务的投入,形成高标准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打造辐射周边地区的服务中心。

统筹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统筹区域重大交通设施建设,重点加强与大湾区核心城市及粤东重要节点城市的连接,完善城际公路、铁路交通网络。

建设深圳自主创新拓展区

打造深圳都市圈战略增长极:融入深圳都市圈“一主两副一区四轴”空间格局,积极借力深圳主导的体制机制优势,充分发挥土地、生态和人文资源优势,为深圳释放产业和城市动能提供新平台、新模式。

打造深圳产业创新拓展智造基地:加快参与深圳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深圳创新成果产业化,与深圳形成创新环节的协作分工。对接深圳“20+8”产业集群,主动承载深圳重大产业项目和优质产能扩张。

建设深圳海洋产业多元拓展区:推进深汕合作区海洋产业快速发展,积极培育发展深地深海未来相关产业,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海洋产业多元拓展区。

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

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规划期内耕地面积不少于18.58平方公里。永久基本农田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实施永久特殊保护的耕地,面积12.99平方公里。

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陆域生态保护红线84.86平方公里。海洋生态保护红线217.34平方公里。

城镇开发边界:在一定时期内因城镇发展需要,可以集中进行城镇开发建设、以城镇功能为主的区域边界,面积58.12平方公里。

打造城乡空间总体格局

打造“一心、两轴、三带、四组团”的城乡空间总体开发格局。

顺应多元地形地貌特征,依托主要道路和河流有机串联发展空间,建立区域协调、城乡统筹、组团联动的城乡空间开发格局。

1心:城市中心组团。

2轴:产城互动发展轴、城市综合发展轴。

3带:沿海综合发展带、沿山生态发展带、西部智造产业带。

4组团:东部功能组团、南部功能组团、西部功能组团、北部功能组团。

打造城乡空间总体格局

形成自然与城乡和谐共生的空间布局。

统筹划定规划分区:对城乡空间功能进行结构性引导,对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和海洋发展区进行细分,为详细规划提供土地用途分类依据。

保产业、优居住、强配套:保障产业用地供给,合理布局居住用地推动职住平衡,提高教育、医疗、文体等配套设施用地占比。

构建陆海空间协同格局

构建“西港-中带-东湾”的陆海空间布局结构。

西部商贸物流港:依托小漠港建设,在金狮湾重点发展临港物流、整车制造、远洋渔业、滨海旅游等功能,优化港口、航道、锚地的用海布局,形成综合功能的港城融合地区。

中部文创旅游带:依托红树林、防护林、优质沙滩、滨海湿地等资源,在小漠湾重点发展滨海旅游、文化创意、会议展览等功能的滨海风情旅游带,着力提升优质沙滩、海岛等滨海资源的公共服务功能。

东部科创休闲湾:依托鲘门高铁枢纽建设发展智能制造产业,结合鲘门渔港适度发展远洋渔业,在深汕湾重点发展科技创新、滨海旅游、海洋装备及通用航空等功能的科创休闲湾区。

保障住有宜居的品质生活空间

供给可负担、高品质居住生活空间。

保障居住生活空间:积极满足各类人群的多层次、多样化、高品质住房需求,增加住房供给,合理布局居住用地,提升住房品质。到2035年,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平方米。

建立多元住房供应体系:加强公共住房供应,构建多层次、差异化、全覆盖的住房保障体系。在生态环境优质的建设地区,结合康养度假等功能,布局高品质住宅产品。

引导居住生活空间合理布局:促进推动居住生活空间与公共服务设施协调布局,强化居住生活空间对产业发展的服务支撑,统筹就业、交通支撑和公共配套,分阶段实现住房供需平衡。

共建共享服务设施

提供有温度的公共服务。

深汕特色、国内领先的教育体系:提前谋划高等教育,发展面向产业方向的职业教育,提供终身学习服务。普及高品质基础教育,引进深圳优质教育资源,培育一批省市级示范学校。

优质均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深汕合作区打造粤东医疗高地,加快建设由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康中心等构成的医疗服务体系,到2035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8张。

全民共享的文体服务设施体系:构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的现代文化服务体系和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建设“五馆一宫一院”大型文化设施和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体育场馆及户外运动基地。

多样化的社会福利设施体系:布局养老服务综合体,到2035年,每千名老年人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切实保障残疾人、老人、儿童、特困人员获得妥善安置。

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构建以新能源汽车为核心的“1+3+1”产业体系。

明确“承接深圳、彰显特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导向,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新城。

一大主导产业: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主导产业,主要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产业。

三大特色产业:以海洋产业、康养产业、绿色生态农业为重点,充分利用自然景观资源,形成具有区域性影响的特色产业,推动形成本地特色化发展优势。

一大支撑产业: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提高深汕合作区的吸引力和服务能级,支撑区域产业转型发展。

构建整体产业空间布局

构建“一心三带”产业空间格局。

一心:现代服务核心区:以高铁枢纽、政务文化中心为依托的现代服务产业区。

三带:西部智造产业带:重点打造智造城以及周边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园区;滨海创新产业带:重点打造海洋智慧园、创新物流港;北部生态经济带:重点打造休闲康养、乡村旅游、生态农业。

打造海陆空立体交通

“一主一辅三站” 铁路枢纽格局:形成以深汕高铁站为主要枢纽,鲘门高铁站为辅助枢纽,深汕城际站、小漠城际站、鹅埠城际站等为补充的铁路枢纽体系,实现与大湾区核心城市互联互通。

完善“一货两客”港口体系:推动小漠港与深圳其他港区联动发展,推进海铁联运,建设疏港铁路;建设小漠客运港和鲘门客运港,开设与沿海城市间客运航线和旅游航线

打造多样民用航空基础设施体系:形成以深汕机场(水陆两用机场)为主、若干直升机场及水上机场起降点为辅的民用航空基础设施体系,完善到周边地区干线机场的快速通道。

预留百万人口城市路网格局

分离过境交通和强化联通构建“三横两纵”高快速路网体系。推进重点工程,加强与深圳、汕尾的快速交通联系,快速到达大湾区和粤东地区。

交通引导发展和完善内部路网构建“四横五纵”主干路网体系。统筹布局交通、产业和城市,优化区内路网循环。到2035年,深汕合作区道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

【楼市大事】 所属房网/咚咚找房平台 资讯中心团队原创号,转载文章请注明来源,转公众号请与我们取得联系!

本文部分信息及图片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键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