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大顺对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的36个回答(下篇)|讯息

2023年8月5日于河北宣化 陶宗冶 摄

2024年11月13日,我们在沈阳拜访郭大顺先生做了一次采访。访谈话题涉及红山文化的新认识、新发现、含玉龙在内重要遗存的解读,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后大师时代”的中国考古学,以及对苏秉琦、费孝通、严文明等学者的回忆。时长172分钟的访谈,整理出


(资料图片)

良渚文化 玉琮

二十三、“西方金属铜出现以后主要用作生产工具,中国用于祭祀礼器”

商 司母戊大方鼎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二十四、“史前时期,各区域存在差异,但是文化共性为主”

裴李岗文化 石磨盘及磨棒 河南省新郑市裴李岗遗址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图源:河南博物院官网

二十六、“费孝通讲,礼的本质是‘内化自觉’”

红山文化 玉龙凤佩(这是出土状态,横置的龙在下,为倒置,上面的凤需将器竖立显正视效果)辽宁省博物馆藏

双人首三孔玉梳背饰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出土 辽宁考古博物馆藏

红山文化典型遗迹分布图(图中数字对应遗址:10-牛河梁遗址,9-东山嘴遗址,1-红山后遗址,8-砂锅屯遗址)

六大区系类型分布示意图

三十、“考古学为现实服务,是自然的过程”

红山文化 陶筒形罐 牛河梁遗址博物馆藏

壁画残片 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女神庙出土

谈考古学与古文献关系(35~36)

三十五、“用考古资料来检验文献,这是考古与文献有机结合的一种办法”

文博时空:你曾提出“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史前考古一项主要成果,就是证实了中国历史上确有一个五帝时代。”

考古学应该如何利用文献?

郭大顺:年代越早,文献记载越少,有的还是后来加入,类似顾颉刚“疑古派”的主张。红山文化这一时期,要以考古学为主,在自己的理论方法的基础上重建古史。 

简单来说,如果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能够对上,那说明文献记载是有依据的。要用考古资料来检验文献,这是考古与文献有机结合的一种办法。

《五帝本纪》说,“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苏先生解释,这句话指出了两个阶段,盛和衰。“神农氏”是一个时代,“诸侯相侵伐”是另一个时代。这两个时代不一样,前面是和平,后面倒不一定是打仗,而是说文化交汇特别频繁。

红山文化南下时期,正好是中华大地各个文化汇聚,第一次大融合阶段。距今5500年前后,中原的仰韶文化、东方的大汶口文化、东南的崧泽文化,长江流域的屈家岭文化,北方的红山文化,交汇特别频繁。正好能够对应古史传说的五帝时代(前期)。应该说,红山人在那段历史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文献记载有它的真实性。

文献不能完全否定,但要去检验。宿白先生对文献特别熟,运用也特别独到,但他后来一直在讲,考古还是要以考古资料为主。

三十六、“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应该更紧密合作”

文博时空:考古学对文献的态度似乎也在发生变化。

郭大顺:现在是有一个问题,就我自己亲身经历发现,搞考古的文献底子比较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重视程度,另一方面考古人要么经常在野外,要么欠了一大堆考古资料需要要整理,其它顾不过来了。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二者的分工有不同。应该更紧密的合作。

我们在北大读书时,考古专业和历史系都在一个院里办公。搞晚期的结合得多一些,早期的结合少一些。当然考古学者应善于用本学科的理论方法,在资料基础上归纳规律性的认识,这样便于史学家去关注使用,有助于考古资料和文献有机结合,复原古史。

图片 | 郭大顺、郭明、杜广磊

排版 | 黄思琦

设计 | 尹莉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新化月报网报料热线:886 2395@qq.com

相关文章

你可能会喜欢

最近更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