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二十年,我们再相会,举杯赞英雄,光荣属于谁......蓝光集团的老员工们,对于这首《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歌曲,当年谁都能哼上两句,而今,蓝光集团的老员工们又迎来了一个特别的日子,“暖蓝”邀请他们回家看看!
如果说成都是一座充满活力的新移民城市,那么蓝光BRC就是一家洋溢着来自五湖四海,新动力新气象的“新移民”公司。
早上八九点,只要在可以容纳千辆汽车停放的BRC总部车场大院上站几分钟,你就会发现驾驶着大量京、津、沪、粤、浙、皖、渝等不同省市车牌的私家车,扎堆停泊在有着饱满树冠、须根垂髫的小叶榕与灿若红霞的羊蹄甲树环抱的大院里。
2月的某个下午,天空微微泛着细如牛毛的蓉城春雨,平日车场上巨大的显示屏一改往日循环播放的“客户满意是我们的第一目标,尊重和关心员工个人利益”的核心价值观,而定格在四个大字上:“欢迎回家”。
这是个特别的日子。
曾经的蓝光人归来
当农历新年的脚步临近,归家的心情要早于身体的脚步,萌动、散开、弥漫。
年年的新春,蓝光工会总会把慰问金和慰问信当面送到离退休老员工手上,并且邀请部分老员工代表参加年会,请他们回蓝光看看公司发展近况。
每一年,蓝光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离退休老员工新春年会,这是曾经在蓝光工作与创业的离职与退休员工回家探亲的日子。
此前,一年一度的“2018年蓝光集团年会”在热闹繁华激动的情绪中刚刚落下帷幕。
一场暖意融融温馨美好的再相聚如一组怀旧诗篇伴着这场润物无声的细雨悄然而至,回味绵长……
在“奋斗青春,不负芳华;辉煌历史,共同创造”背景墙前拍照留念的前蓝光人,既有华发满头的古稀、耄耋老人,也有健壮的中年长者。
久别重逢,热情相拥,似乎更像是一场芳华重温的再回首。两代师徒手拉着手,万语千言不知道是不是该从印信管理制度的建立与交接说起。
现任负责着装规范管理的资深老员工,围坐在当年招他进门的前辈身边,嘘寒问暖,还道出了一段令他记忆犹新的当年忘戴工牌被登记事件。
一个眼力好的老员工一眼便认出,正华发归来的老者是同事的父亲,原来两代人相继服务蓝光......
蓝光老兵忆创业
带着上海口音的陈乃鸿老先生虽说步履缓缓,却是头脑清晰记忆力好。已进入耄耋之年的他显然为这场归来精心准备过。图文并茂的演讲稿,把时光带回1990年的玉沙路。
那时的蓝光还叫做“兰光”,从汽配开始了一次创业,即使在创业之初,蓝光也是重视技术创新,申请到国家发明专利。
创业时年轻的蓝光集团董事局主席杨铿就带着梦想,当作一份事业去做而不仅是一桩赚钱的生意看。
那些在生产车间一线严控产品质量和向访客介绍产品的珍贵镜头,以及随后转身商业综合体开发的首个项目“蓝光大厦”的照片呈现,令后来者不禁耳边响起那句耳熟能详的《蓝光人》歌词:“创业路劈波斩浪,前程远,山高水长……”
陈老先生起初的工作是做汽配技术革新,后来做了房地产业务版块的报建总监,他和另一位年长者,前审计总监王甸春老先生,你一言我一语,凑齐了一段九十年代蓝光早期商业地产的脉落。
因为蓝光熟悉并深深懂得成都人的生活、工作、娱乐习惯,那些位于老城区核心道路上的商业综合体建一个火一个,带动了周边更加火热的商业氛围和人气。
“鄢妈妈”的自豪:
“老百姓喊我们本土最大的房企”
在长者中有一位头戴棒球帽,乐呵呵的老人家,杨铿先生一见到她就喊她“鄢妈妈”。
据说当年蓝光就推进职业化,工作场合不提倡叫哥叫姐,唯有这位“鄢妈妈”的称呼叫到今天。
今年正值本命年的鄢邦弟从蓝光退休时55岁,她记得很清楚,1995年的1月她正式来公司上班,49岁的她从市场上招聘进入到公司财务中心。
虽然年龄大一点,但心态年轻,喜欢和年轻人充满活力地工作。
她对蓝光的评价一是规范;二是明确的目标一定要实现;三是工作很累很辛苦,但是大家感情深,心情好;四是老板信誉好,干得好,从不亏待大家。
那个时候,公司有300多人,相继建设了电子市场、旧货市场(二手商品交易城项目)、玉林路生活广场。
“大家忙的时候忙,放松的时候开心,中午休息时杨总常爱和我们讲笑话,他记性好,每个人的年龄他都有数。有一回我问他你晓得我属什么?他说当然晓得,你属狗。他反问我,你晓得我属什么?你,你属耗儿......大家都笑了”。
他还说,“你们财务人的名字取得好,李康兰,帮助我们蓝光更加健康发展。鄢邦弟,就是专门来帮助我这个弟弟的......”。
杨铿先生他不仅尊重年长者,也尊重每个努力工作的人。
“鄢妈妈”后来因为眼睛得了“飞蝇症”,从公司财务中心退休。
她说退休已经有十七年了,虽然不能亲自给公司出力,但心里给力,只要是听到蓝光取得了成绩,就骄傲和自豪得不得了:“我们的项目越做越多,从本土走向全国,四川老百姓都喊我们是本土最大的房企。”
“蓝光文化一直和社会主流价值观高度契合”
2000年的那个冬天,一个川籍年轻人从上海回归故乡工作,他进入了早在上海工作时就听说的管理严格,文化正气的蓝光集团,从事了十五年的办公室企业文化工作。
今天人们所看到的蓝光报就是从他工作时创刊的。他叫何光武,一个名字里有光,心中追光的前蓝光人。
他记得初入蓝光时一个冬天夜晚,大家开会讨论项目,成都的冬天室内比室外冷,可是为工作激情争吵着的人们充满了朝气,如争吵般的激烈讨论会直到过了十一点才结束,每个人还没吃晚饭,负责做会议记录的何老师又忙着从肯德基买了汉堡回来给大家充饥。
杨铿先生又和大家一起笑着吃着说着方才散去。
“勤勉、进取、爱心、正义”是这位2000年后入职的蓝光企业文化工作者最深的印象。刚来时,办公室叫投资发展中心,除了行政管理还有找资源。
“有一阵缺资源,大家都骑着自行车跑到很远很远的地方,遇上围墙圈起的空地就找上门,问人家土地出让不,合作开发不?自从有了招拍挂,蓝光拿下了成都的阳光第一拍,从此在招拍挂市场持续获取资源。蓝光从不做小动作,不偷税漏税,很早就开始对各种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扶弱扶贫,包括捐建了几十所希望工程。”
很多老员工清晰地记得,汶川大地震的当晚,杨铿先生把员工和家属都喊到公司来,因为这儿建筑密度低,大院的停车场上可以住,车上可以搭帐篷。
5·12当天,杨铿先生就把几个高管叫来,果断决定捐款1000万元。熟知当年公司经营状况的老蓝光都知道,那时公司的经营规模还不大、利润也很薄。
而地震后,成都房市进入了持续低谷期,蓝光也经历了一段相当艰难的岁月。即便这样,“企业文化的正气感,让人时刻感觉到与所倡导的社会主流价值观高度吻合。”老蓝光人如是说。
“是熔炉,是学校,蓝光标准一直相随”
在晚宴现场,有几桌少壮派扎堆,交流的是仍在职场奋斗的心得。
他们是曾在蓝光工作过的离职人员,其中很多人是被授予了功勋员工的荣誉。他们中有的开始自我创业,有的人正就职于其它公司。
曾在公司就任过高层管理者的几位前蓝光人,不约而同地表达相似观点:蓝光的工作经历如同一所大学校、大熔炉,长进了能力,磨练了品质,养成了习惯,确立了标准。
在蓝光锻造过的从业者对客户满意、员工满意的双满意核心价值观有根深蒂固的全方位认识,对基础管理,规范化有着天然的高标准。
张志成,蓝光发展前总裁。身虽离开蓝光,但心不曾离开。他说蓝光照我去奋斗。蓝光的基因融进了我的生命里。
王跃宏,曾经是蓝光阳光第一拍的亲历者。谈到蓝光印记:堂堂正正走自己的路——阳光正道。在招拍挂市场凭能力拼杀,所向披靡。
这就不难理解,时任产品首席策划师的张本林为什么会自豪地说:那时候,我们蓝光的产品类型非常丰富,本土市场占有率第一。在东大街的项目不超过500米就可以看到一个。不信?不信你现在晚上出门数数,看有多少个“蓝光BRC”的楼盘霓虹灯在成都的大街小巷闪耀?
“我们虽然人离开了蓝光,但长期在蓝光养成的职业素养标准一直跟随着我们”。
“蓝光毫无疑问是本土最优秀的房企,没有之一。”
“蓝光的基因强大,走到哪里也很难忘掉,去掉。”
谈到蓝光文化的“开放、包容”,一位1999年入职,在此工作了十余年的前高管讲了一个小故事。
那时候,蓝光就有一些来自全国不同地域的员工,企业文化包容性强,不排外是一直以来的蓝光工作氛围。
2003年集团总部启用新址,硬件与一流接轨后,软环境上也需要提升。杨铿先生从那年开始倡导工作场合使用普通话。一开始,很多人因为讲的是椒盐味“川普”影响表达,讲讲停停不习惯。
然而时至今日,蓝光各个会议室,食堂随处可见的“请使用普通话”的提示牌,为今日蓝光海纳百川的大融合,扫清了交流上的方言藩篱。
今天在蓝光大食堂,我们可以看到来自中国版图东南西北中不同身份的人。这些省份相距遥远,他们只因为蓝光这个平台相遇交集。
围桌而坐,共勉芳华岁月”那晚的聚会,酒喝干,人不散。
起初,大家分坐在几桌,当见到杨铿先生后,他们都纷纷搬动椅子,聚拢过去,围坐在他身边形成一个大大的圆。恍然间,又好像回到当年围桌而坐,开会谈工作的状态中。
曾做过副总的田丹讲起当年一次接待。“我们只有四个人,要应对八个人,酒喝到一半,有一个胆小的同事躲进卫生间不敢出来了,血战到底的人是杨总和另一个高管。”
宴会上,杨铿先生几次揣着酒特意过来敬几位年迈的老人。他们中有当年的驾驶员罗宣成,有从蓝光成立之初就来做印信管理的胡孝珍老师。
杨铿先生动情地说,“这些老蓝光虽然岗位平凡,却是公司的有功之臣”。
杨铿先生一边给老人敬酒一边挨个给身边的新蓝光人如数家珍地介绍:胡老师当年从郫县到位于玉沙路蓝光公司上班。在蓝光做了九年的基础管理工作,她在65岁时从公司退休,她走之前还特意培养了一个接班人。一个同样严谨细致的徒弟接替了她这份看似平凡但责任重大的工作。
而她的这位徒弟自接受这份工作,直到今天依然井井有序地继承着那些一丝不苟的操作规则。杨铿先生说当年胡老师的严格认真给公司后来此项工作打下了扎实的管理基础。
席间,有人动情地笑,有人动情地流泪。哭泣与谈笑间,依稀看到一代人共同经历的芳华岁月缓缓流动。
依如杨铿先生所言,只要我们曾在蓝光奋斗过,就已染上蓝色基因。这一生,很多人不可能只在一个城市一个平台工作过。凡能够成就事业的城市就是家乡。
蓝光发展记得每一位曾为之奋斗过的人的身影,这里记录了他们的青春和成就,蓝光就是最好的见证者。未来,蓝光发展更是属于所有终极奋斗者、阳光正道者,这里是他们心之所向的家园。
“暖蓝”召唤每一位蓝光集团的老员工,这里永远是你们的家!蓝光集团的大门永远对你们敞开,欢迎回家!